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粤语,总有人要吵一架。有人说它是方言,有人说它是语言。这事儿吧,其实没那么简单。你问十个人,可能得到十一种答案,还有一种是“不知道,别问我”。
说白了,这个问题之所以这么复杂,是因为“方言”和“语言”这两个词,本身就有两套标准。一套是语言学上的,一套是政治文化上的。我们分开揉碎了说,就清楚了。
先说语言学。语言学家判断两个东西是不是同一种语言,有个简单粗暴的标准,叫“相互可懂度”(Mutual Intelligibility)。意思就是,两个只懂自己母语的人,坐下来聊天,能不能听懂对方在说啥。如果能听懂个七七八八,那他们说的就是同一种语言的两种方言,比如北京话和东北话。如果两人对着说,基本上是鸡同鸭讲,那他们说的就是两种不同的语言。
咱们拿这个标准来套一下粤语和普通话。
你找一个只会说普通话的北方人,再找一个只会说粤语的香港老伯。让他们聊聊今天天气怎么样。
北方人说:“今天天气真不错,不冷不热。”(jīn tiān tiān qì zhēn bú cuò, bù lěng bú rè.)
香港老伯说:“今日天气几好啵,唔冻唔热。”(gām yaht tīn hei géi hóu bo, m̀ duung m̀ yiht.)
你看,除了“天气”两个字发音有点像,其他词的发音完全不同。“唔”就是“不”,“几好”就是“挺好”。这还只是最简单的句子。
再来个复杂点的。
北方人问:“你吃了午饭吗?在哪儿吃的?” (nǐ chī le wǔ fàn ma? zài nǎr chī de?)
香港老伯回答:“食咗晏未啊?喺边度食㗎?” (sihk jó aan meih a? hái bīn douh sihk ga?)
这已经不是口音问题了。词汇、语法、用字,全都不一样。“吃”在粤语里是“食”,“哪儿”是“边度”,“了”变成了“咗”。这完全是两套系统。一个普通话母语者,如果没有学过粤语,听到这些话的反应,和听到日语、韩语没什么区别,就是一头雾水。
所以,按照“相互可懂度”这个国际通用的语言学标准,粤语和普通话绝对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就像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它们都源自拉丁语,很多词汇也很像,但没人会说葡萄牙语是西班牙语的方言。它们就是两门独立的语言。
除了听不懂,粤语还有自己独立的语法和词汇体系。
比如语法。普通话说“我先走了”,粤语是“我行先”;普通话说“你比我高”,粤语是“你高过我”。语序和虚词都不一样。粤语里还有一大堆独特的语气助词,比如“啦”、“啵”、“咩”、“啫”,这些小尾巴能表达非常细微的情感,普通话里没有完全对应的东西。
再说词汇。粤语保留了大量古汉语词汇,比如用“食”表示吃,“行”表示走,“企”表示站。还有很多自己发展出来的词,比如“返工”(上班)、“放工”(下班)、“埋单”(买单)、“T恤”(T-shirt,粤语直接用T恤,普通话以前叫汗衫)。这些词在普通话里是完全不存在的。
甚至连文字,粤语都有自己的一套。虽然大家写正式文章都用现代白话文,也就是基于普通话语法的书面语。但香港的报纸、社交媒体、漫画里,你会看到很多粤语方言字,比如“嘅”(的)、“喺”(在)、“冇”(没有)、“啲”(一些)。这些字一个只懂普通话的人看到,根本不知道什么意思。这说明粤语为了准确记录自己的发音和词汇,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独立的书面表达方式。
所以,从纯粹的语言学角度出发,这个问题答案很清晰:粤语是一门独立的语言。
好了,那为什么官方和很多人都坚持说粤语是“方言”呢?
这就涉及到我们前面说的第二套标准:政治和文化。
这里有一句很经典的话:“语言,就是拥有军队和海军的方言。”(A language is a dialect with an army and a navy.)这句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个“话”的地位,很多时候不是由语言学决定的,而是由政治力量决定的。
在中国,“汉语”这个概念,不仅仅指一种语言,更是一个文化和民族的符号。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认同感,官方倾向于将所有在中国土地上演化出来的、源于古汉语的各种“话”,都定义为“汉语方言”。
这种定义方式,强调的是“同”,而不是“异”。它强调的是,无论你说的是粤语、闽南语、吴语还是客家话,我们都使用同一套汉字书写系统(虽然具体用词和语法有别),我们都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共享着同样的文化根源。从这个角度看,把粤语等看作是“汉语大家庭”里的一员,称之为“方言”,在政治和文化上是完全说得通的。
这背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书面语的统一。几千年来,不管口语怎么变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读书人写的都是同一套书面语——文言文。到了近代,白话文运动兴起,大家开始用口语写文章。当时选择了以北方官话为基础的白üa话文作为全国通用的书面语,也就是我们今天用的这套。
因为全国都用这套书面语,一个广东人和一个北京人虽然口头无法交流,但可以通过写字来沟通。这种“语同文不同”的现象,极大地增强了文化凝聚力。如果把粤语、闽南语等都定义为独立的“语言”,就可能削弱这种基于统一文字的文化认同感。
所以,你会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语言学界,学者们更倾向于称呼粤语、闽南语等为“Sinitic languages”(汉语言),承认它们的独立语言地位。但在日常和官方语境下,我们都叫它们“方言”。
这两种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只是站的角度不同。
一个是从科学分类的角度,看的是客观差异。
一个是从社会功能的角度,看的是文化认同。
对我个人来说,我觉得纠结于名词没有太大意义。我更看重的是它承载的文化。我从小看香港电影、听粤语歌长大。周星驰的电影,如果换成普通话配音,那种市井气和无厘头的感觉就少了一大半。Beyond的歌,用粤语唱出来的那种力量和沧桑感,是普通话无法复制的。
粤语不只是一种沟通工具。它背后是一整套独特的生活方式、文化记忆和情感表达。它有九个声调,能表达非常细腻的音律和情绪。它保留了大量的古汉语词汇和发音,被称为古汉语的“活化石”。这些都是它的珍贵之处。
所以,下次再有人问你“粤语是方言还是语言”,你可以不用急着站队。你可以告诉他,从语言学上看,它绝对是一门语言,因为它和普通话没法直接通话。但从文化和政治上看,我们习惯叫它方言,因为我们同文同宗。
到底叫它什么,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认识到它的价值,去保护它,传承它。因为每一种“话”的消失,都是一个世界的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