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ndy这个词,直接翻译过来就是“有风的”。比如今天外面刮大风,你就可以说 “It’s windy today”。这是它最基本、最直接的意思。学校里老师就是这么教的。
但是,现在很多人在网上搜“windy”,十有八九不是在问这个英文单词。他们想找的是一个叫“Windy”的网站或者手机App。
这东西是一个天气预报工具。
我知道你可能会想,天气预报App我手机里自带的就有,每天都能看,有什么稀奇的?这个Windy不一样。它不是简单告诉你“明天晴,25度”。它是把专业的气象数据,用一种你能看懂的方式,直接画在一张动态地图上。
你打开Windy的网站或App,第一眼看到的不是数字,而是一张流动的地图。地图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白色线条,像水流一样在缓缓移动。这些线条就代表风。它们流动的方向就是风向,流动的速度快慢就代表风力的大小。颜色也会变,从蓝色、绿色到黄色、红色,颜色越暖,风速越快。
这个视觉效果是它最出名的地方。你不用看任何数字,就能直观地感觉到,哦,原来未来几天,风是从西边吹过来的,而且海上的风比内陆大得多。
但这只是开始。Windy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只有一个数据来源。
我们平时手机里自带的天气App,数据源通常是固定的,比如来自国家气象局。它告诉你明天有雨,你信就行了。但Windy不一样,它把好几个全球顶尖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型(NWP)都给你了,让你自己选,自己对比。
你可以把这些模型想象成几个不同的天气预报专家。
最有名的两个是ECMWF和GFS。
ECMWF是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模型,很多人都觉得它是目前全球最准的。它的短期预报准确度很高。缺点是它的数据更新得慢一些,而且是收费的,所以很多免费天气App不会用它。Windy免费版就提供了ECMWF的数据,这是它厚道的地方。
另一个是GFS,美国国家气셔局的模型。它的特点是预报时间长,能看到未来十几天之后的天气趋势。而且它是免费公开的,所以很多天气软件用的都是它。在长期趋势预测上,GFS有它的价值,但具体到某一天某一小时的准确度,大家普遍认为不如ECMWF。
在Windy上,你可以在这两个模型之间一键切换。比如你看到ECMWF预报后天下午3点你家这里有大雨,但切换到GFS一看,发现GFS认为雨要到晚上7点才下。这时候你就知道,后天的雨基本是跑不掉了,但具体几点下,两个“专家”还有分歧。这样一来,你对天气状况的判断就不是一个简单的“是”或“否”,而是有了一个概率和范围的概念。这对安排重要活动很有帮助。
除了这两个,Windy还提供了ICON(德国模型)、NAM(北美模型)等好几个区域性模型。如果你在北美,用NAM模型看未来一两天的天气,可能会比全球模型更精细。
说白了,Windy把专业人士用的工具,简化后给了普通人。它让你从一个被动接收天气信息的人,变成了一个可以主动分析和判断的人。
Windy能看的不只是风。在屏幕右边,有一个菜单,里面有几十个图层可以切换。
比如,你可以切换到“雨、雷暴”图层。地图上就会显示出未来几天的降雨区域和强度。你可以拖动屏幕下方的时间轴,看这片雨云是怎么移动的。比如,你看到一片黄色的降雨带正在从西向东移动,速度不快,你就能大概估算出它什么时候会到你头顶。这比手机App告诉你“下午有雷阵雨”要具体得多。
我出门骑车前,一定会打开Windy看看。我不仅会看降雨图层,还会看风。如果风向是顺风,那我骑起来会很轻松。如果是逆风,尤其是那种持续的四级逆风,那我可能会考虑换个日子再出门。这些信息,普通的天气App是不会告诉我的。
还有很多实用的图层。
比如“浪”图层。如果你喜欢冲浪、海钓或者只是想去海边玩,这个图层就能告诉你未来几天海浪的高度、方向和周期。
再比如“空气质量”图层。它可以显示PM2.5、臭氧、二氧化氮等污染物的浓度。你可以看到污染气团是如何随风移动的。有时候你会发现,自己城市的空气污染,其实是从几百公里外的邻省吹过来的。
还有“云”图层、“温度”图层、“气压”图层,甚至还有“积雪深度”图层。对于飞行员、无人机爱好者来说,不同高度的风速风向图层简直是必需品。
所以,怎么用Windy?其实很简单。
第一步:找到你的位置。你可以在顶部的搜索框里输入地名,或者直接在地图上放大找到你的城市。把它设为你的收藏点,以后打开就方便了。
第二步:看懂底部信息栏。当你选定一个地点后,屏幕下方会弹出一个详细的预报栏。它会列出未来几天的基本天气状况,比如温度、风速、降雨量。这里已经比大部分天气App详细了。
第三步:选择你信任的模型。在右下角,你会看到ECMWF或者GFS的字样。点一下,就可以在不同模型之间切换。你可以都看看,对比一下它们的预报有什么不同。通常看未来三天内的天气,我首选ECMWF。
第四步:使用右侧的图层。这是Windy的精华。根据你的需要,选择你想看的图层。想看下雨,就点“雨、雷暴”。想看空气,就点“空气质量”。地图会立刻切换到相应的可视化数据。
第五步:拖动时间轴。屏幕底部的时间轴是你最重要的工具。用手指左右拖动它,你就能看到所选图层在未来几天里的动态演变。看雨云的移动,看冷空气的南下,看台风的路径,都是通过拖动这个时间轴来实现的。
这东西到底给谁用?
一开始,它在户外运动爱好者、飞行员、帆船玩家、冲浪者这些圈子里很火,因为这些人对气象条件的要求比普通人高得多。
但现在,越来越多像我一样的普通人也在用它。因为它能提供一种“确定性”。
举个例子。我周末计划去一个山里徒步。普通天气App说“周六晴转多云”。这个信息太模糊了。“多云”到底有多少云?会不会突然下雨?
我打开Windy,切换到“云”图层,再选择“低云”。然后我拖动时间轴到周六下午。我看到地图上,我计划去的那个山区,在下午两点到四点之间,会被一片低云覆盖。这意味着山上可能会起雾,能见度很差,景色也不好。同时,我再看一下“雨”图层,发现虽然有云,但是降雨概率很低。
有了这些信息,我就可以做出更明智的决定:也许我应该把出发时间提前到早上,争取在下午起雾前进山,或者干脆换一个不受影响的地方。
这种自己动手分析信息,然后做出判断的感觉,是普通天气App给不了的。Windy不是在给你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在给你原始的数据和工具,让你自己去找到答案。它告诉你天气预报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结果,而是一个基于各种数据推演出来的、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理解了这一点,你对天气的看法也会变得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