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问我,“二本大学都有哪些?”
这个问题,在今天其实已经很难给出一个标准答案了。因为“一本”、“二本”这种说法,正在慢慢退出历史舞台。以前,我们高考填志愿,是分批次的。提前批、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泾渭分明。一本基本是985、211和一些省属重点大学,二本就是普通的公办本科,三本大多是民办本科或者独立学院。
但是,现在情况变了。从2014年开始,很多省份陆续合并了本科的录取批次。比如山东、浙江、上海这些高考改革先锋,早就把一本、二本合并成了一个“本科批”。后来,广东、辽宁、河北、重庆这些省份也跟进了。现在,绝大部分省份都已经没有了“一本线”、“二本线”的说法,只有一个“本科线”。
为什么要这么改?一个很直接的原因,就是为了教育公平,减少对学校的标签化。以前的公司招聘,有些HR就直接在招聘要求里写“一本院校毕业生”,这就把很多二本、三本院校里能力很强的学生直接挡在了门外。合并批次之后,毕业证上不会写你是哪个批次录取的,大家都是“本科”,在求职的时候,至少简历筛选这一关,能更公平一点。
所以,如果你还在用“二本大学”这个老眼光去找学校,那你得到的信息很可能已经过时了。现在我们更应该关注的,不是一个学校当年是在哪个批次招生,而是这个学校本身的实力、专业特色和在特定区域的认可度。
那么,抛开“二本”这个标签,我们该怎么去找到那些分数没那么高,但实力很不错的大学呢?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首先,你要改变一个观念:大学的好坏,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排名。它是一个多维度的东西。对你来说最好的学校,不一定是在某个排行榜上排名最高的,而是最适合你的。怎么找这个“适合”的学校?可以从下面几个角度去看。
第一个角度,看学校的类型和特色专业。
中国大学有很多种类型,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医药类、语言类、政法类等等。有些学校虽然整体名气不大,但在某个特定领域里,是绝对的强者。
举个例子。你想学会计,东北财经大学、江西财经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这些学校,在财经圈里的认可度非常高,它们的会计、金融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甚至不输一些985大学的普通专业。但它们都不是985或211。
再比如,你想学计算机或者电子信息。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西安邮电大学,这些学校在IT行业的口碑都很好。尤其像杭电,地处杭州这个互联网之都,阿里巴巴等很多大厂都喜欢去那里校招,地理位置优势太大了。它的很多毕业生,薪资水平都相当可观。
所以,第一步,不是问“哪些是二本”,而是问“我想学什么专业,哪些学校的这个专业比较强”。你可以去查教育部的学科评估结果,那个数据非常权威。它会把全国大学的每个专业都评出A+、A、A-、B+、B、B-这些等级。你会发现,很多你以为的“二本”学校,都有B+甚至A-的专业。这些就是它们的王牌。
第二个角度,看学校所在的城市。
大学四年,你不是活在真空里,你是在一个城市里生活、学习。这个城市能给你的资源、眼界和机会,非常重要。
同样的分数,是去北京、上海的一所普通学校,还是去一个内陆省会城市的重点大学?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完全看你的个人规划。
去大城市的好处很明显:信息多、机会多、实习方便。你想听个讲座,中科院的院士可能就在隔壁学校。你想找个实习,世界500强的公司就在你坐地铁半小时能到的地方。这种无形的资源,对你开拓眼界、提升个人能力非常有帮助。但是,大城市的生活成本也高,竞争压力也大。
去一个二线或者省会城市的好处是,你很可能用同样的分数,能上一个在本省认可度非常高的大学。比如在安徽,安徽师范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在省内的地位就很高,毕业生在本地就业非常有优势。在这样的学校,你更容易成为“鸡头”,获得更多的校内资源,比如奖学金、保研名额等。生活节奏也更舒服。
所以,选城市,其实是在选你未来四年的生活方式,甚至是你毕业后第一份工作的起点。
第三个角度,看学校的“身份”。
虽然一本二本合并了,但学校还是有隐形“身份”的。除了985、211这种大家熟知的,还有一些身份也很有含金量。
比如,“省部共建”大学。意思是这个大学由某个省份和国家部委共同建设。这通常意味着学校能从中央和地方拿到双份的资源和政策支持,发展会很快。很多省属重点大学都是这个身份。
再比如,一些行业特色鲜明的大学。像前面提到的电子科技大学、邮电大学,它们以前都隶属于电子工业部、邮电部,行业根基非常深,在通信、IT领域的校友资源和行业认可度是其他综合性大学比不了的。还有像水利水电、地质、矿业、石油这些大学,虽然名字听起来“土”,但在对应的国家重点行业里,它们的毕业生是绝对的香饽饽。
那么,具体该怎么操作去找这些学校呢?我给你一个实际的步骤。
第一步:定位你的分数和位次。
高考出分后,别只看分数,最重要的是看你的全省排名,也就是“位次”。因为每年的试卷难度不同,分数线会波动,但位次是相对稳定的。比如你今年考了550分,全省排名20000名。你要参考的,就是去年全省排名20000名左右的考生,他们都去了哪些学校。
第二步:用好官方数据。
每个省的教育考试院官网,都会公布前几年的高考投档数据。这是一个巨大的宝库。你要学会去下载这个表格,然后用Excel的筛选功能。比如,你想学计算机,就在专业那一栏筛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然后看录取分数和位次,找到和你位次匹配的那些学校。
第三步:整理出你的备选清单。
根据你的位次,列一个清单。可以分成三档:
1. “冲刺”档:录取位次比你高一点点的学校,可以报,但有风险。
2. “稳妥”档:录取位次和你基本持平的学校,这是你的主攻目标。
3. “保底”档:录取位次明显比你低的学校,确保自己有学上。
这个清单,至少要整理出二三十所学校和专业组合,这样填志愿的时候才有选择的余地。
第四步:深入研究每一所学校。
有了清单,就要开始做精细化的研究了。怎么研究?
1. 去学校官网。看它的历史、院系设置、师资力量,特别是看它的“招生网”和“就业信息网”。招生网有最权威的招生章程,就业信息网会公布每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这个报告是干货中的干货,它会告诉你这所学校的毕业生都去了哪里工作,升学率是多少,平均薪资怎么样。这是判断一个学校出口质量最直接的数据。
2. 看学科评估。就像前面说的,去查教育部的第四轮或第五轮学科评估结果,看看你备选学校的那些专业,处在什么水平。
3. 找学长学姐。去知乎、微博、贴吧这些地方,搜一下学校的名字,看看在校生或者毕业生的真实评价。当然,网上的信息有真有假,要多看多比较,辩证地听。问一些具体的问题,比如食堂好不好吃,宿舍有没有空调,老师上课水不水,专业课学习压力大不大,这些信息官网可查不到。
总的来说,“二本大学”这个概念已经过时了。我们不应该再被这种标签束缚住。真正重要的,是基于你的分数、兴趣和未来规划,去找到一所最适合你的大学和专业。这需要你花时间去做功课,去搜集信息,去分析对比。这个过程可能有点累,但绝对值得。因为这个选择,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未来四年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