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句实话,一个大专文凭,在很多地方确实不好用。比如你想考某些地区的公务员,很多岗位直接要求“全日制本科及以上”。你想进一些互联网大厂或者顶尖的国企,人家简历筛选的第一关,可能就把“大专”学历的给筛掉了。这是现实,没必要回避。
但是,说它完全没用,那就太绝对了。这个文凭最大的作用,是帮你通过第一层筛选。现在很多公司的招聘系统,最低的学历选项就是“大专”。HR在筛选简历时,如果岗位不是特别高端,他们会把“高中及以下”的直接过滤掉。你的大专文凭,就是一张门票,让你能进入那个“被考虑”的池子。没有它,你连被看到的机会都没有。
而且,大专教育有一个特点,就是职业导向很强。它不像本科,教很多理论性的东西。大专教的很多知识,是奔着让你能直接上手干活去的。我认识一个学机电一体化的朋友,他大专毕业,学校里天天就是跟各种机床、电路板打交道。他毕业后进了一家工厂做技术员,比同期进去的一些本科生上手快多了。那些本科生理论懂得多,但真要他们去调试一台设备,还得从头学。我这个朋友干了两年,因为技术过硬,成了小组长。老板看的是谁能解决问题,不是谁的文凭更好看。
所以,第一个能干的事,就是找到一个技术性强的、看重动手能力的行业。比如护理、学前教育、数控技术、汽车维修、西点制作、室内设计等等。在这些领域,你学到的技能是实打实的。一个好的护士,病人不会关心她是本科还是大专毕业,只关心她打针疼不疼,护理周不周到。一个能做出漂亮又好吃蛋糕的西点师,顾客只会排队买单,不会问他是在哪个大学学的烘焙理论。
第二个能干的事,是把文凭当成一个跳板,而不是终点。路不是死的,人是活的。
最直接的一条路,专升本。这是国家承认的途径,让你能拿到本科学历。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统招专升本,毕业后拿到的第一学历是本科,含金量最高,但只有应届毕业生能考,而且机会只有一次,竞争很大。另一种是成人教育专升本,比如自考、成考、网络教育。这种方式更灵活,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读,但含金量比统招的低一些。不过,有总比没有强。对于很多公司的晋升或者考证来说,一个成人本科的文凭,同样是有效的。
另一条路,考证。在很多行业,一个有分量的职业资格证书,比学历本身更有说服力。比如你学会计,拿个大专文凭去找工作可能优势不大。但是,如果你在工作期间,考下了初级会计师、中级会计师,甚至准备去考注册会计师(CPA),那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证书是你专业能力的直接证明。搞IT的,去考个华为、思科或者红帽的认证;搞建筑的,去考个二级建造师。这些证书都是硬通货,能实实在在帮你涨工资、换工作。
第三个能干的事,是利用好时间差优势。大专一般是三年制,你比本科生早一到两年进入社会。这几年不是让你玩的,而是让你积累工作经验的。在很多实用性强的行业,经验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学历。
举个例子。小张,大专毕业,21岁进入一家广告公司做设计助理。小李,本科毕业,22岁也进了这家公司。一开始,小李的起薪可能比小张高一点。但是小张已经有了一年的工作经验,他熟悉公司的流程,知道客户的偏好,也积累了一些作品。只要他肯学肯干,两年后,他可能已经是一个能独立负责项目的设计师了。而小李,可能才刚刚熟悉业务。这个时候,公司再看他们俩,看的就不是当初的学历了,而是他们能为公司创造多少价值。五年后,如果小张已经成了设计组长,谁还会去在意他是个大专生?
所以,关键在于,你怎么利用这提前进入职场的几年。是浑浑噩噩地混日子,还是拼命学习,把实际工作经验变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你的简历上,如果五年工作经验那一栏写得满满当当,项目成果一个比一个亮眼,那学历那一栏写的是“大专”还是“本科”,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最后,心态要调整好。别总拿自己的短处去跟别人的长处比。你非要跟一个985的本科生去竞争一个投行的分析师岗位,那肯定是自讨苦吃。但条条大路通罗马,你要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
我建议你可以这么做:
1. 先分析你学的专业。这个专业对应的行业,是更看重学历,还是更看重技能和经验?
2. 如果是后者,那就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提升专业技能上。在学校里,就把该学的都学扎实。出来工作后,找个好平台,跟着老师傅好好学,别怕吃亏。
3. 给自己规划一个长期的学习路径。是准备专升本,还是准备考证?给自己定一个明确的目标,比如三年内拿下中级职称,或者两年内考上本科。然后把目标分解成每个月、每周的计划去执行。
4. 不要停止学习。现在网上的学习资源太多了,各种公开课、技能培训课程。花点小钱或者时间,就能学到很多东西。技术迭代这么快,三年前学的知识,现在可能就过时了。持续学习,才能让你不被淘汰。
一个大专文凭,决定的是你的起点,但决定不了你的终点。它可能让你在出发时比别人慢了半步,但人生的赛道很长,后面怎么跑,完全看你自己。

技能提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