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把中药学和中医学搞混,觉得它们是一回事。经常有人问我,你学中药的,是不是就是当中医大夫给人看病?或者在药店抓药?这其实是个挺大的误解。说白了,这两者关系很近,但根本不是一个东西。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你就明白了。
中医学,好比是整个烹饪体系,或者说是一个厨师。这个厨师要懂什么?他得懂营养学,知道人体需要什么。他得懂食材搭配,知道什么跟什么放一起好吃,什么跟什么放一起会出问题。他还得懂各种烹饪方法,比如煎、炒、烹、炸、炖、煮,知道针对不同的食材和食客的需求,该用哪种方法。最重要的是,他得会“诊断”食客。比如今天来的客人肠胃不好,那他就不能上油腻的。客人上火了,他就得做点清淡降火的菜。这个厨师的最终目的,是做出一桌能解决客人身体问题的、完整均衡的“饭菜”。
那中药学是什么呢?中药学就是专门研究食材本身的学问。它不管你怎么搭配,也不管你用什么烹饪方法。它只关心“胡萝卜”本身。这个胡萝卜产地是哪里的最好?什么季节的最新鲜?它有什么营养成分?生吃是什么效果,煮熟了又是什么效果?胡萝卜的皮和芯有什么区别?怎么储存才不会坏?如果胡萝卜有点蔫了,用什么方法能让它恢复一点?中药学专家,就是那个能把全世界所有食材的特性、产地、炮制方法、真伪鉴别都给你说得明明白白的人。
所以你看,中医学是个宏大的体系,它的目标是“治病救人”,它的工具箱里有很多东西,中药只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而中药学,是专门给这个工具箱提供和维护工具的学科,它研究的是“药”本身。
咱们再具体拆开说说。
先说中医学(TCM)。
一个中医大夫的核心工作流程,是“理、法、方、药”。
首先是“理”,也就是诊断。你去看中医,他要给你“望、闻、问、切”。望是看你的气色、舌苔。闻是听你的声音、闻你的气味。问就是问你各种情况,吃喝拉撒睡。切就是给你号脉。通过这一套流程,他不是在找你得了什么西医的病,比如“高血压”或者“胃炎”。他是在判断你身体的“证型”,比如你是“肝气郁结”还是“脾胃虚寒”。这是中医的理论核心,比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这些,都是用来分析你身体状态的理论工具。
然后是“法”,就是确定治疗方法。诊断出你是“脾胃虚寒”,那治疗方法就是“温中健脾”。这个“法”是指导原则。
接着是“方”,就是开方子。根据“温中健脾”这个治疗原则,医生会从脑子里调取一个合适的方剂,比如“理中汤”或者“附子理中汤”,然后根据你的具体情况做一些加减。比如你湿气也重,那就在方子里加点祛湿的药。
最后才是“药”。方子开出来了,上面写着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各多少克。到这一步,中医大夫的工作基本就完成了。
他的工具箱里除了中药,还有针灸、推拿、拔罐、刮痧、食疗等等。比如你只是经络不通,他可能直接给你扎几针,根本不开药。所以说,中医学是一个完整的诊疗系统。
接下来说中药学(Chinese Materia Medica)。
中药学的人关心的问题完全不一样。他们拿到上面那个“理中汤”的方子,会想这些事:
1. 药材真伪和质量:这个人参,是哪种参?是东北的红参,还是高丽参,还是西洋参?它们的药效完全不同。方子上写的人参,就得用正品人参,不能用党参或者太子参替代。这个白术,是哪儿产的?是浙江的“于术”吗?是不是用硫磺熏过?这些直接影响药效。
2. 炮制:方子里的干姜,不是直接把生姜晒干就完事了。中药炮制是一门大学问。比如地黄,生地黄是清热凉血的,但经过九蒸九晒,变成了熟地黄,就成了补血滋阴的药,药性从寒变温。一个药材用酒炮制、用醋炮制、用盐水炮制,效果天差地别。中药学就要研究哪种炮制方法最合理,标准是什么。
3. 药性理论:这是中药学的核心。每个药都有“四气五味”和“归经”。“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五味”是酸、苦、甘、辛、咸。比如薄荷,它的“气”是凉的,“味”是辛的。所以它能疏散风热,治感冒嗓子疼。“归经”是指这个药主要作用于哪个脏腑经络。薄荷归肺经和肝经。这些都是中药学研究的范畴。
4. 剂量和毒性:中药不是没毒的。很多药,比如附子、乌头,毒性很大,但炮制后在特定剂量下就是治病的良药。用多少克是安全有效的?超过多少克会中毒?什么样的人群不能用?这些都是中药学要解决的问题。一个中药师,必须对这些了如指掌。
所以,一个完整的中医治疗过程是这样的:
你生病了,去找一个中医大夫(搞中医学的)。他给你望闻问切,诊断你是“肾阳虚,水湿泛滥”。他给你开了一个方子,比如“真武汤”,上面写着:附子、茯苓、白术、白芍、生姜。
然后你拿着方子去药房,接待你的是中药师(搞中药学的)。
中药师拿到方子,先审核一遍。他看这个附子,是大夫写的“制附子”,他就会去拿经过炮制、减毒的附子。他会严格按照处方的剂量给你称重,多一克少一克都不行。他还会告诉你,这副药要先煎附子半小时,再下其他的药,不然容易中毒。他负责确保你拿到的每一味药都是对的、质量是好的、剂量是准的,并且告诉你正确的煎煮方法。
看明白了吧?中医大夫是“决策者”,他负责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中药师是“执行者”和“质检员”,他负责确保方案中最重要的工具——药材——不出任何问题。
一个好的中医大夫,肯定也懂不少中药学知识,不然他开方子的时候心里没底。同样,一个优秀的中药师,也需要了解基础的中医理论,不然他审核处方、指导用药的时候就抓不住重点。
但归根结底,它们的专业领域、思维方式和最终目标是完全不同的。中医学研究的是“人”和“病”,以及如何用各种手段去纠正人的不平衡状态。中药学研究的是“物”,也就是药材本身的一切属性。
下次再有人搞混,你就可以把这个厨师和食材专家的比喻讲给他听。一个是用策略的将军,一个是对兵器了如指掌的专家。俩人合作,才能打胜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