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张录取通知书拿到手,感觉确实不一样。好像过去几年在画室里吃的灰、熬的夜,手上洗不掉的颜料,都有了交代。你爸妈估计比你还激动,亲戚朋友面前倍儿有面子。你自己呢,兴奋,但可能还有点懵。考上了,然后呢?
考上八大美院,首先拿到的是一张“标签”,一张通行证。
这个标签很有用。说白了,在你还没拿出任何能证明自己牛逼的作品之前,这个学校的名字就是你的第一个作品。比如你毕业后去应聘,简历堆成山,HR第一眼筛的,就是毕业院校。央美、国美、清美……这些名字能让你的简历不被直接扔进垃圾桶。这很现实,没人有时间去了解每个人的才华,所以他们用学校来做第一轮筛选。
我认识一个朋友,毕业后想申请一个国外的艺术家驻留项目。他的作品其实不错,但第一年申请,简历上写着一个普通大学的名字,杳无音信。第二年他找了央美一个有点名气的教授写了封推荐信,简历上也重点突出了他去央美旁听、交流的经历,结果就进了。作品还是那些作品,但“央美”这个标签给了他被认真审视的机会。这就是标签的价值。
其次,你得到的是一个“圈子”。
这是个听起来有点功利,但实际上重要到不行的事情。你在美院里的同学、老师,就是你未来最重要的人脉资源。这话不是让你去刻意钻营,而是这个环境自然而然形成的。
你想想,跟你一个宿舍的哥们,天天一起喝酒画画,骂骂咧咧。十年后,他可能成了个有名的策展人。跟你一起做小组作业的那个女生,毕业后自己开了个设计工作室,做得风生水起。你的老师,本身就是圈内有话语权的艺术家或评论家。当有机会的时候,他们第一个想到的是谁?肯定是身边这些知根知底的人。
这个圈子不是毕业后才开始建立的,从你踏进校门那天就开始了。大家在同一个环境里成长,用的是一套相似的语言体系,对什么是好东西有差不多的判断标准。这种默契,是外面的人很难融入的。所以,在学校里,多跟人交流,别老闷着头自己画。去听各种讲座,去蹭不同工作室的课,去看看别人的毕业展。你认识的每一个人,都可能在你未来的路上帮你一把,或者成为你的合作伙伴。
再来,你得到的是一种“氛围”和“视野”。
一个人在家画画,和在一群有才华的人中间画画,完全是两码事。在美院,你会发现,真的有人比你有天赋,还比你努力。你画一张素描沾沾自喜,出门右转,看到隔壁工作室同学搞的装置,直接让你觉得自己是个门外汉。这种冲击,一开始会让你沮喪,但很快就会转化成动力。
这里的老师不会只教你“怎么画”,他们会逼着你问“为什么画”。你的作品会被放在大家面前,被老师和同学用最直接、甚至刻薄的语言来评判。第一次被批得一文不值的时候,你可能会怀疑人生。但扛过去之后,你就学会了如何思考,如何辩护自己的想法,如何接受批评并改进。这个过程,比你掌握任何绘画技巧都重要。
而且,视野会被极大地拓宽。国内外的艺术家、策展人会经常来办讲座,你看的展览质量也完全不同。你接触到的信息不再是网上那些二手、三手的资讯,而是一手的、最前沿的动态。慢慢地,你的审美、你对艺术的理解,会和过去产生质变。你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好,也知道了自己差在哪。
但是,这事儿有两面性。考上美院,不意味着你拿到了成功的保险单。
它不保证你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艺术市场本来就小,每年毕业生又这么多。除了少数能成为职业艺术家的幸运儿,大部分人都要面临现实的就业问题。去做设计师、插画师、美术老师,或者干脆转行。美院的光环可能会让你在求职初期有点优势,但最终说话的,还是你的能力和作品。我见过太多顶尖美院毕业的,做了几年就彻底离开这个行业了。因为热情被现实磨没了。
它也不保证你能成为一个好的艺术家。学校能提供平台、资源和指导,但真正的创作,是你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去找方向,去建立自己的视觉语言。这个过程没人能帮你。如果在大学四年里,你只是按部就班地完成作业,满足于老师的表扬,那毕业的时候,你可能只是一个技术不错的画匠,而不是一个艺术家。
更重要的是,你要处理巨大的心理压力。身边全是牛人,你会经常感到自己很渺小。以前你在小地方是画得最好的,到了这里,你可能就是个普通人,甚至偏下的。这种落差感,需要很强的心理素质去调节。有的人能把这种压力变成动力,有的人就此一蹶不振。
所以,考上八大美院到底意味着什么?
它意味着你通过努力,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高浓度的专业环境。你获得了一个顶级的平台,上面摆满了各种资源:好老师、好同学、好图书馆、好展览。你拿到了一张能带你进入很多“房间”的门票。
但进了门之后,路怎么走,完全看你自己。这张通知书,只是一个起点。它证明了你的过去,但决定不了你的未来。
如果你刚刚考上,我的建议是:
1. 先花半年时间,忘掉你考前的所有套路。那些为了应试练出来的东西,可以先放一放。
2. 疯狂地吸收。图书馆、美术馆、讲座,能去的都去,能看的都看。别局限在自己的专业,设计系的去看看油画,国画的去了解下影像。先把自己的眼界撑开。
3. 找到一两个你真正佩服的老师,跟着他们。不是说要去拍马屁,而是去观察他们怎么工作,怎么思考,厚着脸皮多向他们请教。
4. 别怕犯错,别怕做的东西“不像”。大学四年是你成本最低的试错期。现在不做,以后进了社会,就更没机会了。
这张通知书的分量很重,但别被它压垮。把它当成一个杠杆,去撬动更大的世界,而不是把它当成一个奖杯,放在柜子里供起来。路还长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