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很多医生考不过执业医师

问答中心分类: 其他很多医生考不过执业医师
1 回复
0
甜心 回复于 2025-09-13 之前

很多人有个误解,觉得考上医学院就万事大吉了,剩下的就是熬年头、当医生。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医学院毕业,你拿到的只是一个毕业证和学位证,想当医生,你必须通过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拿不到这个证,你连开个感冒药的处方权都没有,就是个“黑户”。

残酷的事实是,每年都有大量医学生考不过这个试。而且这些人不是学渣,很多都是在学校里成绩不错的学生,甚至是一些学霸。这就让很多人想不通,为什么?五年本科,三年规培,学了那么多年,怎么连个入门的考试都过不了?

这事儿一点都不奇怪。我掰开来给你讲讲里面的几个关键原因。

第一个,也是最核心的原因:临床思维和应试思维是两码事。

你在医院里看病人,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一个病人发烧、咳嗽,可能是普通感冒,也可能是肺炎,甚至是更复杂的病。你要问病史,做体格检查,开化验单,综合所有信息,一步步排除,最后得出一个诊断。这个过程里,没有标准答案,很多时候是经验和逻辑的结合。

但是考试不一样。执业医师考试,尤其是实践技能和笔试,都是标准化的。它给你一个设定好的情景,几个选项,你必须选出那个“最”正确的。这种题目的设计,有时候会故意挖坑。比如,一个选项在理论上完全正确,但不是最优解;另一个选项可能在临床上很少见,但它恰好对应了教材里的某个知识点。

我举个例子。临床上处理一个心梗病人,你首先想到的是马上建立静脉通路、给氧、心电监护、用药。这是一个连贯的动作。但考试题目可能会问你:“一个急性心梗病人,下列处理措施中,第一步应该是什么?”然后给你几个选项,A. 阿司匹林,B. 硝酸甘油,C. 吸氧,D. 建立静脉通路。在实际操作中,这些事几乎是同时进行的。但考试要求你选出那个理论上的“第一步”。你如果完全凭临床经验去选,很可能就选错了,因为出题人考的是指南或教材里的某个死规定。

这种思维模式的转换,很多临床转得很好的实习生、规培生反而不适应。他们在医院里学到的是“怎么解决问题”,而考试考的是“你怎么证明你记住了书本知识”。

第二个原因:知识体量实在太大了。

医学生五年学了多少东西?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神经、精神、眼科、耳鼻喉、皮肤、传染、诊断、病理、生理、生化、药理……每一门都是一本厚厚的书。执业医师考试的要求是,把这些东西全部再过一遍。

你想想,一个刚毕业的学生,他可能对大四、大五实习的科目还比较熟悉。但你让他回头去做大一、大二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病机的题目,他早就忘光了。这就像让你现在去做高一的数学题,你可能公式都记不全了。

考试不分主次,一个很小的知识点,比如某个罕见病的某个特殊体征,可能就占一道题的分值。你花了大量时间复习心梗、脑梗这些大病,结果考试考了一个你只在书上见过一次名字的遗传病。你怎么办?只能靠蒙。

所以,这个考试不光是考理解,它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考记忆力,考你对知识的覆盖广度。很多人不是不会,是真的没复习到,或者复习过了,忘了。

第三个原因:心理压力和复习状态。

这个考试的压力,比高考有过之而无不及。高考考不上,你可以复读,或者上个差一点的学校。执业医师考不过,你的职业生涯就直接停摆了。你不能当医生,之前五年、八年的投入,很可能就打了水漂。你的同学都拿证上岗了,你还在原地踏步。家人的期望,自己的前途,全都压在这一个考试上。

这种压力下,人的状态是会变形的。有的人会极度焦虑,看不进书,睡不着觉。有的人会产生鸵鸟心态,明明知道该复习了,就是拖延,宁愿去刷手机也不想翻开书。

而且,很多考生并不是全职在复习。他们白天要在医院上班,轮转、写病历、管病人,一天下来累得筋疲力尽。晚上回到家,还要拖着疲惫的身体看书到半夜。这种状态,学习效率能有多高?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疲惫,让很多人在考场上根本发挥不出自己应有的水平。我认识一个朋友,他第一次考就是因为规培期间实在太累,每天只有三四个小时睡觉,复习得一塌糊涂,最后差了几分没过。第二次他干脆请了一个月的假,专门在家复习,就顺利通过了。

那么,到底该怎么准备这个考试?如果你或者你身边有人正在准备,下面这几点是实打实的经验。

第一步:扔掉“把书看一遍”的幻想,直接开始做题。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很多人复习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我先把教材从头到过一遍,打好基础。”这是效率最低的方法。你不可能记住所有东西。

正确的做法是,直接去做历年真题或者模拟题库。在做题的过程中,你会立刻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在哪里。比如一道题你做错了,你就返回去翻书,把这个知识点以及它周边的内容看懂、记牢。这样做的好处是,你的学习非常有针对性。你是在“补漏洞”,而不是“大海捞针”。

市面上有很多成熟的考试软件和题库,买一个,从头开始刷。刷题不是为了背答案,是为了让你熟悉考试的套路,知道重点在哪里。

第二步:整理错题,反复回顾。

刷题会产生大量的错题。准备一个错题本,或者直接用软件里的错题集功能。每道错题,都要搞清楚自己为什么错。是知识点没记住?还是题目里的陷阱没看出来?把原因写在旁边。

然后,定期回顾这些错题。比如,每周末花半天时间,只看错题。你看的次数多了,大脑里就会形成肌肉记忆。下次再碰到类似的题目或知识点,你就能立刻反应过来。这个方法很笨,但极其有效。

第三步:抓大放小,重点突破。

执医考试的科目分值是不一样的。内科、外科、妇产、儿科是绝对的大头,加起来占了总分的一半以上。你在复习的时候,就应该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这些科目上。

至于那些小科目,比如卫生法规、预防医学、心理学,不是说不重要,而是它们的投入产出比没那么高。这些科目可以放到复习的后期,快速过一遍,记住一些关键的数字和概念就行了。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确保你在分数大户上不丢分,这才是通过考试的关键策略。

第四步:调整心态,保证休息。

别把自己逼得太紧。这个考试是场持久战,不是冲刺跑。每天规定好学习时间,比如晚上7点到11点。到了11点,不管看没看完,马上合上书去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比你熬夜多看两小时书的效果要好得多。

考前一两个月,身边肯定会有各种“学神”说自己复习得多好,题库刷了多少遍。别去跟他们比,那只会增加你的焦虑。按照自己的节奏来,相信自己的计划。考试考的是你和试卷之间的事,跟别人无关。

总而言之,考不过执业医师,不代表你不是一个好医生,更不代表你之前的学习是失败的。它只能说明,你还没有适应这套游戏规则。找到正确的方法,调整好心态,这道坎绝大多数人都能迈过去。它只是一个资格认证,是你行医生涯的起点,不是终点。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