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个大实话,压根不存在哪个专业“只能”报三不限。这么说吧,这就像问“什么样的人只能去相亲角找对象”,答案是没人“只能”去,但有些人确实选择更少,最后不得不去那里碰运气。
所谓“三不限”,指的是“不限专业、不限户籍、不限基层工作经验”的公务员岗位。听起来很美好,对吧?像是开了一扇大门,欢迎所有人。但现实是,这扇门后面是千军万马,一个岗位几千人报名是常态。为什么?因为那些专业对口、要求明确的岗位,早就把大部分人筛选掉了。
那什么专业最容易被挤到这条路上呢?我给你掰扯掰扯,都是身边朋友和网友的真实血泪史。
第一类,也是最惨的一类:纯理论的基础学科。
这包括文科和理科。
文科里的典型代表: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考古学。
这些专业听起来高大上,研究的是人类社会的终极问题。但问题在于,公务员系统是一个庞大的、讲究实际操作的行政机器。它需要的是能写公文、会算账、懂法律、能跟老百姓打交道的人。
你想想,你跟面试官说你精通康德的“绝对命令”,他可能会点点头,然后问你:“如果一个商贩占道经营,你作为城管,怎么在不激化矛盾的前提下劝离他?” 你学的理论,在这里完全用不上。历史学也一样,你对明朝的税制了如指掌,但税务局要的是你懂现在的税法,会用金税四期系统。你的知识储备和岗位需求之间,隔着一条巨大的鸿沟。
理科里的代表:纯数学、理论物理、基础化学、生物科学。
这些是科学的基石,没错。但政府部门需要的是工程师,不是科学家。他们需要的是会修桥铺路的水利工程师,是能检测食品添加剂的应用化学家,是能做环评的环境工程师。一个研究弦理论的物理学博士,在公务员岗位上,可能还不如一个土木工程的本科生好用。因为后者的知识是“应用型”的,可以直接转化成工作技能。
我有个朋友,学生物科学的,考公之路那叫一个坎坷。他说,每年国考省考,翻遍职位表,能报的岗位一只手都数得过来。偶尔有一个,比如“某某疾控中心”,点进去一看,要求是“临床医学”或“预防医学”。他的“生物科学”四个字,直接被卡在门外。最后没办法,只能跟几千个不同专业的人一起,去卷那个乡镇的三不限岗位。
第二类:过于“新潮”或“小众”的专业。
比如:电竞管理、马术、高尔夫管理、酿酒工程、文物鉴定与修复。
这些专业是市场化的产物,是为了满足特定行业需求开设的。它们本身很有价值,但在传统的、更新换代慢的公务员职位体系里,根本找不到对应的位置。
公务员的专业分类目录是很滞后的。它只会写“计算机类”、“法学类”、“财会类”这种大类。你一个“电竞管理”专业,毕业证上写的也是这个,系统里根本没有你这个选项。你想报“计算机类”的岗位,人家一看你课程表,学的都是游戏产业分析、俱乐部运营,跟写代码、网络安全半毛钱关系没有,资格审查那关就过不去。
所以,这些专业的学生,想进体制,三不限几乎是唯一的路。
第三类:艺术与设计类专业。
比如:绘画、雕塑、音乐表演、舞蹈、视觉传达、环境设计。
这类专业可以说是离公务员最远的。政府部门需要艺术生吗?需要,但需求量极小。可能文化馆、博物馆、宣传部门偶尔会招一两个,但这种岗位几年才出一个,而且经常是事业编,不是公务员。
大部分政府工作都是重复性的、流程化的事务。办公室里需要的是熟练使用Word和Excel的人,不是会画画弹琴的人。你的艺术才华,在这里不仅无处施展,甚至可能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我认识一个学设计的女孩,考上了老家的一个三不限岗位,工作内容是每天在窗口给老百姓盖章、录入信息。她说感觉自己的大学四年白读了,每天都在消耗自己。
那如果你就是这些专业的学生,是不是就没救了?
也不是,但你得比别人更早规划,付出更多努力。这里有几条路可以走:
第一条路,如果你还在读大学,马上行动起来。
去辅修一个热门专业,比如法学、会计学、汉语言文学。拿到双学位,你就等于拿到了另一张考公的入场券。比如,历史学+法学双学位,你就可以去报考要求“法学类”的岗位,选择面一下子就宽了。这比你毕业后硬着头皮去挤三不限要靠谱得多。
第二条路,考取高含金量的证书。
如果你学的是财会相关但不完全对口的专业,那就去考注册会计师(CPA)。如果你学的是其他专业但想往法律方向靠,那就去考法律职业资格证书。这两个证书是硬通货,很多岗位会专门对持有这些证书的人开放,或者在备注里写明“持有某某证书者优先”。有了它,你就有了跨专业竞争的资本。
第三条路,积累基层工作经验。
很多好一点的岗位,除了专业限制,还有“两年及以上基层工作经验”这个门槛。你可以先去考“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或者找一份普通工作干两年。这期间,一边工作一边备考。两年后,你不仅满足了工作经验的要求,心态也会更成熟。这条路虽然慢,但很稳。你可以避开和应届生的大军直接竞争。
第四条路,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调整心态,拓宽思路。
不要把公务员当成唯一的出路。你学的专业,本身就是为市场经济准备的。历史学可以去做媒体、做编辑、做教培;生物科学可以去医药公司、生物技术企业;设计专业可以去广告公司、互联网大厂。这些地方可能比体制内更能发挥你的专业特长,收入也可能更高。
说到底,没有哪个专业注定只能走窄路。关键在于你什么时候认识到问题,以及你愿意为改变现状付出多少行动。别等到毕业了,拿着简历到处碰壁,才发现除了“三不限”,自己无路可走。那时候,就真的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