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世界大学qs排行榜2025

问答中心分类: 学校&机构相关问答世界大学qs排行榜2025
1 回复
0
云朵有点甜 回复于 2025-04-26 之前

来了来了,它又带着一年一度的“腥风血雨”来了!没错,说的就是让无数准留学生、在读学子、教育界人士乃至吃瓜群众都翘首以盼(或者说,不得不关注)的 《世界大学QS排行榜2025》!每年这个时候,榜单发布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扔下一颗深水炸弹 💣,激起千层浪,讨论区瞬间爆炸,各种解读、分析、吐槽、炫耀齐飞,简直是教育圈的“双十一”狂欢夜(虽然钱包并不会瘪,但心情可能会大起大落)。

那么,2025年的榜单,究竟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惊喜”或“惊吓”呢?

首先,得给麻省理工学院(MIT) 献上膝盖 🙏。这已经是他们连续 第十三年 稳坐全球第一的宝座了!简直是雷打不动,铁打的MIT,流水的榜眼探花。不得不说,MIT在科研实力、创新能力、以及那种“我们就是要做最酷、最前沿的东西”的气质上,确实是独一档的存在。用网络流行语来说,就是 YYDS!每年看榜单,第一名几乎是免检产品,大家的目光都自动下移,看看后面的神仙打架。

今年的大新闻,或者说最大的“搅局者”,当属英国的帝国理工学院(Imperial College London)!它竟然一跃成为了 全球第二!🚀 这可是个大动作!要知道,往年这个位置通常是牛津、剑桥、斯坦福、哈佛这些老牌劲旅轮流坐庄。帝国理工这次直接冲到了牛津(第三)、哈佛(第四)、剑桥(第五)的前面,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也让不少IC的校友和粉丝们扬眉吐气了一把。帝国理工在工程、医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强大实力,加上在 可持续性 (Sustainability) 这个新指标上的优异表现(QS去年引入了这个重要的新维度,权重还不小呢!),可能是其排名飙升的关键因素。这波操作,直接让伦敦成为了拥有两所全球Top 5大学的城市(另一个是UCL,排第九),排面拉满!

说到 可持续性 这个指标,必须多聊几句。QS在2024年的榜单中首次正式引入,到了2025年,其重要性愈发凸显。这反映了一个全球趋势:大学不仅仅是象牙塔,更要在应对气候变化、社会公平、环境治理等全球性挑战中扮演关键角色。那些积极推动绿色校园、进行相关领域研究、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大学,在这个指标上得分更高。这不仅仅是个排名游戏,更是对大学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引导。点赞 👍!

再来看看亚洲高校的表现。新加坡国立大学(NUS) 依旧是亚洲的领头羊,稳居全球第八,实力毋庸置疑。而中国的两所顶尖学府——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依然表现抢眼。清华大学排在全球第20位,北京大学紧随其后,位列全球第17位。虽然相较于去年可能略有波动(排名这东西,每年微调太正常了),但整体来看,中国内地高校进入Top 100的数量持续增加,整体实力稳步提升,这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复旦、浙大、上海交大等也都在榜单上占据了相当靠前的位置。这种“集体进步”的态势,比单一学校的排名升降更能说明问题。亚洲高等教育的崛起,尤其是中国高校的快速发展,已经是全球高等教育版图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当然,每次榜单发布,都少不了各种讨论和争议。

争议点一:指标权重合理吗? QS的排名指标包括学术声誉 (Academic Reputation)、雇主声誉 (Employer Reputation)、师生比 (Faculty/Student Ratio)、单位教员论文引用数 (Citations per Faculty)、国际教师比例 (International Faculty Ratio)、国际学生比例 (International Student Ratio)、国际研究网络 (International Research Network)、就业成果 (Employment Outcomes) 以及前面提到的可持续性 (Sustainability)。这里面,学术声誉和雇主声誉占比最大,主要依赖于全球范围内的问卷调查。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声誉这东西,是不是有点“玄学”?会不会存在滞后性?会不会偏爱那些历史悠久、名气大的老牌学校?🤔 新兴的、或者在特定领域非常强但综合名气稍逊的学校,会不会比较吃亏?

争议点二:排名真的能完全反映教学质量吗? 很多人,尤其是亲身经历过大学教育的学生会觉得,排名靠前的学校,课堂体验就一定最好吗?小班教学、教授的投入程度、课程设置的实用性、校园生活的丰富度……这些很难完全量化的“软实力”,在排名中的体现似乎并不充分。可能一个排名30开外的学校,在某个专业或者某个方面,能提供比Top 10更好的学习体验。所以,过度迷信排名,可能会让你错过真正适合你的“宝藏学校”。

争议点三:为了排名,大学会不会“本末倒置”? 有批评者认为,过于关注排名,可能会导致大学将资源过度投入到那些容易提升排名的指标上,比如疯狂“刷”论文引用、过度追求国际生比例(有时可能以牺牲本国学生利益为代价),而忽略了人才培养的根本目标和对本土社区的服务。这种“排名焦虑”如果过度蔓延,对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并非好事。

那么,我们到底该如何看待和使用这份QS排名呢?

我的看法是:把它当作一个重要的参考工具,但绝不是唯一标准。 💡

  • 对于准留学生和家长: QS排名提供了一个快速了解全球大学声誉和大致实力的窗口。你可以用它来初步筛选目标院校范围。但是!请务必深入研究你感兴趣的学校。去学校官网看专业设置、课程大纲、师资力量;去论坛、社交媒体看学长学姐的真实评价(注意甄别信息);了解学校的地理位置、校园文化、学费生活费等。专业排名 (QS也有分专业的排名) 往往比综合排名更有参考价值。你未来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你想在哪个领域深耕?这些问题的答案,比一个冷冰冰的综合排名数字重要得多。别只盯着Top 10、Top 50,放宽视野,找到那个最 fit 你的地方。
  • 对于在读学生和校友: 看到母校排名上升,自然是开心的 🎉,可以小小地骄傲一下,发个朋友圈庆祝。如果排名下降了,也不必过于焦虑或沮丧。学校的价值,更多体现在你在这里学到的知识、锻炼的能力、结识的朋友、收获的经历。这些是排名无法完全衡量的。你的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最终还是取决于你自己。
  • 对于教育观察者和研究者: QS排名及其变化趋势,可以作为观察全球高等教育格局演变、不同国家/地区教育实力对比、以及大学发展策略的一个侧面窗口。分析排名背后的数据和指标变化,能提供不少有价值的信息。但同时也要保持批判性思维,认识到其局限性。

总而言之,2025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榜单,既有 帝国理工飙升 这样的“大瓜”,也有 MIT十三连冠 的“稳定输出”,更有 亚洲高校持续发力 的整体趋势。它像一面镜子,折射出全球高等教育的竞争格局和发展动向,特别是 可持续性 理念的日益重要。

但请记住,排名终究是数字的游戏,而教育是关于人的成长。不要被数字绑架,更不要让排名定义你或你的学校。用开放的心态去看待这份榜单,汲取有用的信息,结合自身情况做出明智的判断。毕竟,找到那个能让你闪闪发光、学有所成、快乐成长的地方,才是最重要的,不是吗?😉 好好利用这份信息,但别忘了,最终的选择权和努力的方向,永远在你自己的手中。祝大家都能找到心之所向!✨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