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mtv是什么意思

问答中心分类: 其他mtv是什么意思
1 回复
0
雅致堂 回复于 2025-07-24 之前

MTV就是Music Television的缩写,翻译过来就是“音乐电视台”。

但如果你以为这只是三个单词的简单组合,那可就大错特错了,兄弟。这三个字母背后,藏着的是一个时代的心跳,是几代人青春期的背景音,是一场颠覆了流行文化版图的视觉革命。它曾经是一个动词,一种信仰,一个通往外面世界的,闪闪发光的窗口。

要真正搞懂MTV是什么,我们得把时间调回到那个没有抖音、没有B站、甚至连互联网都还没普及的“史前时代”——上世纪80年代。

想象一下,在那个年代,你喜欢一个乐队,想听他们的歌,你得去买磁带或者黑胶唱片。你想看到你偶像的脸?顶多就是杂志上的几张印刷粗糙的海报。音乐,基本上纯靠“听”。直到1981年8月1日,一个叫MTV的频道横空出世,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播放了The Buggles乐队的《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录像带杀死了广播明星)。

这句歌词,简直就是一篇精准无比的预言。

MTV干了一件石破天惊的事:它把音乐“视觉化”了。它开始24小时不间断地播放MV(Music Video),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音乐录影带。这在当时,简直是降维打击。突然之间,音乐不再仅仅是耳朵的享受,它变成了一场流光溢彩的迷你电影,一场三到五分钟的视觉盛宴。

那时候的MTV,就是全球年轻人的潮流圣经。

你问MTV是什么?

它是迈克尔·杰克逊的《Thriller》。那不是一个MV,那是一部14分钟的恐怖短片,一部改变了整个行业规则的艺术品。当MJ穿着红色皮夹克,带着一群僵尸跳起舞时,全世界的年轻人都疯了🤯。MV从此不再是歌曲的附属品,它本身就是作品。

它是麦当娜。她在《Like a Virgin》里穿着婚纱挑逗地翻滚,在《Like a Prayer》里与圣人共舞,每一次亮相都像一颗炸弹,挑战着所有人的神经。她的造型、她的舞蹈、她的态度,全部通过MTV的镜头,精准地投喂给嗷嗷待哺的青少年们。

它是枪炮与玫瑰乐队的《November Rain》。史诗般的吉他solo,Slash在教堂外荒漠中的孤傲身影,那场暴雨中的婚礼……这些画面,和音乐一样,永远刻在了摇滚乐迷的心里。

在那个黄金年代,MTV的VJ(Video Jockey)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他们不是今天面无表情的报幕员,他们是潮流的引领者,是你的酷哥酷姐。他们会告诉你哪个乐队最燥,哪个MV拍得最牛,他们的插科打诨和专业点评,构成了我们对欧美流行文化的最初启蒙。守在电视机前,等待自己喜欢的歌曲登上“Top 10 Countdown”榜单,是那时候最激动人心的娱乐活动,堪比现在的追番和等直播。

可以说,MTV定义了一代人的审美和记忆。它决定了什么会流行。一首歌如果在MTV上火了,那它就会在全球火。一个歌手的造型在MTV上被模仿,那它就会成为街头的时尚。它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化熔炉,把音乐、时尚、影像艺术和青年态度熔炼在一起,然后打包,通过电视信号,输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那后来呢?后来发生了什么?

时光的列车轰隆隆地驶入千禧年,一个叫“互联网”的东西开始野蛮生长。一个叫“YouTube”的网站出现了。人们突然发现,他们不再需要守着电视机,被动地等待VJ播放自己想看的MV。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搜索、点播、分享任何他们想看的视频。

主动权,第一次从电视台手里,交还给了观众。

面对这场冲击,MTV开始了一场痛苦又备受争议的转型。或许是敏锐地嗅到了时代风向的转变,或许是单纯地为了收视率和广告费,MTV的天平,开始慢慢地从“M”(Music)倒向了“TV”(Television)。

到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MTV不放M了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埋在一部叫《The Real World》的节目里。这是真人秀的鼻祖之一,把一群性格迥异的陌生人放在一个屋檐下,用摄像头记录他们真实(或者说“被编排的真实”)的生活。这玩意儿火了,大火特火。

于是,MTV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

接下来,我们看到了挑战人类忍耐极限和物理学常识的《Jackass》(蠢蛋搞怪秀)😂;我们看到了记录富二代们奢靡生活的《My Super Sweet 16》;我们还看到了那群在新泽西海滩上“Gym, Tan, Laundry”的《Jersey Shore》(泽西海岸)。

音乐录影带的播放时段被一再压缩,从黄金时段被挤到了无人问津的午夜和清晨。曾经的音乐帝国,摇身一变,成了一个真人秀和青少年抓马(drama)的王国。

很多从黄金时代过来的老粉丝对此痛心疾首,高呼“MTV已死!”他们觉得这是一种背叛。曾经那个引领音乐潮流的先锋,变成了一个迎合大众低级趣味的娱乐工厂。曾经的“Music Television”,名存实亡。

这种说法有道理吗?当然有。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或许也是一种商业上的“与时俱进”。MTV的核心,从来都是“抓住年轻人的眼球”。在80、90年代,最能抓住年轻人的是MV;而在2000年之后,最能抓住他们的,变成了真人秀里的冲突、八卦和抓马。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来继续扮演那个“青年文化捕手”的角色。

那么,今天的MTV又是什么呢?

今天的MTV,更像一个“品牌”符号,一个庞大的媒体矩阵。它有各种各样的子频道(MTV Hits, MTV Classic…),有自己的网站和流媒体服务,有每年一度的VMA(Video Music Awards)颁奖典礼。那个最初的主频道,在美国大部分时间都在循环播放一档叫《Ridiculousness》的搞笑视频集锦节目,被网友戏称为“Ridiculousness TV”。

这听起来有点可悲,不是吗?像一个退隐江湖的绝世高手,每天坐在门口晒太阳,跟路过的小孩讲自己当年的威风。

但我们真的能说它“死”了吗?

我觉得没有。它的灵魂,已经以另一种方式,渗透进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血液里。

你刷的每一个抖音短视频,那些卡点的音乐,那些精心设计的视觉效果,是不是有MV的影子?

你看的每一个Vlogger,他们对着镜头分享生活,建立人设,像不像当年VJ的升级版?

我们追的每一个偶像团体,他们发布的舞蹈练习室视频、概念预告片、幕后花絮,不都是在用视觉化的手段,全方位地巩固和音乐本体之间的联系吗?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都活在MTV所开创的那个“后MTV时代”里。它所建立的“音乐必须好看”的行业标准,它所验证的“视觉冲击力等于商业价值”的逻辑,它所开启的“用影像定义一代人”的模式,已经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娱乐工业的底层代码。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MTV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是“音乐电视台”。

但它的真正含义,是一段名为“青春”的录像带,是一本关于“流行”的旧杂志,是一声宣告“广播明星已死”的惊雷,是一个永远在变化的文化符号。它可能不再是你打开电视的首选,但它的DNA,已经编码在你我如今消费和理解流行文化的每一种方式里。它是一个时代的眼泪😭,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序曲。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