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有人在论坛或者闲聊时问起,你们上海交通大学的校训是啥?我总会下意识地顿一下,然后用一种既平淡又带点自豪的语气说出那八个字:饮水思源,爱国荣校。
说真的,这八个字,乍一听,是不是有点……嗯,怎么说呢,就是那种刻在石头上、印在红头文件里、出现在开学典礼校长发言稿结尾的“标准配置”?感觉特别“官方”,特别“正确”,正确到让你觉得它离你的日常生活有点远。刚入学那会儿,我也是这么想的。那时候的我,一个拖着行李箱、对闵行校区巨大面积感到绝望的新生,看着东大门那块刻着校训的巨石,心里想的可能是“哇,这石头好大”,而不是这八个字背后沉甸甸的分量。
但交大就是有这么一种魔力,它不跟你讲大道理,它把道理揉碎了,撒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你自己去闻,去尝,去感受。
先说饮水思源。
这四个字,在交大,首先是一个地理坐标——思源湖。那片几乎是闵行校区灵魂的人工湖。天气好的时候,湖边总是有三三两两的人,有卿卿我我的情侣,有抱着电脑赶ddl(deadline)的独行侠,还有对着黑天鹅“嘎嘎嘎”学叫的沙雕同学(别问我为什么知道😂)。湖水、草坪、教学楼的倒影,构成了一幅动态的画。你在这里散步,在这里放空,在这里思考人生。时间久了,你看着这片湖,自然而然就会去想,思源,思什么源?
思的第一个“源”,最直接的,就是父母师长。是那个把你从小拉扯大、供你读书的家庭;是那些在课堂上倾囊相授,在实验室里陪你熬夜的老师。这份恩情,是具象的,是你能触摸到的温暖。没有这个“源”,你连踏入交大校门的机会都没有。这道理简单,但人一忙起来,就容易忘。所以,思源湖就在那里,像个沉默的提醒者。
但这个“源”如果只到这一层,那就太浅了。
我真正开始理解更深层次的“源”,是在图书馆翻看校史的时候。从1896年的南洋公学一路走来,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这所学校本身,就是我们最厚重的“源”。你现在用的实验室,可能是某个“老学长”捐建的;你学的某个专业,可能是某位泰斗级前辈筚路蓝缕开创的;你引以为傲的交大名声,是无数先辈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你看看校友名录上那些闪闪发光的名字,比如钱学森。这位“老学长”的故事,简直就是饮水思源最极致的诠释。他在美国的优渥环境中汲取了当时最顶尖的科学知识——这是“饮水”。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根,自己的“源”在何方。于是,他冲破重重阻挠,回到了那个一穷二白的祖国。他把自己在美国所饮之“水”,化作了灌溉这片土地的“源泉”,最终成就了“两弹一星”的伟业。
每当想到这里,饮水思源这四个字就不再是一句空话。它变成了一种责任链条。你从前人那里获得了滋养,你就天然地有义务,成为后人的“源头”之一。这是一种传承,一种生生不息的力量。今天你作为学生享受着学校的资源和声誉,明天你走出校门,就要用你的所作所为,为“SJTU”这个金字招牌添砖加瓦,成为学弟学妹们可以依靠和仰望的“源”。
然后我们再聊聊后半句:爱国荣校。
坦白说,这四个字在今天这个时代,很容易被解构成“喊口号”。但你只要在交大待久了,就会发现,交大人的“爱国”和“荣校”,表达方式通常非常……朴实,甚至有点“硬核”。
你很少会看到交大的学生在朋友圈里空泛地抒发爱国情怀。他们的“爱国”,更多地体现在一种“舍我其谁”的行动上。国家的“卡脖子”技术需要攻关?好,那我就去泡实验室,去啃最硬的骨头,去写代码,去搞研发。交大人的逻辑很简单:把我们该做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最好的爱国。
这种精神,渗透在校园的空气里。你晚上十点去图书馆看看,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你去那些国家重点实验室逛逛,很多课题组的灯经常亮到凌晨。大家不是在表演给谁看,而是在一种“解决真问题”的驱动下,自发地投入进去。这种氛围,与其说是“卷”,不如说是一种心照不宣的默契:我们来到这里,就是为了成为“第一等”的人才,而去解决“第一等”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
“荣校”呢?就更有意思了。
交大人有一种很独特的集体荣誉感,它不张扬,甚至有点“闷骚”。我们可能嘴上会吐槽闵行是“闵大荒”,会抱怨考试周压力山大,但只要你走出去,在任何一个场合,只要有人提到上海交通大学,那种发自内心的维护和自豪感是藏不住的。
这种“荣校”不是去跟别人比排名、比声望。它的核心在于:我的行为,不能给这所学校丢脸。 我要做得更好,因为我代表了交大。这种荣誉感,是一种自我要求,一种无形的鞭策。它会让你在工作中更严谨,在学术上更诚实,在为人处世上更靠谱。因为你知道,你不再仅仅是你自己,你的名字前面,刻着“交大”两个字。
我记得有一次参加一个国际性的学术会议,一位师兄的报告做得非常出色,逻辑清晰,数据扎实,引得全场掌声雷动。会后,一位国外的老教授过来交流,第一句话就是:“You guys from SJTU are always so impressive.”(你们交大出来的人,总是这么厉害。)那一刻,我站在旁边,感觉自己的腰杆都挺直了。这就是“荣校”。不是你自己获得了多少赞誉,而是因为你的努力,让“SJTU”这个集体,在别人眼中又闪亮了一分。这就是最实在的荣耀。✨
所以你看,饮水思源和爱国荣校,它们根本不是割裂的两句话。它们是一个完美的闭环。
饮水思源是内向的,是要求我们回溯、感恩、汲取力量。它让我们明白自己从何而来,根基何在。这是一种自省和沉淀。
而爱国荣校是外向的,是要求我们行动、奉献、创造价值。它指引我们向何而去,目标何在。这是一种担当和抱负。
没有前者,后者就容易变成无根的浮萍,宏大的口号喊得再响,也显得空洞;没有后者,前者则可能陷入自怨自艾或者故步自封的小格局里,忘记了自己所汲取的养分,最终要用来浇灌更广阔的天地。
这八个字,就像一个精神坐标,深深地烙印在每一个交大人的基因里。它不是那种需要你每天背诵的教条,而是当你面临选择时,会从心底里冒出来的一个声音。是继续深造还是直接工作?是选择安逸还是迎接挑战?是只顾个人得失还是兼顾家国大义?在这些人生路口,饮水思源,爱国荣校会像一个罗盘,为你提供一个虽然抽象但却异常坚定的方向。
它告诉你,要记得那些帮助过你的人和事,要对得起你所受的教育;它也告诉你,你的征途,不应只是眼前的方寸之地,而应是星辰大海。
所以,这八个字,一点也不“官方”,一点也不“遥远”。它就是交大的空气,是思源湖的涟漪,是图书馆深夜的灯光,是实验室里跳动的数据,是你我心中那份不言自明、代代相传的骄傲与责任。它不是枷锁,而是罗盘。在你我乘风破浪的未来航程里,始终指向那片来处与归途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