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得分两头说,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全看你自己的情况和想要什么。
先说说好的地方,也就是为什么那么多人挤破头也想去。
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平台。说白了,就是给你一个“镀金”的机会。比如你本科和考研的学校就是个普通一本,但联培单位是中科院某个牛逼的研究所。那你这几年就等于是在国内顶尖的科研环境下做事。你用的设备,接触的老师,周围的同学,完全是另一个层级的。毕业论文写出去,单位是中科院,分量完全不一样。以后找工作或者申请国外的博士,这个经历是很加分的。人家一看,你在某某大牛的实验室待过三年,发的文章也像样,那自然高看你一眼。
我认识一个师兄就是这样。他原来的学校在材料学领域很一般,设备也老旧。后来通过联培项目去了上海的一个国家级实验室。他说他第一天进去就傻眼了,很多仪器他只在教科书上见过。在那边,他做的课题是原来学校根本没条件做的。最后发了篇好文章,毕业后顺利拿到了欧洲一个名校的全奖博士offer。如果没有这段联培经历,光靠他原来学校的平台,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是平台的力量,它能把你托到一个本来到不了的高度。
其次,是资源。这不光是说仪器设备,还包括钱和项目。顶尖的研究所或者大企业,经费通常比普通高校充足得多。你的导师可能是领域内的大佬,手握好几个国家级的重点项目。跟着这样的老板,你不用担心实验没钱做,也不用愁没有好课题。而且,你接触到的都是领域里最前沿的东西。在学校里,导师可能还在研究一些比较成熟或者理论性的东西。但在研究所,很多课题是直接跟国家战略或者产业需求挂钩的,更实际,也更容易出成果。
而且,人脉圈子也完全不同。在联-培单位,你身边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名校的优秀学生,还有很多已经是研究员、博士后。跟这些人天天在一起吃饭、讨论问题,你的眼界和思维方式都会被影响。潜移默化中,你就知道了一个好研究是怎么做出来的,一篇好论文是怎么写出来的。这些软性的东西,比你多学几个知识点重要得多。
但是,坏处也同样明显,甚至对某些人来说是致命的。
最大的问题,就是身份认同和归属感。你是个“联培生”,这个身份就很尴尬。在原来的学校,你人不在,同学活动、讲座你都参加不了,慢慢就跟那边脱节了。在联培单位,你又不是他们的正式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招生渠道,有自己的圈子。你就像个“外人”或者“临时工”。人家单位发福利、组织活动,可能就没你的份。办个门禁卡、饭卡,手续都可能比别人复杂。这种“两边都不是”的感觉,时间长了会让人很压抑。
我一个朋友就深受其苦。她在北京一个研究所联培,学校在西安。她说她感觉自己像个孤儿。研究所的老师和同学都很好,但那种隔阂是真实存在的。评奖学金,研究所这边说你是西安学校的人,我们管不了;西安那边说,你成果都是在北京做的,我们不了解情况。最后两边都没评上。毕业的时候,她想参加研究所的毕业典礼,感受一下气氛,结果人家说你不是我们招的学生,没你的位置。她只能一个人买了张火车票,回西安参加自己学校的典礼,但班上同学她都快认不全了。
另一个大坑,是管理问题。联培生通常有两个导师,一个是你原来学校的,一个是联培单位的。听起来是双保险,但实际操作起来,很容易变成“两边都管,又两边都不管”。你学校的导师可能根本不懂你现在做的方向,但他又是你毕业答辩的负责人,你得定期跟他汇报,满足他的要求。联培单位的导师是实际指导你做科研的,但他可能对你学校的毕业要求一窍不通。
最怕的是两个导师意见不合。一个让你往东,一个让你往西。你夹在中间,谁都得罪不起。论文写好了,学校导师说格式不对,联培导师说内容要改。光是来回沟通协调,就能耗费掉你半条命。毕业答辩的时候,两边的要求可能还不一样。你要准备两套材料,应付两拨人。这种行政上的内耗,是很多联培生最头疼的事情。
还有,生活条件也是个问题。很多研究所并不在大学城,可能在某个郊区的科学城或者工业园。周边生活设施不方便,也没有大学校园的氛围。你可能被安排住在临时的宿舍,条件不如学校。每天就是实验室、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生活很枯燥。这对喜欢热闹、需要社交的人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那么,到底该怎么选?
首先,你要想清楚自己读研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如果你一门心思想搞科研,未来想读博,走学术路线。那联培的优势就很大。能去一个好平台,接触顶尖的资源和导师,对你的学术生涯是极大的帮助。那些身份认同、管理上的麻烦,跟你的前途比起来,都可以忍。
但如果你读研只是想拿个硕士文凭,然后找个好工作。那你就得掂量一下了。联培的经历对找工作有帮助,但帮助多大不一定。有些HR可能根本不了解什么是联培,他只看你毕业证上盖的那个章。而且,联培期间你可能会错过很多学校的秋招、春招信息,找实习也不方便。这时候,安安稳稳在学校待着,多做几份实习,可能对你找工作更有利。
其次,做决定前,一定要把情况打听清楚。
不要只看招生简章上写的有多好。一定要找到那个具体项目、具体导师手下的师兄师姐,问他们最真实的情况。
要问什么?
1. 导师人品和风格:联培单位的导师是决定你未来几年死活的关键。他负责吗?对学生好吗?push不push?会不会延毕?
2. 生活待遇:每个月补助多少钱?够不够花?住宿条件怎么样?是单间还是几人间?离实验室远不远?
3. 管理模式:两个导师怎么沟通?毕业流程顺不顺畅?之前有没有学生因为两边协调问题出过麻烦?
4. 毕业去向:往届的联培生毕业后都去哪了?是读博了还是工作了?他们的发展怎么样?这是最直接的参考。
把这些问题都搞清楚了,你心里就有底了。如果打听下来,发现那个导师口碑很好,学生毕业出路也不错,那即使辛苦一点也值得。如果发现是个大坑,差评一堆,那赶紧跑,别犹豫。
总之一句话,联培就是一场赌博。赌赢了,你可以借着一个高平台,实现阶层跨越。赌输了,你可能浪费几年青春,还搞得身心俱疲。关键在于,你下注之前,要尽可能地去收集信息,评估风险,而不是脑子一热就冲进去。想清楚自己要什么,然后把利弊都摆在桌面上,再做一个最适合自己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