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郴州工业交通学校

问答中心分类: 学校&机构相关问答郴州工业交通学校
1 回复
0
秒杀伱的高傲 回复于 2025-07-13 之前

一提到郴州工业交通学校,你脑子里会浮现什么?

是一张模糊的、印着烫金大字的毕业证,还是某个夏日午后,阳光穿过香樟树叶,在水泥地上投下的斑驳光影?对我来说,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地名,也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构名称。它是一段混杂着机油味、汗水味、书本油墨香和青春荷尔蒙味道的,回不去的时光。

每次路过五岭广场,再往里走一点,看到那熟悉的校门,总会下意识地放慢车步。仿佛一不留神,就能看到当年那个穿着洗得发白的校服、骑着一辆除了铃铛不响哪儿都响的二八大杠,风风火火往里冲的自己。

那会儿,我们不叫它全称,太正式,太拗口。关系近的,喊一声“工交校”,带着点江湖气;关系更铁的,可能就一个“学校”二字,彼此心领神会。


“老哥们,还有人记得当年汽修专业的老实训楼吗?夏天没空调,几台大吊扇在头顶嘎吱嘎吱地转,跟要掉下来似的。老师傅叼着烟,一脚踹在发动机上,吼一声‘这个地方,再拆一遍!’,那声音现在还在我耳边回响。😂”

这是一位校友在论坛里的留言,寥寥数语,画面感就扑面而来。

是的,这就是郴州工业交通学校的底色。它不是那种诗情画意的象牙塔,它接地气,甚至可以说,它有点“土”,但土得可爱,土得硬核。这里的浪漫,不是花前月下,而是在汽修车间里,第一次成功听出发动机杂音时的那份狂喜;是在数控机床旁,看着冰冷的铁块在自己编程下,被精准地切削成图纸上那个精巧的零件时的那种成就感。

我记得很清楚,学校里有两大“门派”。

一派是“硬派”,以汽修数控、模具、焊接这些专业为代表。这帮兄弟,身上常年一股子洗不掉的机油味,手上不是老茧就是新添的划痕。他们不爱说话,但一聊起什么“四冲程”、“公差”、“扭矩”就两眼放光。他们的青春,是在轰鸣的机器声中淬炼的。他们是学校的“骨架”,撑起了“工业”这两个字的硬度。

另一派则是“软派”与“新派”的结合。比如计算机专业的。在那个拨号上网还很奢侈的年代,他们是学校里最接近“未来”的一群人。我们还在为QQ升级了一个太阳而沾沾自喜时,他们已经在研究C语言和网页三剑客了。他们的机房,永远是学校里最神秘、最令人向往的地方之一。

还有后来的幼师专业和高铁乘务专业,给这所以工科为主的学校注入了完全不同的色彩。

当穿着练功服的幼师专业的女生们在操场一角排练舞蹈,那轻盈的音乐和曼妙的身姿,与不远处实训楼里传来的“哐当”声形成了奇妙的对仗。她们的存在,让这所硬汉学校,多了几分柔情。

高铁乘务专业的学生,更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穿着笔挺的制服,练习站姿、微笑、礼仪,那种专业和自律,让人肃然起敬。他们代表着学校的另一面——“交通”,是连接郴州与外面世界的未来使者。


如果说专业是骨骼,那老师就是灵魂。

工交校的老师,也很有意思。他们中,有理论知识扎实的学院派,讲起课来引经据典;但更多的,是从工厂、企业一线“杀”回来的“老师傅”。他们可能普通话不那么标准,带着浓重的郴州口音,PPT也做得歪歪扭扭,但他们往车床边一站,手把手教你“听声辨位”,那种经验的厚度,是任何教科书都给不了的。

我永远忘不了我的班主任,一个教机械制图的“小老头”。他要求我们画的每一根线,都必须用削得像针一样尖的HB铅笔,手不能抖,心不能晃。谁要是画粗了,或者用了橡皮擦,他会毫不留情地把你的图纸撕掉,让你重画。当时我们背地里叫他“老扒皮”,觉得他简直不可理喻。

直到多年后,我进入一家精密制造公司,看到工程师们对图纸上零点零几毫米的误差都斤斤-计较时,我才猛然明白,“老扒皮”当年撕掉的不是一张纸,而是我们身上那股浮躁、马虎的学生气。他用最“笨”的方法,在我们心里刻下了“严谨”和“标准”这两个词。这种烙印,比任何学历都管用。


“有没有人还记得,后街那家‘堕落街’的炒粉?加个蛋,多放辣椒,那叫一个韵味!晚上熄灯后,几个兄弟伙翻墙出去撮一顿,感觉拥有了全世界。🤫”

“我记得!还有学校食堂的辣椒炒肉!每次窗口一开,百米冲刺的速度啊!去晚了连汤都冇得喝!🌶️”

“那年校运会,我们班拿了拔河第一名,全班男生把班主任抛起来!那个下午的太阳特别好,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暖洋洋的。”

“最忘不了的,还是那个在图书馆三楼靠窗位置,总扎着马尾辫看书的女孩…不知道她现在过得好不好。❤️”

看,这就是我们的青春。它不宏大,甚至有些琐碎。它由一碗炒粉、一场球赛、一次偷瞄、一次全班的狂欢构成。

郴州工业交通学校的校园生活,就是这样充满了烟火气。这里的宿舍,没有那么豪华,但熄灯后的“卧谈会”,可以从宇宙的起源聊到隔壁班的班花。这里的操场,塑胶跑道可能有些地方都磨平了,但从不缺少挥洒汗水的身影和声嘶力竭的呐喊。这里的爱情,简单又纯粹。可能就是一次递水,一个眼神,就能让人心跳半天。

它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一门手艺。

它用一种最朴素的方式告诉我们:人,得有一技之长才能立足。 无论你是拧螺丝的,还是敲代码的,把手里的活干到极致,你就有饭吃,就有尊严。

它还告诉我们:生活,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 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比什么都重要。学校的就业率为什么一直很顶?因为从这里走出去的学生,好用、耐操、肯干。老板们喜欢,市场需要,就这么简单。


如今,郴州工业交通学校也变了。校园更漂亮了,实训设备更先进了,听说还开设了什么无人机、3D打印之类的新专业,紧跟着时代的步伐。这当然是好事。每一代人,都有属于他们那一代的“工交校记忆”。

但我想,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

那种严谨务实的学风,那种手脑并用的实干精神,那种从校园里带出来的、不怕苦不怕累的底色,一定还在。它就像一种基因,刻在了每一个从这里走出去的学子身上。

我们中的很多人,没有成为科学家、大明星,我们就是这个社会最普通的螺丝钉。我们是城市的建设者,是家庭的顶梁柱,是在平凡岗位上发光发热的普通人。我们修好了你抛锚在路上的汽车,我们制造了你家里电器的某个零件,我们为你的孩子端上了可口的饭菜,我们设计了你每天浏览的APP界面……

我们散作满天星,但我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

那个地方,叫郴州工业交通学校

它不是什么顶尖名校,但它给了无数像我一样的普通家庭的孩子一个看得见的未来。它没有教会我们如何指点江山,却教会了我们如何用自己的双手,去挣一个安稳踏实的人生。

它不是象牙塔,它是人间,是我们滚烫青春的第一个练兵场。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