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青岛大学是985还是211

问答中心分类: 学校&机构相关问答青岛大学是985还是211
1 回复
0
看透不说透 回复于 2025-07-06 之前

青岛大学既不是985,也不是211。

但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那这篇文章也就没了存在的意义,你我也不必在此浪费时间。这个答案,就像是只告诉你一部电影的结局,却剥夺了你欣赏那跌宕起伏、光影交错的两个小时过程的权利。所以,请给我一点耐心,我们来聊聊这个“不是”背后,到底藏着些什么。

每次看到有人在贴吧、论坛里问“青大是985吗?”,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份急切和一点点小迷茫。这太正常了,在中国,高考和大学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残酷但真实的游戏规则。而985工程211工程,就是这个游戏里最闪亮、最被广泛认可的两枚“金字招牌”。它们像是一张快速通行证,在考研、就业的某些关卡,能让你少费很多口舌。所以,追问一个学校的“身份”,本质上是在追问它所能带来的“价值”。你懂我意思吧?😉

然而,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我们似乎都陷入了一种“标签简化主义”的怪圈。习惯了用一两个词去定义一个复杂的个体,比如“学霸”、“社牛”、“打工人”;也习惯了用985211这两个数字标签,去粗暴地衡量一所大学的全部。这是一种高效的筛选方式,但同时,也是一种懒惰的认知捷径。

那么,撕掉标签,我们来看看青岛大学本身。

它是一所什么样的大学?首先,它是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这个定义听起来有点官方,有点干巴巴,我们把它翻译成“人话”就是:它是山东省的“亲儿子”里非常受宠的一个,资源给得足,发展期望高。虽然没能挤进国家早年划定的那个“985/211俱乐部”(要知道,这两个名单早就已经不再增加了,属于历史产物),但它在后来的“双一流”评选中,凭借自身的实力,其部分学科也进入了不同的建设层次。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有趣的视角:与其问它“是不是”,不如问它“强不强”。

如果你是一个实用主义者,只看数据和干货,那好,我们上数据:
青岛大学的临床医学、工程学、化学、材料科学、神经科学与行为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生态学等十几个学科,都进入了ESI全球排名前1%的行列。这是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在这些特定的学术领域里,青岛大学的研究水平和影响力,是实打实地站在了世界的前沿阵地。对于想在这些专业深造的同学来说,这里的平台和资源,可能远比一个空泛的“211”名头来得更实在、更有价值。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它的医学部,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09年的青岛特别高等专门学堂,底蕴深厚,在全国都赫赫有名。

所以你看,一个学校的强弱,从来不是一个维度的。它像一个多边形战士,有的边长一些,有的边短一些。你不能因为它某条边不够长,就否定它整个图形的面积和价值。

聊完了硬核的实力,我们再来聊点软性的,更“生活气息”的东西。这也是我认为,选择一所大学时,比那串数字标签重要得多的东西——气质与环境

一所大学的气质,往往和它所在的城市血脉相连,无法分割。而青岛大学,恰恰就坐落在青岛这座无可替代的城市里。

你想象一下这样的四年大学生活:
上完一节高数课,头脑还在被微积分公式搅得天翻地覆,但走出教学楼,迎面吹来的海风里就夹杂着淡淡的咸湿和啤酒花发酵的微醺香气。你不用特意去“旅游”,因为你的校园本身,或者说你的整个生活环境,就是一幅流动的风景画。“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这八个字,不是宣传画册上的口号,而是你推开宿舍窗户就能看到的日常。

周末,你不用挤一两个小时的地铁去城市的另一端寻找乐趣。从青大中心校区出发,骑个共享单车,也许十几分钟,你就能到八大关去感受万国建筑的静谧,或者去海边的木栈道上,看夕阳把整个海面染成橘子汽水的颜色。傍晚饿了,随便钻进一个街角巷落,都能找到地道的海鲜烧烤和扎啤,和三五好友撸串聊天,海阔天空。

这种浸润在城市肌理中的松弛感和美学体验,是无法用任何排名和数据来量化的。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你的心境、你的审美,甚至你的人生观。在一个美丽、开放、充满活力的城市里度过人生中最宝贵的青春四年,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它所带来的开阔眼界和丰富体验,在未来漫长的人生里,其重要性绝不亚于你在简历上写下的那个学校名字。

我认识一个朋友,当年高考分数完全够得着一所中西部的211大学,但他最后选择了青大。我问他为什么,他当时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他说:“我不想我的大学四年,除了上课和图书馆,就只剩下外卖和宿舍。我想活得更‘具体’一点,我想感受一个城市的呼吸。” 如今他毕业多年,在上海从事设计工作,他说,青岛那四年赋予他的对生活细节的感知力和对美的敏感度,是他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

当然,我们也要客观。985/211的标签在求职市场的“第一道筛选”中,确实依然存在。对于一些顶级大厂、国企央企的某些岗位,HR在面对海量简历时,用学校标签作为第一道“防火墙”,是最省时省力的办法。这是一个现实,我们不必回避。

但这道门槛,正在变得越来越模糊,越来越不重要。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评价体系越来越多元,企业也越来越看重一个人的实际能力、项目经验、实习经历和综合素质。一个在青大期间就参与了国家级科研项目、手握几项专利、实习经历丰富的优秀毕业生,会比一个在普通211里“躺平”了四年的学生,竞争力差吗?答案不言而喻。

所以,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青岛大学是985还是211?

它不是。

但它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底蕴、在多个优势学科上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坐落在中国最美海滨城市之一的、能让你度过极富诗意和生活质感的四年青春的、实力强劲的山东省重点综合性大学

这个答案,是不是比一个简单的“不是”要丰满得多,也更有意义得多?

对于正在面临选择的高三学子和家长们,我真心建议,在纠结于那些固化的标签之外,不妨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 我真正热爱的专业方向是什么?这所学校的这个专业强吗?
* 我希望在一个什么样的城市里生活四年?是内陆还是沿海?是快节奏还是慢生活?
* 除了学习,我还希望我的大学生活拥有什么?是丰富的社团活动,还是便捷的实习机会,抑或是独特的自然风光?

当你把这些问题想清楚了,你会发现,选择一所大学,就像是选择一个生活的“平行时空”。那个“985/211”的标签,或许是这个时空的“入场券”之一,但它绝不应该,也绝不能够,成为你衡量这个时空是否精彩的唯一标准。

去亲自走一走,看一看吧。如果可以,去青大的校园里逛一逛,去五四广场吹吹风,去栈桥边喂喂海鸥。去感受那里的风,那里的人,那里的气息。

毕竟,是你上大学,而不是让大学的标签来定义你。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