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地说,this is 的英语,那不就是 this is 嘛!😂 是不是觉得有点……简单粗暴?别急,这事儿吧,远没看上去那么简单。就像问 “水” 的英语是什么,答案是 water,但怎么用、什么时候用、用得地不地道,那里面可大有学问。This is 也是同理,它看似基础得不能再基础,但在实际运用中,它的场景、语气、替代说法,以及和中文思维习惯的碰撞,能衍生出不少值得说道说道的细节。
咱们先从最最常见的用法聊起:介绍人物。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你带着新认识的朋友小明去参加派对,遇到了老朋友莉莉。这时候,最标准的引荐方式就是指着小明对莉莉说:“Lily, this is Ming.” 然后再指着莉莉对小明说:“Ming, this is Lily.” 搞定!🤝 简洁明了,童叟无欺。这是非常中性且普遍适用的表达。
当然,根据场合和亲疏远近,也可以玩出点花样。比如想更热情一点,可以说:“Lily, I’d like you to meet Ming.” 或者 “Lily, have you met Ming?” 语气更主动,显得你很乐意促成这个介绍。如果大家都是熟人圈子里的,可能更随意,直接 “Lily, Ming. Ming, Lily.” 省略掉 this is 也完全没问题,全看那个 语境 (context) 和你想要营造的氛围。
但请注意,在稍微正式一点的场合,或者介绍长辈、上级时,用 this is 是最稳妥、最不易出错的选择。它保持了一定的礼貌距离,不像某些过于随意的表达可能显得不够尊重。
接下来,是一个中国学生特别容易踩坑的地方:打电话 📞。
中文里我们打电话,接通后通常会说:“喂,我是张三。” 很自然对吧?于是乎,很多同学直接进行一个“英汉互译”的大动作,拿起电话就说:“Hello, I am Zhang San.” 对不起,这样说,老外可能会愣一下 🤔。英语里,在电话上介绍自己,标准姿势是:“Hello, this is Zhang San (speaking).” 或者更简洁点 “This is Zhang San.”
为啥呢?逻辑是这样的:打电话时,对方只能听到你的声音,看不到你的人。“I am” 强调的是“我”这个身份的存在,但在电话里,对方首先需要确认的是这个“声音”是谁的。所以用 this is 来指代发出声音的这个人,更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你可以理解为 “(电话这头的)这个人是张三”。虽然听起来有点绕,但记住这个固定用法准没错。下次打电话,别再说 “I am…” 啦,除非你是接电话的人,问对方:“Who is this?” 对方回答:“This is Zhang San.” 你确认后可以说:“Oh, hi Zhang San, I am Li Si.” 这时候用 “I am” 就没问题了,因为身份已经初步确认。
第三个大场景:指认或展示物品、地点 📚🏠。
这个相对简单直接。“This is my new phone.” (这是我的新手机。) “This is the library.” (这就是图书馆。) 手指着近处的某个东西或者你正身处的地点,用 this is 来明确告知对方你所指为何物。
这里就要顺便提一下它的好兄弟 that is 了。This 通常指近处的、或者正在谈论的核心事物,而 that 则指稍远一点的、或者相对于 this 的另一个事物。比如你指着手里的苹果说:“This is an apple.” 然后指着桌子那头的香蕉说:“That is a banana.” 👉🍌 这种空间上的对比感很关键。
有时候,this is 也可以用来引出或强调一个概念、一个状况或者一个解释。
比如,会议上讨论项目进展不顺,你站起来说:“Okay everyone, this is the problem: our timeline is too tight.” (好了各位,问题就在这儿:我们的时间表太紧了。) 这里的 this is 就起到了一个强调和聚焦的作用,告诉大家“接下来我要说的就是关键所在”。💡
或者给别人解释某个道理:“You need to practice consistently. This is how you improve.” (你需要持续练习。这就是你进步的方法。) 它像一个路标,指引着听者的注意力到接下来的核心信息上。
聊到这里,你可能会问,除了 this is,还有没有其他说法可以替换呢?当然有!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的丰富性和灵活性嘛。
- It is / It’s: 这个更普遍,可以指代天气、时间、或者前面已经提到过的某个事物。比如:“What’s this?” “It’s a gift for you.” (这是什么?这是给你的礼物。) 在很多情况下,it is 和 this is 可以互换,但 this is 往往带着更强一点的指示性或现场感。比如,你拿出礼物递给对方时,说 “This is for you.” 比 “It is for you.” 更能强调“就是眼前这个东西”的感觉。
- Here is / Here are: 当你把某样东西实际递给对方时,用 here is/are 非常自然。比如服务员递上咖啡:“Here is your coffee.” ☕️ 你给朋友看照片:“Here are the photos from our trip.” 📸 它强调的是一个“呈上、交付”的动作。虽然有时也可以翻译成“这是”,但侧重点和 this is (单纯指认) 或 it is (泛指) 不同。
- 更描述性的语句:有时候,为了避免重复或者让表达更生动,我们会完全抛开 this is 的结构。比如介绍朋友,除了 “This is John”,还可以说:“Let me introduce you to John.” (让我给你介绍约翰。) 或者 “I want you to meet John.” (我想让你见见约翰。) 甚至更口语化:“Say hello to John!” (跟约翰打个招呼!)
你看,一个小小的 this is,背后牵扯出这么多门道。关键在于理解它在不同语境 (context) 下的功能 (function) 和细微差别 (nuance)。
总结一下几个要点:
- 基础含义: 指认近处的人或物。
- 介绍人物: 标准用法 “Lily, this is Ming.”
- 电话用语: 自报家门用 “This is [Name] (speaking).” 切忌 “I am…”.
- 指物/地: 近指用 this is,远指用 that is。
- 引出概念/状况: 起强调和聚焦作用。
- 替代说法: It is (更泛指), Here is/are (呈递物品), 以及更丰富的描述性语句。
掌握 this is 的正确用法,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真正要让你的英语听起来地道、自然,还需要大量的模仿 (imitation) 和实践 (practice)。多听听母语者怎么说,注意他们在不同场合下是如何选择词语和句型的。不要害怕犯错,每次错误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
比如,试着观察美剧或电影里,角色们是如何相互介绍的?打电话时他们怎么说?主持人在展示产品时用的是 this is 还是其他表达?留心这些细节,慢慢地,你对 this is 以及它周边的各种表达方式的理解就会越来越深入,用起来也会越来越得心应手,从一开始的生搬硬套,到后来的灵活运用 (flexible application),甚至能玩出自己的风格。✨
最终你会发现,this is 虽小,却是构建流畅、地道英语表达的一块重要基石。掌握它,不仅仅是知道它的中文意思,更是理解它在英语世界里的行为方式和文化内涵。这,才是学习语言真正有趣和值得探索的地方,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