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考公务员难还是考研难

问答中心分类: 其他考公务员难还是考研难
1 回复
0
陌夜げ 回复于 2025-07-01 之前

这问题,就像在问“泰山和华山哪个更难爬”,标准答案永远是“看对谁而言”,但这回答太敷衍,太没劲了。我们今天不搞这套虚的,直接把两种“难”掰开揉碎了,让你看个明明白白。

我的答案是:从最终上岸的概率和过程的“反人性”程度上看,考公务员的难度,尤其是想考上一个好单位的难度,要远大于考研。

当然,这绝不是说考研简单,只是它们的“难”法,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

我们先聊聊考研

考研的难,是一种纵向的、深不见底的学术之难。它像是一场漫长的、孤独的修行,你唯一的敌人,就是你自己那颗不够强大的大脑和不够坚定的心。

  • 专业课是核心壁垒:这是考研的“魂”。特别是对于那些跨考的同学,或者报考名校的勇士,专业课就是一座需要你用血肉之躯去填平的鸿沟。你得啃下那些砖头一样厚、内容枯燥到能催眠的教材,还得把近十年的论文、行业前沿动态都扒拉个遍。那些知识点,不是背下来就完事了,而是要理解、要会分析、要能建立自己的体系。老师在卷子上一句轻描淡写的“试述xxx”,背后可能是你几个月不眠不休的积累。那种感觉,就像一个人在知识的深渊里潜泳,你不知道底在哪里,只能拼命往下扎。

  • 数学是智商筛选器:对于要考数学的同学来说,这玩意儿简直是噩梦具象化。考研数学的变态之处在于,它不仅考你会不会,还考你熟不熟,更考你在高压下能不能保持清醒。一道大题,可能融合了好几个章节的知识点,拐了七八个弯。平时你可能花半小时能琢磨出来,但在考场上,分秒必争,脑子一卡壳,心态就可能瞬间崩盘。它像一个冷酷的面试官,毫不留情地对你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进行压力测试。

  • 公共课是耐力长跑:英语和政治,虽然不像专业课和数学那样能一锤定音,但它们是基本盘。英语单词要从年头背到年尾,一篇阅读理解里的长难句能让你怀疑人生。政治看似是背诵,但那些哲学原理、时事政策,要真正理解并运用到大题里,也需要下一番苦功。

考研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它的确定性相对较高。它的目标是清晰的——过线。只要你足够努力,方法得当,智商在线,你付出的每一分辛苦,基本上都能在分数上得到体现。你是在跟一个固定的标准、一个可预见的知识范围作斗ăpadă。它更像是一场公平的智力竞赛,你只需要打败卷子,打败昨天的自己。只要你够强,你就有极大的概率上岸。这是一种“我命由我不由天”式的悲壮。


好了,现在我们把镜头切换到考公的修罗场。

如果说考研是“深度”的折磨,那考公就是“广度”+“概率”的双重绞杀。它的难,不是学术上的高深莫测,而是一种让你深感无力、时常怀疑人生的统计学之难

  • 行测:对人类极限的疯狂试探 🤯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这名字听起来多么人畜无害,但它的本质,就是一场反人类的极限挑战。120分钟,130多道题,涵盖言语理解、数量关系、判断推理、资料分析、常识判断五大模块。这意味着你平均每道题的作答时间不到一分钟!这根本不是在考你“会不会”,而是在考你“快不快”!

    • 数量关系?几道奥数题就能让你当场自闭,大部分人选择战略性放弃。
    • 图形推理?那些奇形怪状的图形,看得人眼花缭乱,感觉自己的空间想象力被按在地上摩擦。
    • 资料分析?海量的数据和复杂的计算,让你在考场上体验一把“会计的崩溃日常”。
      行测的备考过程,不是学习,是训练。你得像个没有感情的做题机器,把各种技巧、公式、口诀刻进DNA里,形成肌肉记忆。它不追求深度,只追求速度和广度。你可能感觉自己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都只是皮毛。这种感觉,非常空虚。
  • 申论:一门“揣摩上意”的玄学 ✍️
    如果说行测是体能测试,那申论就是“情商”测试。它给你一堆材料,让你概括、分析、提对策、写文章。看似简单,实则水深。写得好不好,没有标准答案,全看阅卷老师的心情和你的“悟性”。你得用一套官方的、严谨的、甚至有点“爹味”的语言体系来写作,既要有高度,又不能太空泛;既要接地气,又不能太口语化。备考申论的过程,就像在学习一门叫做“政府工作报告”的外语,很多人学到最后,感觉自己快要人格分裂了。

  • 最可怕的:堪比中彩票的竞争比 🎰
    这才是考公最让人绝望的地方。你考研,目标院校可能招几十上百人,你的竞争对手是全国报考这个专业的考生。但你考公,一个“三不限”(不限专业、不限户籍、不限政治面貌)的岗位,报录比达到几千比一是家常便饭。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即便你行测考了140分(满分150),申论也发挥出色,你可能连面试的门都摸不到!

    你辛辛苦苦准备了一年,可能只是几千个“分母”中的一个。你的对手,不仅有应届生,还有各种身经百战、辞职备考的大神,甚至还有隔壁考研失败调头过来的学霸。考研是你努力了,有很大机会成功。考公是你努力了,大家也都努力了,最后谁上岸,很大程度上要看命。这种不确定性,是最大的煎熬。你永远不知道自己的分数够不够,因为你不是在和一个固定的分数线比,而是在和成千上万个活生生的人比。

  • 后续关卡:面试与政审
    就算你笔试侥幸杀出重围,后面还有面试。面试的玄学程度不亚于申论,同样考验你的临场反应、语言表达和“体制内气质”。最后还有政审,一丝一毫的问题都可能让你前功尽弃。

总结一下:

  • 考研,是一场确定性的、深度的自我挑战。它考验你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和毅力。过程虽然孤独痛苦,但结果与付出高度相关。你像一个攀岩者,路线清晰,目标明确,难在自身的体力和技巧。

  • 考公,是一场不确定性的、广度的群体搏杀。它考验你的信息处理速度、应试技巧和运气。过程充满了焦虑和无力感,因为你的命运被“概率”这只无形的手牢牢掌控。你像一个想在沙滩上捡到特定一粒沙子的人,就算你视力再好,也抵不过人山人海和命运的随机性。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善于深度钻研、享受知识积累、能坐得住冷板凳的人,考研的“难”对你来说或许是可控的。但如果你面对那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努力后依然可能“陪跑”的巨大不确定性会感到窒息和绝望,那么考公的“难”,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折磨。

对我个人而言,那种努力了很久,却因为零点几分之差、或者因为报考的岗位是“死亡之组”而被淘汰的感觉,远比一道数学题做不出来要痛苦得多。毕竟,知识学不会可以再学,但运气这东西,你上哪儿说理去?😮‍💨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