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保密教育线上培训时间,估计不少人看到通知,心里就开始犯嘀咕。这个东西,每年都要来一次,视频长,内容看着也枯燥,最后还有个考试。很多人都是硬着头皮,一边干着手里的活,一边把培训视频在后台静音播放,想着拖到最后一天再说了事。
说实话,我以前也是这么想的。觉得保密这事离自己挺远,不就是管好文件,电脑设个密码吗?培训里的案例,不是抓间谍就是重大泄密,感觉跟电影似的,跟我一个普通员工关系不大。直到有一次,我亲眼看到隔壁部门的一个同事,就因为一件小事,被通报批评,年终奖都泡汤了,我才意识到,这事比我想的要严肃得多。
他干了什么呢?其实很简单。他为了回家方便,把自己正在写的一个项目方案,通过个人微信的文件传输助手发到了自己手机上。这个方案本身不涉及什么国家秘密,但里面有公司未公开的业务数据和客户信息。结果,这事被公司的信息安全部门监测到了。虽然没有造成实际的泄密,但这个行为本身,就是明令禁止的。公司规定,涉密或敏感信息,绝对不能通过不受控的第三方软件传输。他觉得只是“内部资料”,不算“秘密”,结果就踩了坑。
这件事对我触动挺大。保密培训里讲的那些规定,不是写在纸上吓唬人的,它们都是用一个个真实的错误和损失换来的。所以,今天我想跟你聊聊,怎么把这个每年一次的“任务”,变成一次真正有用的“体检”。不讲大道理,只说点实在的,能帮到你我的方法。
首先,我们得搞清楚这个线上培训到底是个什么流程。通常都分成两块:课程学习和在线考试。
课程学习这部分,确实是整个培训里最花时间,也最容易让人走神的地方。视频一个接一个,每个短则十几分钟,长则半个多小时。很多人习惯挂机,让它自己播,但进度条是会动的,系统可不管你有没有在看。我的建议是,别挂机,也别硬看,咱们得找点技巧。
第一步,集中时间处理。别今天看十分钟,明天看二十分钟。这样碎片化的学习,啥也记不住,还总惦念着这事没干完。不如找一个下午,比如周五,工作没那么忙的时候,泡杯茶,戴上耳机,一口气把它看完。这样效率最高,心理负担也最小。
第二步,开倍速,但要动脑子。现在的在线学习平台,基本都支持倍速播放。开个1.5倍速,既能节省时间,又不至于快到听不清。关键在于,看视频的时候不能只用眼睛看,要稍微动动脑子。你要想:“如果我是出题的人,这里会怎么考?”
通常,考试的重点都藏在一些关键词里。比如,讲到涉密文件的不同等级,“绝密”、“机密”、“秘密”这三个词的定义和保密期限,肯定会考。讲到计算机保密,“内外网物理隔离”、“严禁使用个人U盘”、“及时更新杀毒软件”这些,也是高频考点。你听到这些关键词的时候,可以稍微放慢一点速度,或者在心里默念一遍。这样做,比你从头到尾用正常速度看一遍,效果要好得多。你不是在看电影,你是在为一个开卷考试找答案。
课程学习搞定了,就到了考试环节。这才是真正的挑战。别以为培训内容简单,考试就能随便过。现在很多单位的保密考试,题库都挺大,而且是随机抽题,每次考的都不一样。想靠背几个答案就过关,基本不可能。
关于考试,我有几个实打实的建议:
首先,别裸考。就算你视频都看完了,也别马上就点“开始考试”。最好是把课程的PPT或者文字材料下载下来,放在旁边。很多培训系统都提供这个功能。如果没有,你可以在看视频的时候,把那些你认为是重点的页面截个图。考试的时候,遇到拿不准的题,可以直接在这些材料里搜索关键词。这不叫作弊,这叫开卷考试的正确姿势。
其次,注意审题。保密考试的题目,有时候很绕。它会考你“以下做法哪个是错误的?”,或者“以下不属于xx的是哪个?”。一不留神,就容易选反。所以,每道题都花几秒钟看清楚,它到底在问什么。特别是判断题,有时候一个字的差别,意思就完全反过来了。比如“涉密人员可以把涉密文件带回家加班处理”,这显然是错的。但如果题目稍微改一下,加上很多限定条件,就可能让你迷惑。
我第一次考的时候,就栽在一个细节题上。题目问的是,销毁涉密文件应该由谁来监督。我记得视频里讲了要两个人以上,就选了那个选项。结果错了。正确答案是“必须由保密工作部门的人员和文件产生的部门人员共同监督”。看,就差了这么一点细节。从那以后,我考试遇到不确定的,一定会去查原始材料。
最后,如果第一次没考过,别灰心。大部分系统都提供补考机会。这时候,你千万别凭着记忆再去考一遍。你要做的,是把第一次答错的题,都截图记下来。然后回到课程材料里,一道一道地找正确答案。把这些错题搞懂了,你再去考第二次,通过的概率就大多了。这个过程,其实是你学习效果最好的时候,因为你是在主动解决问题。
说完了怎么“通关”,我们再聊聊更重要的事:这些保密知识,在平时工作里到底有什么用?
很多人觉得,我又不是什么重要人物,接触不到核心秘密。这个想法很危险。实际上,保密风险无处不在,尤其是在现在这个数字时代。
举几个最常见的例子:
办公电脑的使用。 培训里肯定会说,办公电脑不能装乱七八糟的软件,不能上奇怪的网站。这不是空话。你装一个破解版的软件,很可能就捆绑了木马病毒,你的所有文件都可能被窃取。你用公司的电脑登录购物网站,万一网站有漏洞,黑客也可能通过这个缺口侵入公司内网。所以,把工作电脑和个人娱乐严格分开,是最基本的习惯。
手机和社交软件。 这是现在最大的泄密渠道。前面提过我那个同事的例子。很多人习惯用微信传文件,因为它方便。但是,你发到微信群里的一份报价单、一个内部通讯录、一张会议现场的照片,都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特别是不要在朋友圈、微博这些公开平台,暴露任何关于你工作单位、项目内容、同事关系的信息。你觉得只是发个牢骚,别人可能就在拼凑对你有用的情报。记住一个原则:工作上的事,就在工作的环境里谈,用公司指定的工具沟通。
纸质文件。 虽然现在无纸化办公很普遍,但纸质文件依然存在。那些打印出来开会用的材料、客户签过字的合同、内部的流程草稿,你看完之后是怎么处理的?是直接扔进垃圾桶,还是用碎纸机销毁?一份看似不起眼的文件,如果被竞争对手捡到,可能就会暴露你的商业计划。所以,只要是带点内部信息的文件,哪怕只是草稿,处理掉之前都必须用碎纸机。
公共场合的言行。 在咖啡馆、高铁上、饭局里,我们经常能看到有人高谈阔论自己的工作,甚至拿出笔记本电脑处理公务。你觉得周围的人都在各忙各的,但“隔墙有耳”这句话永远不过时。你的屏幕内容,可能会被身后的人看到;你的通话内容,可能会被旁边的人听到。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信息碎片,拼凑起来,可能就是一条重要的情报。
所以,全国保密教育线上培训,它不仅仅是一个强制任务。你可以把它看作是公司每年给我们打的一次“安全补丁”。它在提醒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哪些地方存在风险,哪些红线不能碰。
把心态放平,花点时间,用正确的方法去完成它。不只是为了那个“合格”的标志,更是为了保护我们自己,保护我们辛苦工作的成果,也保护我们所在的企业和单位。毕竟,当风险真的发生时,第一责任人,往往就是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