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人问我,素描和速写的区别到底在哪。感觉都是用笔在纸上画画,看起来也差不多。其实这俩东西,根本就不是一回事。简单打个比方,一个是大火爆炒,讲究快速出锅,锁住那个瞬间的“味”;另一个是小火慢炖,要的是把食材的里里外外都炖透,炖出层次和厚度。
这么说吧,它们最直观的区别就是时间。
速写,顾名思义,就是速度要快。一张速写,可能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就画完了。你没时间去慢慢琢磨。比如你在咖啡馆,看到一个人的姿势很有意思,你得在他换姿势之前赶紧画下来。用的工具通常也是能快速出效果的,比如钢笔、马克笔、软一点的炭笔,一笔下去就是一个确定的痕迹,没法改,也来不及改。它的核心目的,是“记录”和“训练”。记录一个瞬间的动态、一个有趣的光影、一个脑子里的想法。训练的是你的眼睛和手的配合能力,让你能快速地观察、提炼、然后表达出来。
我以前在美术学院的时候,老师会让我们去火车站画速写。你想想火车站那个人流量,每个人都在动,根本没人会停下来给你当模特。你只能盯着一个人,在他走过你面前的十几秒里,迅速把他走路的姿态、背包的重量感、脸上的表情给画下来。这种练习,根本不要求你画得多像,而是要求你画得“生动”,抓住那个“劲儿”。这就是速写的精髓。
而素描,完全是另一条路子。它是个慢功夫。一张完整的素描,画几个小时是家常便饭,画几十个小时的也大有人在。我画我的毕业创作里的一张素描,光一个局部就磨了一周。素描用的工具也更精细,比如从硬到软一字排开的铅笔(H系列、B系列),各种型号的炭笔,还有纸笔、橡皮这些用来修改和揉擦的辅助工具。为什么需要这么多工具?因为素描追求的是“研究”和“深入”。
它不是简单记录一下就完事了。画一个石膏像,你得研究它的结构,它的体积,每一块肌肉的转折是怎么样的。光从左边打过来,那它的亮部、暗部、明暗交界线、反光、投影,分别都在哪里,强度有什么不同。这些东西,你得一层一层地去塑造。就像盖房子,先打地基(构图、打形),再立柱子(大的明暗关系),然后才是砌墙、装修(深入刻画细节)。这个过程,需要你长时间、极度专注地观察和分析。
所以,你看,目的完全不同。
速写的目的是抓住“线”和“动态”。它强调的是用概括的线条去表达对象的结构和神态。好的速写,线条是活的,有力量,有节奏。你看一张好的速重写,哪怕画得不那么具体,你也能感觉到那个人的情绪,那个物体的质感。它是在做减法,把复杂的世界简化成几根有表现力的线。
素描的目的则是建立“体”和“空间”。它强调的是用无数个“面”和细腻的“调子”(也就是深浅变化)去塑造物体的三维感和空间感。一张好的素描,你会感觉那个东西是立体的,是可以触摸的,它稳稳地存在于那个空间里。它是在做加法,把一个平面的纸,通过光影和透视的叠加,变成一个有深度的三维世界。
我们再从学习的角度来看。
初学者往往会觉得速写更难。因为速写要求你下笔果断,错了就是错了,没有太多修改的余地。这需要你对形体有很好的理解,对线条有很强的控制力。你画得多了,手熟了,自然就快了,准了。所以速写是锻炼“眼高手高”的绝佳方式。
素描呢,则更考验你的耐心和理性分析能力。你不能凭感觉瞎画。每画一笔,你都要问自己为什么这么画。这里的颜色为什么比那里深?这个转折为什么是硬的而不是软的?你需要不断地去比较,去修正。这个过程虽然慢,但它是在帮你建立一套完整的观察方法和造型逻辑。这是所有绘画的基础。没有扎实的素描功底,你画什么东西都会感觉“飘”,没有分量。
当然,它们也不是完全割裂的。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兄弟。
你的速写画多了,观察力会变得极其敏锐。你一眼就能看出一个人的基本骨架和动态趋势。这时候你再回过头去画素描,起形就会非常快,而且不容易被细节迷惑,能始终抓住整体的大关系。你的画面就不会因为抠细节而变得死板。
反过来,你的素描基础打得牢,你对结构、透视、光影的理解就深。那你去画速写的时候,虽然下笔很快,但那几根线都是有依据的,每一笔都带着你对形体的理解。你的速写就不会是空洞的轮廓,而是有“厚度”的。哪怕只有几根线,别人也能看出你画的是一个圆柱体,而不是一个长方形。
所以,如果你想学画画,我的建议是两个都要练。不要只练一个。
你可以这样安排:每天强迫自己画5到10张速写。画什么都行,你桌上的水杯、窗外的树、路上的行人、网上的照片。不用管画得好不好,关键是坚持画,保持手的热度。然后,每周安排一到两个整块的时间,比如三四个小时,安安静静地坐下来画一张素描。找一个静物,比如一个苹果、一个罐子,就死磕它。把它从里到外研究透。
坚持一段时间,你就会发现,你的速写会变得越来越准,越来越生动;而你的素描,会变得越来越整体,越来越深入。这两者结合起来,你的绘画能力才能真正地进步。说到底,速写锻炼的是你的“感性”和“直觉”,素描锻炼的是你的“理性”和“逻辑”。一个真正的画家,这两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