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那张传说中的表格,英语学习路上的第一座,也可能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座“火焰山”——《动词过去式和过去分词表格》。
各位还在英语苦海里扑腾的兄弟姐妹们,当你们第一次看到这张密密麻麻、仿佛乱码天书的表格时,是不是感觉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灰白色?我懂,我都懂。那种感觉,就像是刚刚学会了1+1=2,数学老师突然甩给你一本微积分,脸上还挂着“这很简单”的慈祥微笑。内心OS:简单?您管这叫简单?!🤯
这张表,简直就是英语动词的“族谱”和“犯罪前科记录”大全。它无情地将所有动-词-大-人分门别类,告诉你它们在“过去”这个时间维度里,都干了些什么“好事”。
我们先从最友善、最讲道理的一批说起——规则动词。
这些家伙是动词界的“乖宝宝”,它们的座右铭是:“听话,守规矩,一律在词尾加 -ed”。比如 work
变成了 worked
,look
变成了 looked
,play
变成了 played
。过去式和过去分词长得一模一样,简直是强迫症患者的福音,记忆困难户的救星。学到这里的时候,你可能还会天真地想:“嗨,就这?英语也不过如此嘛!” 😎 然后,你把表格往下一拉,真正的噩梦开始了。
欢迎来到 不规则动词 的狂野派对。
这群家伙,就是动词界的“法外狂徒”,它们完全不按套路出牌,每一个都有自己独特的脾气和变形方式。背诵它们的过程,就是一场对人类记忆力、逻辑推理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的终极考验。
为了让这场“受苦”之旅稍微有点乐趣,民间(也就是我们这些受害者)自发地给它们分了几个“帮派”:
第一大帮派:佛系三兄弟(AAA型)
这一派的成员主打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突出一个“懒”字。它们的原形、过去式、过去分词长得一模一样,堪称不规则动词里的一股清流,是背诵地狱中的一丝曙光。
* cut - cut - cut
(切,永不改变,就像你剪短头发后第二天就后悔的心)
* put - put - put
(放,始终如一,让你感觉自己好像什么都没学)
* cost - cost - cost
(花费,代价沉重,但形式上绝不妥协)
* read - read - read
(读,虽然过去式的读音从 [ri:d] 变成了 [red],但拼写上人家可是“懒”得彻底)
遇到它们,就好像在沙漠里捡到一瓶水,赶紧喝了,然后继续面对更广阔的绝望。
第二大帮派:中间变一下就得了呗(ABB型 / AAB型)
这派成员稍微折腾了一下,但还算有那么点规律。它们要么是过去式和过去分-词“同流合污”,一起变个样;要么是过去式自己玩,原形和过去分词是一家。
典型的ABB型,数量庞大,是这张表里的中坚力量:
* buy - bought - bought
(买-买了-被买的,每次看到这个词,都仿佛听到了钱包哭泣的声音)
* feel - felt - felt
(感觉-感觉到了-被感觉的,背它的时候,我 felt a deep sense of pain)
* teach - taught - taught
(教-教了-被教的,不禁想问,到底是谁 taught 英国人这么折腾自己的语言?)
* find - found - found
(找到-找到了-被找到的,当我 found 这个规律时,我以为我 found 了全世界)
还有少数特立独行的 AAB型:
* come - came - come
(来-来了-……又回来了?是的,它又变回去了,就问你惊不惊喜,意不意外?)
* become - became - become
(变成-变成了-又变回“变成”?逻辑鬼才!)
背到这里,你以为你掌握了宇宙的真理,感觉自己已经可以预测动词的变化了。然而,现实会给你一记响亮的耳光。
第三大帮派:彻底放飞自我(ABC型)
这才是真正的王者,真正的“混乱制造者”。它们的原形、过去式、过去分词,每一个都长得不一样,仿佛是三胞胎,一个随爹姓,一个随妈姓,还有一个随了隔壁老王姓。它们之间毫无逻辑可言,唯一的记忆方法就是:死、记、硬、背。
* go - went - gone
(去-去了-已去无踪。我就想问问,go
和 went
到底有什么亲戚关系?是谁,是谁把它们凑成了一对?!这是语言学史上最大的悬案之一!)
* do - did - done
(做-做了-已完成。干得“好”事!)
* see - saw - seen
(看-看见了-被看见。I saw it, and I couldn’t believe what I had seen!)
* eat - ate - eaten
(吃-吃了-被吃了。感觉自己的脑细胞正在被这个词 eaten。)
* break - broke - broken
(打破-打破了-破碎的。My heart was broken when I broke my new phone. 💔)
* speak - spoke - spoken
(说-说了-被说的。English should be spoken, but first, these verbs must be memorized!)
这部分动词,就是老师口中的“重点”,考试里的“常客”,以及我们学习路上的“拦路虎”。每一个 ABC
型动词背后,都有一段辛酸的背诵史。它们的存在,仿佛就是为了告诉我们:生活,就像不规则动词,充满了你无法预测的“惊喜”。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和这张表死磕?
因为,这张表不仅仅是关于过去式(simple past tense),它更藏着一个更高阶的宝藏——过去分词 (past participle)。
如果你觉得过去式只是让你能够描述“昨天我干了啥”,那过去分词就是打开你英语任督二脉、让你从“能说”到“会道”的关键钥匙。🔑
过去分词这小子,身兼数职,是个不折不扣的“斜杠青年”:
构成完成时态:想表达“我已经做过某事”?离不开它。
- I have seen that movie. (我看过那部电影了。)
- She has finished her homework. (她已经做完作业了。)
没有过去分词,你的表达永远停留在“昨天”,无法触及“已经”和“曾经”的丰富时空。
构成被动语态:想表达“某物被怎么样了”?全靠它。
- The window was broken by Tom. (窗户被汤姆打破了。)
- English is spoken all over the world. (全世界都在说英语。)
掌握了被动语态,你的视角就不再局限于主语,而是可以灵活切换,让句子表达更客观、更地道。
充当形容词:这是它最骚气的用法,直接让你的词汇量翻倍。
- a broken heart (一颗破碎的心)
- boiled water (烧开的水)
- a written report (一份书面报告)
- a fallen leaf (一片落叶 🍂)
看到没有?你辛辛苦苦背下来的 broken
、boiled
、written
、fallen
,不仅仅是动词的一个形态,它们本身就是活生生的、极富表现力的形容词!
所以,那张让你头痛的表格,其实是一张藏宝图。你以为你在背单词,其实你在解锁全新的语法功能和表达维度。每一次你正确地用出一个 ABC
型的过去分词,都像是在游戏中打出了一个漂亮的 combo(连击),爽快感无与伦比。
那么,到底该如何征服这张“火焰山”?
光靠死记硬背,大脑会起义的。这里分享几个我当年亲测有效的“旁门左道”:
- 便签大法:把最难记的几个(比如
go-went-gone
,lie-lay-lain
这种变态级别的)写在便签上,贴在你的床头、书桌、冰箱门、厕所门上。每天看它几十遍,让它像广告一样强行植入你的潜意识。 - 语境联系法:别孤立地背
sing-sang-sung
。去听一首歌,歌手在歌里唱 “I sang a song”,歌的介绍里写 “This song was sung by…”。把这些词放回它们原本的“家”里去认识,有血有肉,印象更深。 - 分类“黑话”记忆法:自己给它们编口诀。比如
i-a-u
组合:begin-began-begun
,drink-drank-drunk
,sing-sang-sung
。把它们想象成一个元音变化的“家族”,一起打包记忆。 - 疯狂造句法:别管语法对错,用你刚背的词疯狂造句。比如学了
fly-flew-flown
,就瞎编:“I flew to the moon, because my pig had flown away.” (我飞到了月球,因为我的猪飞走了。) 句子越离谱,你记得越牢。😂
最终,你会发现,这张曾经让你闻风丧胆的表格,会慢慢内化成你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当你在和外国朋友聊天,能脱口而出 “Oh, I’ve already eaten” 而不是 “I eat… already” 时;当你在写作文,能自然地用出 “a well-written article” 时,你会感谢当初那个对着表格咬牙切齿、不肯放弃的自己。
这张表,它不是你的敌人,它是你的磨刀石,是英语学习路上的一枚独特的“军功章”。它粗暴、不讲理,却也最公平。你付出多少努力,它就回报你多少地道和自信。所以,还没征服它的同学,别怕,深吸一口气,把它打印出来,今天,就从 be-was/were-been
开始吧!祝你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