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说白了,就是介于清醒和喝醉之间的一种状态。它不是烂醉如泥,也不是完全清醒,而是处在一个刚刚好的“模糊地带”。
对我来说,微醺的感觉是身体先知道的。通常是从一杯酒下肚后大概二十分钟开始,一股暖流会从胃里慢慢散开,蔓延到四肢。你会觉得身体的肌肉开始放松,肩膀不再那么紧绷,整个人好像卸下了一层看不见的壳。这时候,外界的噪音似乎变小了,周围环境的棱角也变得柔和起来。
然后,这种感觉会传递到大脑。你的思绪会变得有点“漂浮”,不再像平时那样一条线走到黑,而是会发散开来。平时想不通的事情,这时候可能突然就觉得“嗨,多大点事儿”。你的话会变多,平时可能有点内向,不怎么主动和人聊天,但微醺之后,话匣子就打开了。你会更愿意分享自己的想法,也更能get到别人的笑点,整个人的情绪是向上走的,有点轻松,有点愉快。
很多人追求的就是这种感觉。它是一种社交润滑剂。比如在一个陌生的聚会上,大家都有点拘谨,几杯酒下肚,达到微醺状态,气氛就立刻不一样了。开玩笑的尺度变大了,聊天的内容也更私人了。因为酒精在这个阶段,主要作用是抑制了我们大脑里负责“警惕”和“焦虑”的部分。简单点说,就是你的“防备心”暂时下线了。
从科学上解释这个过程其实很简单。酒精,也就是乙醇,进入人体后,会影响我们的大脑神经递质。它会增强一种叫做GABA(γ-氨基丁酸)的神经递质的活性。GABA的作用就像大脑的“刹车”,它能让你放松、冷静下来。同时,酒精又会抑制谷氨酸盐的活性,这东西是大脑的“油门”,负责让我们兴奋和警觉。所以,“刹车”踩得更重,“油门”松开了,你的大脑运转自然就慢下来,人也就放松了。
除此之外,酒精还会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这是一种能带来愉悦感和奖赏感的化学物质。这就是为什么微醺的时候你会觉得开心、自信。这几种化学物质的共同作用,就造就了“微醺”这种独特的身心体验。
但是,微醺是一个很微妙且短暂的平衡。它和喝醉之间,往往只有一杯酒的距离。很多人觉得微醺很舒服,就想再来一杯,结果就直接跨过了那条线,进入了“喝多了”的阶段。
一旦喝多,情况就完全不同了。你的身体协调能力会直线下降,走路开始不稳,说话口齿不清。大脑的“刹车”踩得太死,导致你的反应变得迟钝,记忆力也会出问题,很多人第二天醒来会对头天晚上的事情“断片”,就是这个原因。而且,多巴胺带来的短暂快乐会消失,取而代之的可能是情绪失控,有的人会变得暴躁,有的人会突然大哭。这就不再是享受,而是失控了。
所以,怎么才能安全地达到并保持微醺状态,而不是滑向喝醉的深渊?这里有几个很实在的方法,都是我亲身试出来的:
第一,喝之前一定要吃东西。空腹喝酒,酒精会直接通过胃壁进入血液,吸收速度快得惊人,你可能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醉了。胃里有食物,特别是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可以延缓酒精的吸收速度,给你身体更多的时间去代谢它。吃点饭、吃点肉,或者哪怕是几片面包,都比空腹强得多。
第二,喝慢点。不要一杯接一杯地干杯。把节奏放慢,小口喝,并且在两杯酒之间喝点水或不含酒精的饮料。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能让你时刻感知自己身体的状态,一旦感觉有点“上头”,就可以立刻停下来;二是补充水分,酒精会让你脱水,喝水可以缓解这个问题,也能减轻第二天的宿醉感。一个比较稳妥的节奏是,每小时不超过一个“标准饮酒单位”。一个标准单位大概相当于一小瓶啤酒(350毫升)、一杯红酒(150毫升)或一小杯烈酒(45毫升)。
第三,了解自己的酒量。每个人的酒量是天差地别的,这和体重、性别、基因(体内代谢酒精的酶的活性)都有关系。不要和别人比,别人的“微醺”可能是你的“烂醉”。你需要通过几次安全的尝试,摸清自己的大概界限在哪里。比如,你知道自己喝两瓶啤酒就会感觉很舒服,那就把这个量当成你的“安全线”,不要轻易越过。
第四,注意酒的种类。不同种类的酒,酒精进入血液的速度也不一样。通常来说,带气泡的酒,比如啤酒、香槟,因为二氧化碳会促进胃排空,酒精吸收会更快一些。而把不同种类的酒混在一起喝,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喝过量,因为你很难计算自己到底摄入了多少酒精。所以,如果不是很有经验,最好一次只喝一种酒。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微醺状态下,你的判断力已经受损了,只是你自己感觉不到。所以,绝对不能开车,也别去做一些需要精确判断的决定。看起来你只是“有点放松”,但实际上你的反应速度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已经下降了。这一点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
总的来说,微醺是一种轻微的酒精中毒状态,它能带来短暂的放松和愉悦。享受它没问题,但关键在于控制。把它当成一种调剂,而不是一种依赖。清楚地知道那条界线在哪里,并且有意识地不去跨越它,才能真正体会到它带来的乐趣,而不是被它拖进麻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