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的答案,简单说就是:理论上可以,但实际上几乎不可能,而且风险很大。
我们得先搞清楚一个核心概念:服务期。你考上选调生,签协议的时候,上面白纸黑字写着服务期,一般是五年,有些地方是三年。这个服务期就像一份合同,你承诺在这段时间内为这个地方服务,地方也因此给了你选调生这个身份和编制。
在服务期内,你的身份是被“锁定”的。你想再考别的公务员,比如国考或者其他省的省考,第一关就过不去。报名系统里,你的身份信息一填,系统会自动识别出你已经是公务员。在职公务员是不能报考大部分公务员岗位的,除非有特殊说明,比如专门面向在职人员的遴选考试。但是,你第二年,服务期还没满,连遴选的资格都没有。
所以,想在服务期内考其他公务员,这条路基本是堵死的。
那考事业单位呢?情况也差不多。事业单位招考,很多岗位也会明确要求“非在职公务员”。就算没有明确写,到了政审环节,人家一看你的档案,发现你是服务期内的选调生,想辞职过来,对方单位的人事部门会怎么想?他们会觉得你这个人不稳定,在我们这里干两年是不是又想跑?所以,即便你笔试面试都过了,政审也大概率会卡住你。人家招人是想找个能踏实干活的,不是找个“跳板”选手。
那么,唯一有点可能性的,就是考研或者考博。
但是,想考研考博,也绕不开一个关键步骤:单位同意。报名的时候,很多学校会要求在职考生提供“单位同意报考证明”。这个证明,就是你最大的拦路虎。
你想想看,你去找你的领导签字,你怎么开口?“领导,我在这干了一年,觉得没啥意思,想去读个研究生,您给盖个章吧。”
领导听了会怎么想?
第一,单位培养一个选调生不容易。从招录、培训到给你定岗,都是花了成本的。你才来第二年,刚熟悉工作,正准备让你挑大梁,你跟我说你要走?单位的培养计划全打乱了。
第二,人手问题。特别是在乡镇或者基层单位,一个人顶好几个人用是常态。你走了,你的活谁干?再招一个人,又要重新培养,中间的空窗期怎么办?领导首先要考虑的是整个单位的运转。
第三,面子问题。选调生是组织部门重点关注的群体。你一个选调生,干了一年就跑路,说明什么?说明我们单位留不住人,或者说我们单位工作环境有问题。这让领导的面子往哪搁?传到上级组织部门那里,也是个很不好听的事情。
所以,大概率你的领导不会给你签这个字。他可能会苦口婆心地劝你:“小王啊,年轻人要踏实,在基层好好干,前途是光明的。”也可能直接拒绝你:“单位有规定,服务期内不能去读全日生的研究生。”
我见过一个例子。一个朋友是某省的选调生,分到了一个偏远乡镇。他实在受不了,第二年就想考研跑路。找分管组织的副书记谈,副书记先是跟他谈心,谈了两个小时,从人生理想谈到基层奉献。看他还是坚持,副书记就直接把话挑明了:“你要考可以,但单位不能出这个证明。你要是能搞定学校那边,不需要证明就能录取你,等你录取了,就直接办辞职手续吧。”
这就引出了最后一条路:辞职。
如果你铁了心要走,什么领导、什么单位,你都不在乎了,那你可以选择辞职。但是,辞职这条路,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首先,服务期内辞职,不是你递一份辞职报告就完事了。也需要层层审批,从你们单位,到县里的组织部,甚至市里的组织部。这个过程可能会很漫长,也可能会被“卡”住,就是不批。他们会用各种理由拖着你,希望你能回心转意。
其次,就算最终批准你辞职了,后果也很严重。
第一,你的选调生身份就没了。这个身份背后意味着快速提拔的可能、组织部门的关注,这些潜在的优势,你都放弃了。
第二,你的公务员身份也没了。以后你想再进体制,就要重新参加社会招考,跟千军万马一起过独木桥,没有任何优势。
第三,档案问题。你服务期内辞职,这件事会记录在你的档案里。下一家单位,特别是体制内的单位,政审的时候看到这个,会怎么评价你?缺乏契约精神、不稳定、吃不了苦。这会成为一个污点。
第四,经济成本。有些省份的选调生规定,如果服务期内辞职,需要退还一部分培训费用和安家费。
所以,辞职再考,是一个“杀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办法。除非你已经想清楚了,这辈子再也不进体制内,否则不要轻易走这条路。
说到这里,可能你会觉得很绝望。那第二年觉得不适应,真的就只能熬着吗?
其实,我们应该反过来想一个问题:你为什么想考走?
是因为觉得工作地点太偏远,生活不方便?这是很多选杜绝营销感生,特别是分到乡镇的选调生,都会遇到的问题。刚从大学出来,到了一个陌生闭塞的环境,心理落差确实很大。
还是因为觉得工作内容太琐碎,每天就是写材料、开会、处理各种杂事,跟你想象中“指点江山”的样子完全不同?这其实是机关工作的常态。任何宏大的政策,最终都要落到具体的人和具体的事上。
还是因为人际关系复杂,感觉融不进去?
想清楚你“想走”的根本原因,再去找解决办法。
如果只是因为地点偏远,那你应该把眼光放长远一点。服务期满之后,你就有机会参加遴选了。遴选是专门面向基层公务员的选拔考试,你可以通过这个机会,考到市直甚至省直单位。这才是体制内向上流动的正规渠道。你现在要做的,不是想着怎么跑,而是怎么在基层干出成绩,积累资历,为以后的遴选做准备。
如果你觉得工作内容没价值,那可能是你还没看到全局。多跟老同事请教,多思考工作背后的逻辑。把琐碎的事情做好,本身就是一种能力的体现。领导就是通过这些小事来观察你,看你是不是靠谱、是不是有潜力。
说白了,选调生的前两年,就是一个“关口”。熬过去了,适应了,你就入门了。熬不过去,心态崩了,就总想着走。很多人刚开始都觉得难熬,但五年服务期一到,通过遴选去了更好的平台,回过头看,那几年的基层经历,其实是最宝贵的财富。它让你了解了中国最真实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也磨练了你的心性。
所以,我的建议是:
第一步,冷静下来。不要因为一时的情绪就想着辞职、再考。这很可能是一个冲动的、会让你后悔的决定。
第二步,分析问题。找到你痛苦的根源,是客观环境,还是主观心态?
第三步,寻找体制内的解决方案。把目标定在服务期满后的遴选上,了解相关政策,提前做准备。在你现在的岗位上,踏踏实实地把事情做好,积累人脉和口碑。口碑这东西,在体制内很重要。
第四步,如果以上都想过了,你确定你就是不适合体制,那你再考虑辞职。但辞职前,一定要想好退路。是去企业?去读研深造?还是创业?确保你有一个清晰的规划,而不是裸辞。
总而言之,选调生第二年,别老想着再考。这条路不通,而且代价巨大。你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适应当前环境、如何规划未来的体制内发展路径上。路是有的,但不是回头重考那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