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到高考填报志愿,现在几乎绕不开一个名字——张雪峰。这个男人,简直是家长眼里的“定海神针”,考生心中的“人间清醒”。他的讲座视频,没有一句废话,拳拳到肉,刀刀见血,总能把人从“诗与远方”的浪漫幻想里,一巴掌拍回到“柴米油盐”的残酷现实中。很多人骂他功利,说他扼杀了年轻人的梦想。但更多的人,把他奉为圭臬,因为他说的,是真话。是那种撕开温情脉脉的面纱后,赤裸裸摆在你面前的、关于“吃饭”的真话。
那么,在张雪峰老师的“功利主义”哲学里,究竟哪些专业才是值得托付四年的“好专业”呢?别急,这事儿不能简单粗暴地列个清单。要想搞懂他推荐的专业,你得先搞懂他筛选专业的 核心逻辑。这个逻辑,简单来说就三个字:“护城河”。
什么叫“护城河”?就是你学的这个东西,别人不会,或者学习的门槛极高,替代性极差。你毕业之后,能凭借这门手艺稳稳地端上饭碗,而且这个饭碗轻易不会被AI抢走,也不会因为你35岁了就被老板嫌弃。这,就是张雪峰眼中“好专业”的底色。他从来不信什么“是金子总会发光”,他信的是“你得先有个能打磨金子的手艺活儿”。
好了,理解了这个前提,我们再来看他口中那些翻来覆去强调的“十大好专业”——与其说是“十大”,不如说是一个 “高壁垒、强技术、稳就业” 的专业集群。
第一梯队,神一样的存在:信息技术相关专业
这还用说吗?首当其冲,必须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它的孪生兄弟们,比如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人工智能等。张老师为什么对它爱得深沉?原因无他,时代红利 + 硬核技能。
- 时代红利:咱们现在活在什么时代?数字时代!万物互联,一切皆可编程。小到你手机里的APP,大到国家航天工程,哪儿离得开程序员?这个行业的需求量,简直就像夏天夜市里的小龙虾,一波接一波,源源不断。🦞
- 硬核技能:代码就是新时代的扳手和螺丝刀。你会写代码,你就有活儿干。而且这个技能壁垒相当高,不是你看两本书、听两节课就能上手的。它需要系统的学习、大量的实践,还需要你那聪明绝顶的大脑。你写出来的代码能跑,能解决问题,老板就得给你发钱。就这么简单粗暴。
张老师的原话可能更直接:“你学计算机,毕业了去大厂,起薪多少?你学个‘天坑’专业,毕业了能干啥?送外卖都比你挣得多!”话糙理不糙。当然,他也强调,学计算机得学得好,学成半吊子,那也是白搭。但它的上限之高、下限之稳,是其他很多专业难以企及的。这就是“宇宙机”的含金量。
第二梯队,越老越吃香的“不倒翁”:医学相关专业
如果说计算机是时代的宠儿,那医学就是人类永恒的需求。只要人还会生老病死,医生这个职业就永远不会失业。张雪峰对医学的推崇,主要集中在几个特定领域:
临床医学(尤其是口腔、眼科、影像、麻醉等细分领域):这简直是“人中龙凤”的专业。首先,准入门槛极高,五年本科起步,硕士博士是标配,劝退了绝大多数人。其次,经验壁垒无敌。一个老专家手里的手术刀,和一个刚毕业的医学生,那能一样吗?经验就是钱,就是生命。再次,社会地位和收入,熬出来之后,那都是顶级的。特别是口腔医学,被戏称为“口腔印钞机”不是没道理的。🦷 你看看牙科诊所的价格就懂了。
兽医学:嘿,你还别不信邪。这在以前可能是个冷门,但现在是妥妥的朝阳产业。为什么?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可以不结婚不生娃,但不能没有“毛孩子”。宠物经济的崛起,让专业的宠物医生变得奇货可居。给猫猫狗狗看个病,比人看病还贵。🐶🐱 张老师的眼光,就是这么毒辣,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价值洼地。
第三梯队,国家的脉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机械工程
如果说计算机是软件,那电气和机械就是硬件。一个国家要发展,工业是基础。高铁、电网、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这些“大国重器”背后,靠的是什么?就是 电气工程师 和 机械工程师。
- 电气工程:强电弱电,通吃。去国家电网,那是“铁饭碗中的战斗机”;去华为、比亚迪,那是高薪的保障。这个专业的技术含量决定了,你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干的。没点物理和数学的童子功,门都摸不着。
- 机械工程:别以为还是以前那种“傻大黑粗”的印象。现在的机械,早就和自动化、智能化深度绑定了。学得好,你就是设计未来机器人和高端装备的大神。虽然可能工作环境没那么光鲜亮丽,但胜在 稳定可靠,是真正的“工业脊梁”。
第四梯队,手握“资格证”走天下:特定文科和商科
很多人说张雪峰歧视文科,其实不完全是。他歧视的是那些“虚头巴脑”、没有明确职业指向的“万金油”文科。对于那些能考取 高含金量资格证书 的专业,他同样大力推荐。
法学(特定方向):不是所有学法的都能成为何以琛。张老师会告诉你,学法的核心目标只有一个——通过司法考试!拿不到那个证,你四年基本白读。但一旦你通过了,拿到了律师执业资格,那你的“护城河”也建起来了。律师也是一个越老越吃香,经验为王的职业。
会计学/财务管理:同样,目标不是做个小出纳。而是要奔着 注册会计师(CPA) 去。CPA证书的难度和含金量,懂的都懂。有了它,你去任何一家公司,都是抢着要的香饽饽。审计、税务、咨询……职业道路宽得像双向八车道。
师范类(特定学科):当老师,稳定。但张老师会提醒你,不是所有师范都好。要选就选 主科,比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而且最好是 重点大学的师范专业。这样你未来进可去一线城市重点中学,退可回老家省会安稳度日。职业路径清晰得一塌糊涂。
总结一下张氏“好专业”的画像:
- 要么技术壁垒高,比如计算机、电气。
- 要么准入门槛高,比如临床医学。
- 要么资格认证硬,比如法学、会计。
- 要么行业需求稳,比如师范、机械。
你会发现,这里面很少有“新闻学”、“汉语言文学(非师范)”、“工商管理”这类专业的身影。为什么?因为在张雪峰看来,这些专业的“护城河”太浅了。可替代性太强,学的东西不成体系,毕业后职业路径模糊,全靠个人造化。对于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来说,这种不确定性,是最大的风险。
说到底,张雪峰的“专业论”,不是一份冰冷的榜单,而是一套 生存哲学。它告诉你,在做人生重大选择时,要优先考虑 确定性 和 安全性。先解决“能不能活下去”和“能不能活得好”的问题,再去谈“想不想活得精彩”的问题。这对于那些家境普通、没有太多试错成本的孩子来说,无疑是金玉良言。
当然,你也可以反驳,说人生不该如此算计,梦想和热爱价更高。没错,如果你家底殷实,或者你天赋异禀,完全可以追逐星辰大海。但对于大多数挤在高考这座独木桥上的普通人来说,张雪峰老师的这份“功利”,或许才是最深情的温柔。他只是提前告诉你:“嘿,孩子,前面的路不好走,带上这把最结实的镐头,至少能让你在风雨里有个安身立命的本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