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中外合作不能进体制内吗

问答中心分类: 其他中外合作不能进体制内吗
1 回复
0
晃晃小脚脚 回复于 2025-09-13 之前

很多人都在问,读了中外合作办学的项目,将来还能不能考公务员、进事业单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进体制”。

答案很简单:能。

但是,这里面有几个关键点,你必须搞清楚,不然就会踩坑。这事儿不像很多人想的那么玄乎,说白了就是个信息差。

首先,你得明白体制内单位认的是什么。它们不认你的学校名气有多大,也不管你课程是全英文还是全中文。它们只认一个东西:国家承认的学历。

对于国内大学的毕业生,这很简单,就是你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学信网上能查到。但中外合作办学有点特殊,特别是那种只发国外大学学位的项目。这时候,最关键的一份文件就出场了,叫《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

这个认证书是由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简称“留服中心”)出具的。它的作用,就是官方帮你盖个章,证明你在国外(或者通过中外合作项目)拿到的那个学位,等同于中国国内相同层次的学历。比如,你的英国大学本科学位,经过认证后,就等同于中国的全日制本科学历。

所以,第一步,也是最核心的一步:只要你的项目是国家正规审批的,毕业后能拿到留服中心的认证,那你在考公、考编的学历资格上,就和国内“纯血”毕业生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没有这个认证,你的国外学位在国内就约等于一张纸,体制内的大门基本就对你关上了。

怎么办理认证?很简单。毕业后,登录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的官网,按照指引上传你的学位证书、成绩单、出入境记录(针对需要出国的项目)等材料,在线缴费,然后等着审核就行。现在都是电子版,很方便。这件事一定要毕业后第一时间就去办,别拖。

搞清楚了认证这个核心问题,我们再来看两种主要的中外合作办学形式,它们在进体制这件事上,操作路径有点不一样。

第一种,也是最稳妥的一种:拿双证的项目。

比如很多“2+2”或者“3+1”项目,学生毕业后,既能拿到国内大学的毕业证和学位证,也能拿到国外合作大学的学位证。我有个朋友就是这么个情况,他在上海一所211大学读的中澳合作项目,毕业时拿了两个学校的本科学位。

后来他考老家的公务员,报名的时候,直接用的就是他国内那所211大学的学历信息。从报名、笔试、面试到政审,一路畅通无阻,根本没人去问他澳洲那个学位是怎么回事。对他来说,国外的学习经历和学位,更像是一个加分项,而不是一个需要去解释的“麻烦”。

如果你读的是这种项目,那恭喜你,你基本不用为进体制的“资格”问题发愁。你完全可以把自己当成一个普通的国内大学毕业生来对待,用国内的学历去报考就行。

第二种,稍微复杂一点:只拿单证(国外大学学位)的项目。

这类项目的典型代表就是宁波诺丁汉大学、西交利物浦大学这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大学,还有一些大学内部办的“4+0”项目。学生四年都在国内上课,但毕业时只拿到国外合作院校的学位证书。

这时候,前面说的学历认证就成了你的“命根子”。你必须、一定、要去做认证。拿到认证书之后,你在报考体制内岗位时,身份就等同于“留学回国人员”。

这里面有个隐藏的好处。很多地区的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会专门设置一些岗位,要求报考者有留学经历,或者把“留学回国人员”视同应届生。比如,国家规定,留学回国人员在毕业后两年内,如果没有落实工作单位,档案等还保留在原学校或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的,可以享受应届生待遇。这就意味着,你比国内的应届生多了一到两年的缓冲期,可以继续参加那些限制“应届生”报考的岗位,这是一个巨大的优势。

我认识的一个学妹,宁波诺丁汉毕业,只拿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的学位。她毕业后第一件事就是办了学历认证。后来她考杭州的事业单位,岗位要求是“本科及以上学历”,她就用认证后的英国学历去报,资格审核很顺利就通过了。面试的时候,面试官看她简历,还觉得她英语好、有国际视野,反而成了加分项。

但是,这种单证的情况,也确实存在一些潜在的“小麻烦”。

第一个麻烦是专业名称的匹配问题。国外大学的专业设置和叫法跟国内不太一样。你认证回来的专业名称,可能会和招考岗位要求的专业目录里的名字对不上。比如,岗位要求“汉语言文学”,而你认证回来的专业名叫“中国研究”,虽然课程内容可能很像,但名字不一样,在严格的资格审核那里就可能被卡住。

怎么办?报考前,主动打电话给招考单位。这是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跟他们解释你的情况,提供你的课程设置、成绩单等证明材料,询问他们是否认可你的专业背景。别自己瞎猜,一定要问。很多单位是通情达理的,只要你确实学了相关内容,他们会酌情考虑。

第二个麻烦是,一些基层单位的HR可能业务不熟。他们可能一辈子没见过中外合作办学的学历,一看你的毕业院校是个外国名,下意识就觉得“不符合要求”。这种情况虽然少,但确实存在。

应对方法也一样:沟通。在报考材料里,附上你的《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的复印件或扫描件,甚至可以在备注里简单说明一下。如果被拒,就打电话过去解释,告诉对方这个认证书是教育部官方出具的,具备同等效力。态度要不卑不亢,把事实讲清楚。

总结一下,如果你想读中外合作办学,又想保留进体制的可能,你需要做的就是:

  1. 确认你的项目是否是国家教育部审批通过的正规项目。这个在教育部的官网上都能查到。野鸡项目绝对不能碰。
  2. 搞清楚毕业发什么证。是发双证,还是只发国外单证。这决定了你未来的报考路径。
  3. 如果是单证,毕业后立刻、马上办理学历认证。这是你的“通行证”。
  4. 报考时,仔细阅读岗位要求,特别是专业要求。遇到不确定的,主动联系招考单位问清楚。

所以,“中外合作不能进体制内”这个说法,是个彻头彻尾的谣言。路是通的,只是比别人多了一两个步骤,需要你更细心、更主动地去处理一些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只要你把这些关键点都做到位了,你的中外合作背景,不仅不会成为障碍,甚至可能成为你独特的优势。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