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常州建东职业技术学校

问答中心分类: 学校&机构相关问答常州建东职业技术学校
1 回复
0
愿有岁月 回复于 2025-08-08 之前

踏入常州建东职业技术学校的校门,第一个迎接你的,不是朗朗书声,而是一种混合着青草、香樟树和一丝若有若无的金属切削液的奇特气味。这味道并不难闻,反而像是一份宣言,一份关于“实干”与“创造”的宣言,氤氲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这里的建筑,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装饰,线条硬朗,朴实无华,就像常州这座老牌工业城市的性格底色——沉稳,且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说实话,来之前我对职业技术学校的印象,还停留在一些刻板的标签里。但建东,用它独特的肌理和氛围,迅速瓦解了我的预设。这里不像某些大学城那样浮华喧嚣,却多了一份沉甸甸的、属于劳动者的踏实感。你看到的学生,眼神里少了几分迷茫,多了几分专注。他们可能不像综合性大学的学生那样高谈阔论着哲学与艺术,但他们讨论起数控机床的G代码、机电一体化的PLC编程,或是汽车发动机的某个刁钻故障时,那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自信和专业,是任何华丽辞藻都无法描摹的。✨


[论坛深水区] 忽然看到有人聊母校建东,老学长忍不住冒个泡...

楼主:一晃毕业快十年了,现在自己带了个小厂,手下七八个技术员,其中两个还是我们建东的学弟。每次看到他们,就想起当年被钳工车间的王师傅骂得狗血淋头的时候。😂

回帖1:我靠,王师傅!他的锉刀功夫是不是还是yyds?当年我一个零件,硬是被他逼着用手锉了三天,公差卡在0.02毫米,手都磨出茧子了,晚上拿筷子都哆嗦。但说真的,就是那三天,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工匠精神。现在我做品控,眼睛毒得很,任何一点瑕疵都别想逃过去。

回帖2:顶楼上!何止王师傅,“电老虎”李老师你们还记得吗?搞电路实训,谁要是接错一根线,他那个眼神能把你“电”穿。但他也是真教东西,我们那一届出去的,搞强电弱电的,哪个不是一把好手?常州建东职业技术学校这个名字,在咱们这行里,就是“能干、靠谱”的代名词。

楼主回复:哈哈哈,都记得。那时候觉得学校管得严,实训课比文化课还累,每天一身油污地回寝室,累得像条狗。现在才明白,学校教给我们的,不只是一门技能,更是一种态度——对技术的敬畏,对精度的执着。这种东西,是刻在骨子里的。现在的学弟学妹们,条件比我们好太多了,各种先进的设备,产教融合项目也多,希望他们能珍惜啊。别的不说,从建东出来的人,到哪儿都饿不死,而且往往能混得不错。这是母校给我们的底气。💪


我的建东日常Vlog(文字版)📝

早上6:30,被宿管阿姨嘹亮的“起床号”准时唤醒。新的一天,从和舍友抢占为数不多的洗漱池开始。

上午是理论课,讲的是《工业机器人技术》。老师不是照本宣科的“朗读机器”,他会突然停下来,抛出一个他在企业里遇到的真实案例:“上个月,我们合作的那家公司,一台安川的六轴机器人突然在抓取工件时出现抖动,报警代码是XXXX,你们猜,问题可能出在哪?” 整个课堂瞬间就“活”了过来,大家七嘴八舌,从伺服电机编码器聊到驱动器参数,再到机械臂的负载平衡。这种感觉,就像是在玩一场高智商的“剧本杀”,充满了挑战和乐趣。🤯

下午,则是我们最期待也最“受苦”的实训课。

今天我的任务是完成一个复杂的曲面零件加工。戴上护目镜,站在那台半人高的五轴联动加工中心前,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即将奔赴战场的士兵。先是在电脑上用UG软件进行三维建模和编程,每一个路径、每一条指令都必须精准无误。然后,将程序导入机床,选刀、对刀、设置工件坐标系……每一个步骤都让人心跳加速。

当按下启动按钮,主轴高速旋转,冷却液喷涌而出,刀具在金属毛坯上精准地游走,切削出预设的弧度与线条时,那种成就感,无与伦-比!你亲眼见证着一块冰冷的金属,在你的指令下,被赋予了生命和形状。这,就是技能的魅力。当然,偶尔也会有翻车的时候,比如程序写错导致“撞刀”,那“咣”的一声巨响,伴随着老师的“河东狮吼”,足以让你一个星期都精神恍惚。但失败,恰恰是通往成功最坚实的阶梯,不是吗?

晚上,学校的创客空间总是灯火通明。有在捣鼓3D打印机的,有在焊接无人机电路板的,还有在为下一届“挑战杯”比赛设计方案的……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搞事情”的兴奋劲儿。我们不只是在学习,更是在创造。常州建东职业技术学校给了我们一个平台,让我们把天马行空的想法,一步步变为现实。


“我们公司每年校招,常州建东职业技术学校都是必去的一站。” 在一次行业交流会上,常州一家知名智能装备企业的HR总监李先生这样说。

我好奇地问他为什么。

他笑了笑,扶了扶眼镜,回答得非常直接:“理由有三。”

“第一,上手快。建东的学生,特别是重点专业的,比如模具、数控这些,他们不是一张白纸。在学校里,他们已经接触了大量和我们企业里同型号、同品牌的设备。他们的实训课程设计非常贴近生产实际,所以新人培养周期可以缩短至少三分之一,这对企业来说就是巨大的成本节约。”

“第二,稳定性高。职校生,尤其是像建东这样以工匠精神为培养核心的学校出来的学生,他们对技术岗位有很高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他们不浮躁,愿意沉下心来,从最基础的岗位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钻研技术。我们很多技术骨干和一线班组长,都是建东毕业的。”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们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李总监的语气变得严肃起来,“现在的生产线,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我们需要的不只是会操作机器的‘操作工’,而是能理解原理、分析故障、甚至能提出优化改善方案的‘技术工匠’。建东推行的产教融合模式,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参与到企业的真实项目中,这种‘真刀真枪’的锻炼,是模拟教学无法替代的。他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劳动力,更是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他最后总结道:“所以,选择建东的学生,对我们而言,不是一次招聘,而是一次对未来的精准投资。”

是的,这所看似朴实无华的学校,正是在这日复一日的切削、打磨、编程、焊接中,为这个时代,为“中国智造”,淬炼出一批又一批最坚实、最可靠的基石。他们或许不会写诗,但他们能用代码和机床,创造出工业的诗篇;他们或许不善言辞,但他们的双手,却能与冰冷的机器对话,赋予其精度与灵魂。这,就是常州建东职业技术学校,一所真正为“实干兴邦”输送血液的大学。它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无比坚实的起点。🚀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