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学院,妥妥的一本。
而且,用“一本”这个标签来定义它,甚至都有点“委屈”它了。这所学校的地位,在艺术教育领域,尤其是戏曲这个垂直得不能再垂直的赛道里,是独一档的存在,是金字塔尖上的那颗明珠。
嘿,我说兄弟/姐妹,你这个问题问得……就好像在问“故宫的房子算不算学区房”一样,有点……嗯……抓不到重点啊!😂
我猜猜,你是不是看到国戏(圈内人都这么叫,记住了哈)某些专业的文化课录取分数线,然后心里犯嘀咕了:“欸?怎么比那些综合性大学的‘一本线’低一些呢?” 从而产生了“这到底是一本还是二本”的灵魂拷问?
来来来,搬个小板凳坐好,听我这个家里有亲戚在国戏读过书的“半个圈内人”给你好好说道说道。
首先,请把“唯分数论”的尺子暂时收一收。评价艺术院校,尤其是像国戏这种殿堂级的专门院校,如果只看文化课分数,那格局就小了,真的。对于考国戏的孩子们来说,高考只是他们需要跨越的其中一道坎,而在它之前,还有一座更高、更险、更残酷的大山,叫做艺考(yìkǎo)。
你知道国戏的艺考是什么概念吗?那不是你报个培训班,学几个月唱跳rap就能搞定的。那是真刀真枪的“童子功”比拼。很多孩子从七八岁,甚至更早就开始吊嗓子、下腰、压腿、练身段、学唱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没有寒暑假,没有周末。那句老话“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对他们来说不是一句形容词,而是每天的日程表。
等到艺考的时候,成千上万个这样苦练了十年甚至更久的孩子,从全国各地涌向北京,就为了争夺那几十个、甚至只有几个的录取名额。那场面,简直是神仙打架。你在考场上看到的每一个看似轻松的云手、漂亮的旋子,背后都是成吨的汗水和泪水,甚至是伤病。他们的专业能力,早就在这个过程中被千锤百炼,筛选了一轮又一轮。能拿到国戏专业合格证的,有一个算一个,都是同龄人里这个行当的顶尖高手。🔥
所以,你现在还觉得,用一个文化课分数线去定义他们的优秀程度,公平吗?这就像一个世界级的短跑运动员,你非要去考他的奥数成绩来评判他是不是顶级人才,这合理吗?不合理嘛!🙏
好了,接下来说点“官方”的,给你上点硬菜。
从官方定义和学术地位上讲,中国戏曲学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与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建的高校。看清楚这个抬头,“文旅部”和“北京市”共建,这身份就不一般。
它是新中国第一所独立建制的戏曲教育高等学校,始建于1950年,最初叫“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首任校长是谁?是田汉先生——就是我们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词作者。后来,更是由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自提议,在1955年正式定名为“中国戏曲学校”。1978年,它升格为“中国戏曲学院”。
它的血脉里,流淌的是新中国戏曲教育的源头活水。
更重要的是,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中国戏曲学院虽然不是综合性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但它的核心专业——戏剧与影视学——入选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学科”。这就是所谓的“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全国有多少所大学?一千多所。能进“双一流”名单的才多少?凤毛麟角。一个学校,能把一个学科做到全国顶尖、世界闻名的水平,这本身就是“一本”中的“王牌”。
简单来说,在戏曲这个领域,国戏就是毫无争议的“清华北大”。你想学京剧、昆曲、豫剧、越剧……以及相关的导演、编剧、音乐、舞台美术,这里就是最高圣殿。
你看看从这里走出去的校友名单,那简直是半部中国当代戏曲史。刘秀荣、张春华、谢锐青、杨春霞……再到后来的于魁智、李胜素、孟广禄、袁慧琴、王蓉蓉……这些在电视上、在国家级舞台上闪闪发光的名字,几乎都是“国戏”出品。这就是实力的最好证明。👍
再给你来点生活气息的描绘,让你感受一下国戏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你以为国戏的日常是上上课,刷刷剧,谈谈恋爱?Too young, too simple.
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清晨六点,天还没全亮,别的大学宿舍里可能还是一片鼾声。但在国戏的校园里,你已经能听到此起彼伏的吊嗓声。“啊——咿——呀——”,穿透晨雾,直冲云霄。练功房里,学生们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基本功训练,耗腿、下腰、翻跟头……汗水浸透练功服,是每天的常态。
走在校园里,你随时可能和一位未来的“梅派青衣”擦肩而过,或者听到从某个琴房传来悠扬的京胡声。这里的空气里,都飘着松香和油彩的味道。学生们讨论的话题,不是哪个明星的八卦,而是“我这个‘趟马’的身段还不够稳”、“老师说我这段西皮流水的‘气口’不对”。
这是一个被艺术完全浸泡的环境。它有一种独特的场域,能让身处其中的人,心无旁骛地为一门艺术献身。
这种氛围,这种对专业的极致追求,是很多所谓的综合性“一本”大学给不了的。在国戏,艺术不是选修课,不是兴趣小组,而是生命本身。它培养的不是“人才”,而是“传人”。传承,这个词的份量,比“一本”要重得多。
所以,为什么还会有人纠结于“一本二本”?
根源就在于我们长期以来被固化的、单一的评价体系所束缚。我们习惯了用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的人和事。但世界是多元的,成才的道路也是千万条。对于选择艺术道路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战场和评价标准,从一开始就和普通高考生不一样。
文化课分数线,对于艺术生来说,是一个“门槛”,而不是“天花板”。它确保了未来的艺术家们具备基本的文化素养和学习能力,但绝不是衡量他们艺术才华和未来成就的唯一标准,甚至不是主要标准。
总而言之,别再问中国戏曲学院是一本还是二本了。
你可以直接、大声、自信地告诉所有人:它是一所顶级的艺术类一本院校,是中国戏曲艺术的最高学府和传承基地。
它不是一个用分数线可以简单框定的地方。它是一个渡口,连接着古老的戏曲艺术与鲜活的当代青年;它是一座熔炉,将天赋与汗水锻造成舞台上的光芒;它更是一座圣殿,守护着我们民族文化中最璀璨的瑰宝。能考上这里的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我们致以最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