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二十四个英语字母表

问答中心分类: 其他二十四个英语字母表
1 回复
0
刺目 回复于 2025-07-28 之前

等一下,谁说的英语字母表只有24个?这简直是在挑战我这个语言学爱好者(自封的🤓)的知识储备啊!拿出小本本记好了,现代标准英语字母表,铁板钉钉,不多不少,正好26个。但是,这个“二十四个字母”的说法,也不是空穴来风,它像一个流传在语言历史长河里的都市传说,背后藏着一段特别有意思的字母“家谱”故事。

所以,那传说中的《二十四个英语字母表》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这其实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更准确地说,是一个关于“字母分家”的精彩八卦。在古罗马时期,英语字母表的祖宗——拉丁字母,确实比我们今天看到的要“苗条”一些。问题的核心就出在两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字母身上:JU

咱们先来聊聊 J

想象一下,在中世纪的欧洲,一位抄写员正在奋笔疾书。他想写下“Julius Caesar”(尤利乌斯·凯撒)这个名字,但他手里的字母表里,根本没有 J 这个选项!那怎么办?他会写成 “Iulius Caesar”。

对,你没看错。就是 I。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字母 I 身兼两职,既是元音/i/(比如 in 里的音),也充当辅音/j/(比如 yes 里的音)。这在拉丁语里问题不大,但随着各种语言的发展,尤其是日耳曼语族和罗曼语族语言的演变,这个模糊地带就让人很头疼了。

直到16世纪左右,一位名叫 Petrus Ramus 的法国逻辑学家兼语法学家,实在是看不下去了,他大笔一挥,主张把作为辅音的 I 独立出来,给它一个新的身份。怎么独立呢?很简单,在字母 I 的下面加个小尾巴,唰—— J 就诞生了!🎉 J,这位字母表里的“新人王”,从此专门负责发 /dʒ/ 这个音(比如 in judge)。所以你看,J 其实是 I 的一个“衍生品”,一个为了发音更清晰、书写更明确而诞生的酷炫后起之秀。它的加入,让整个字母体系变得更加严谨和科学。

说完 J,再聊聊 U。它跟 V 的故事简直就是一出双胞胎认亲大戏。

在古典拉丁语中,只有一个形状,那就是 V。但这个 V 同样是个“多面手”,它既可以代表辅音 /v/(比如 vine 里的音),也可以代表元音 /u/(比如 you 里的音)。所以,在古老的文本里,你会看到 “LOVE” 被写成 “LOVE”,而 “SAVE” 被写成 “SAVE”。是不是感觉有点精神分裂?🤯

抄写员们为了区分,也想了很多办法。比如在手写体中,他们会把作为元音的 V 写得圆润一些,看起来就像我们今天的 U;而作为辅音的 V 则保持尖锐的棱角。但这种区分非常不稳定,全看抄写员的心情和书法风格。

真正把 UV 彻底分家的,是改变了整个世界文明进程的技术——印刷术

当古登堡的活字印刷机开始轰鸣,排版的标准化需求变得异常迫切。印刷工匠们发现,必须为这两个不同的音创造两个明确不同的字模。于是,他们约定俗成:把圆形的 U 定为元音,把尖角的 V 定为辅音。这个习惯在16、17世纪逐渐固定下来,U 终于拥有了自己的独立“户口”,不再是 V 的一个书写变体。从此,“LOUV” 终于可以堂堂正正地写作 “LOVE” 了。

所以你看,把 JU 这两位“后来者”从26个字母中暂时“请出去”,剩下的不就是24个字母了吗?这就是那个“二十四个英语字母表”传说的源头。它并非指当代的英语,而是指向了那个 J 尚未从 I 中独立、U 尚未与 V 分家的特定历史时期。

这个演变过程告诉我们一个特别酷的道理:语言是活的

它不是一块刻在石头上永不变更的化石,而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字母的形态、发音、甚至存在与否,都在随着人类的交流需求而不断地调整、优化和进化。这背后是无数人为了“说得更清楚”、“写得更明白”而付出的努力。

除了 JU,字母表里还有其他有趣的“边缘人物”和“关系户”。

比如 W,它的名字就暴露了它的出身——“Double U”,也就是两个U。在古英语中,人们用两个U(当时写作V V)来表示 /w/ 这个音,后来为了书写方便,干脆把它们连在了一起,创造了 W 这个字母。它在很多罗曼语族语言(如法语、西班牙语)里至今仍被看作是“外来户”。

还有那个总是在队尾的 Z。它在字母表里的位置就像班级里那个总是坐在最后一排、有点孤僻但其实很有个性的同学。Z 来自希腊字母 Zeta,在拉丁语中一度被废弃,因为它代表的音在当时的拉丁语里不常用。后来为了转写希腊语词汇,又被重新请了回来,但只能委屈地排在最后了。可怜的 Z 🥺。

所以,下次当有人跟你提起那个神秘的《二十四个英语字母表》时,你就可以清清嗓子,化身语言小达人,给他娓娓道来这段关于 I、J、U、V 的爱恨情仇和分家史。这比单纯地纠正“是26个”要有趣得多,不是吗?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这些字母,打字、阅读、书写,但很少会去想,为什么A是A,B是B。然而,每一个字母弯曲的弧度、挺立的笔直,背后都浓缩着几千年的文明史和人类为了沟通所付出的智慧。它们从象形符号一路跋山涉水,在羊皮卷上跳跃,在印刷机里定型,最终在我们的屏幕上闪烁。

从24到26,增加的不仅仅是两个符号,而是语言为了追求精确效率而迈出的两大步。这,才是这个“错误”说法背后,最值得我们玩味和欣赏的宝藏。
所以,下次你敲下“joy”或“love”时,不妨想一想,你正在使用的,可是经过了数百年才最终打磨成型的、凝聚了无数人智慧的精密工具呢!有没有觉得很神奇?🤔✨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