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上海思博职业学校

问答中心分类: 学校&机构相关问答上海思博职业学校
1 回复
0
这货太傲娇 回复于 2025-07-24 之前

提起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脑海里蹦出来的第一个画面,不是什么高大上的校门牌坊,也不是宣传册上P得锃光瓦亮的教学楼,而是一股混杂着初夏樟树香气、航空煤油味和食堂饭菜香的奇特空气。是的,你没听错,航空煤油。毕竟,我们学校就戳在浦东机场的“隔壁邻居”位子上,每天看着飞机起起落落,简直是天然的动态壁纸,听着那轰鸣声,仿佛是给我们的青春打着节奏感超强的背景乐。✈️

刚来的时候,说实话,心里有点打鼓。毕竟在“唯分数论”的大环境里,选择一所职业技术学院,多少会招来一些亲戚朋友“善意”的关怀和“过来人”的指点。他们会问:“哎呀,怎么不去读个本科呢?”“职校出来,工作好找吗?” 那时候的我,嘴上说着“挺好的,我喜欢动手”,心里却虚得像个被戳破的气球。

思博,就是有种魔力,能慢慢把你的气给重新打足。

它不像那些象牙塔里的综合性大学,充满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理论和形而上的思辨。这里的一切,都带着一种扑面而来的“实在感”。地气,对,就是这个词。我们的校园生活,不是在图书馆里啃大部头的理论著作,而是在实训室里跟一堆零件和设备“死磕”。

我记得护理系的同学,她们的“娃娃”比我们还多,但那些娃娃会模拟各种病症,会“喊疼”,会“心跳骤停”,逼着她们在一次次手忙脚乱中练就沉着冷静。她们的手,不是用来翻书的,是用来精准地扎针、熟练地包扎、温柔地抚慰的。有一次我路过她们的实训楼,看到一个女生正对着模型反复练习心肺复苏,额头上全是汗,嘴里还念念有词地数着节拍。那一刻,我没看到什么“学历的遗憾”,只看到一种叫做“专业”的光。✨

还有航空机电系的那帮哥们儿,整天一身机油味,但聊起波音和空客的区别,眼睛里放出的光比电焊的火花还亮。他们的浪漫,就是能亲手摸到飞机的“心脏”,能听懂引擎的“呼吸”。我们学校最引以为傲的,就是那个大得离谱的航空实训基地,里面甚至停着一架货真价实的退役飞机。别的学校学生在模拟器上点点鼠标,我们是真的可以拧螺丝、接线路、爬上爬下。这种“真刀真枪”的体验,是任何书本都给不了的。

这就是思博最核心的DNA——产教融合。这个词听起来很官方,很枯燥,对吧?但对我们学生来说,它意味着你的老师可能昨天还在航空公司当技术总监,今天就站在讲台上给你分析最新的故障案例;它意味着你大二的时候,就有机会穿上工装,去合作企业当一个“准员工”,而不是等到毕业才发现自己学的东西跟社会需求完全脱节。

这种融合是深入骨髓的。我们的课程表,不是按照学科逻辑排的,而是按照岗位需求设计的。学前教育的学姐们,不仅要学弹琴画画,还要学儿童心理学、急救知识,甚至还要学怎么跟“熊家长”有效沟通。她们的实习,不是去办公室端茶倒水,而是直接被“扔”进幼儿园,面对一群精力旺盛、随时可能崩溃大哭的人类幼崽。😂 有个学姐开玩笑说:“在思博读了三年学前教育,我的战斗力、忍耐力和情绪管理能力,比读了四年大学中文系的闺蜜强了不止一个level。”

当然,生活不只有学习和实训。思博的烟火气,更多地体现在那些琐碎的日常里。

比如,我们的食堂。哦,天哪,那简直是一个传奇。虽然比不上外面网红餐厅的精致,但胜在种类繁多,价格感人。一食堂的麻辣香锅,二食堂的铁板饭,清真餐厅的牛肉拉面……每一个窗口都喂饱了我们无数个饥肠辘轆的傍晚。至今我还记得,和室友为了抢最后一份锅贴而“大打出手”的场景,那种快乐,简单又纯粹。🍜

还有我们的宿舍,条件嘛,就那样,标准的六人间或四人间,没有豪华的独立卫浴,但充满了“革命友情”。熄灯后的“卧谈会”,聊的不是尼采和萨特,而是隔壁班的帅哥、新出的游戏、未来的工作,以及对明天那堂“魔鬼实践课”的集体吐槽。我们一起熬夜复习,一起凑钱点外卖,一起在某个夏夜跑到操场上,对着满天星斗(和偶尔飞过的飞机)大声喊出自己的梦想。

这里没有那么多“内卷”的焦虑。大家的目标都很明确:学一门手艺,找一份好工作,过上安稳的日子。 这种务实的目标,让校园的氛围少了很多浮躁,多了几分踏实。学生会和社团活动也搞得有声有色,街舞社、动漫社、志愿者协会……总有一个地方能安放你无处释放的荷尔蒙和热情。我参加过一个“维修志愿者”小分队,专门帮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修一些小家电,电风扇、台灯、充电宝什么的。每次看到别人拿到修好的东西时露出的笑容,那种成就感,比考试拿高分还要足。🛠️

毕业几年了,我和同学们大多都留在了上海。有的在机场做地勤,有的在医院当护士,有的成了金牌幼师,有的进了外企做技术支持。我们或许没有坐在陆家嘴最高档的写字楼里,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我们每个人,都凭借在思博学到的那份实实在在的“手艺”,在这个巨大的城市里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稳稳地站住了脚跟。

我们不再为自己“职校生”的身份而感到自卑。相反,我们开始懂得“工匠精神”的真正含义。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把一件看似平凡的事情,日复一日地做到极致的坚持。是护理系同学那轻柔而精准的一针,是机电系同学那万无一失的一次检修,是学前教育系同学那一个充满爱意的拥抱。我们是这个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螺丝钉、齿轮和润滑剂。我们不生产思想,但我们让思想的成果得以实现和维护。

回过头再看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它或许不是一所能让你在亲戚朋友面前“脸上有光”的名校,它甚至有些粗糙,有些不完美。它的教学楼可能有点旧,它的位置可能有点偏,它的名字听起来可能不够“高大上”。

但它是一座真正的“铸造厂”。它把我们这些曾经迷茫、彷徨,甚至有点自我怀疑的年轻人,一个个扔进名为“实践”的熔炉里,用“产教融合”的烈火淬炼,用“工匠精神”的铁锤敲打,最终,把我们塑造成了一个个坚韧、实用、有价值的“成品”。

它没有教会我如何写出华丽的诗篇,却教会了我如何读懂一张复杂的电路图。它没有带我领略星空的浩瀚,却让我亲眼见证了钢铁巨鸟如何安全地冲上云霄。它给我的,不是一张通往精英阶层的入场券,而是一把能打开现实生活大门的、沉甸甸的钥匙。🔑

如果你问我,后悔吗?

我会告诉你,在思博的每一天,都算数。那里有我最好的朋友,有我流过的汗水,有我第一次触摸到自己职业梦想时的心跳。它是我青春里最接地气、最滚烫的一段记忆。它可能不是一个完美的起点,但绝对是一个坚实的跳板。它告诉我:无论起点如何,只要你手里有活儿,眼里有光,心里有火,到哪里,都能闯出一片天。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