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聊到选专业,很多人都头大。几百个专业名字摆在你面前,看得眼花缭乱,感觉都差不多,又好像差很多。其实这事没那么玄乎。你不用把每个专业都研究一遍,那不现实。先把它们分分类,思路就清楚了。
大学里的专业,说白了就那么几个大类。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第一大类,也是最热门的,理工科。
这个范围很广,理学和工学。理学是研究世界为什么是这样的,比如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这些是基础科学。学这些,脑子要好,要坐得住。出路嘛,很多是继续读研深造,然后去搞科研,或者去当中学老师。当然,学数学和物理的,因为逻辑训练扎实,后来转金融、转计算机的也特别多。我有个学物理的朋友,毕业后就去了家量化基金公司,他说每天就是跟数据和模型打交道,和他大学里做的研究差不多,只不过研究对象从粒子变成了股票。
工学,就是把理学的发现拿来用的。这是应用科学。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造东西。计算机科学、软件工程、电子信息、机械工程、土木工程,这些都属于工学。这是目前找工作最容易、起薪也比较高的方向。特别是计算机,需求量大,这是事实。但学起来也真不轻松,天天跟代码、电路板打交awatir。如果你动手能力强,喜欢解决具体问题,看到自己做的东西能跑起来、能用上,会很有成就感,那工学很适合你。
第二大类,经管类。
经济学和管理学。这也是个大热门。金融、会计、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听起来都挺“高大上”。学这些,主要是研究钱怎么流动,公司怎么运营。很多人选这个是奔着进银行、证券公司、大公司去的。这条路没错,但竞争非常激烈。因为门槛相对理工科没那么硬,所以学会计的、学金融的毕业生特别多。想脱颖而出,你除了成绩好,还得早早去实习,考各种证,比如CPA(注册会计师)、CFA(特许金融分析师)。这更像是一场长跑,大学四年都不能松懈。
第三大类,文史哲。
文学、历史、哲学。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文科。很多人对这些专业有偏见,觉得不好找工作。老实说,对口的工作确实不多。你学历史,总不能都去博物馆或者当历史学家吧。但是,这些专业的价值不在于教你一个特定的“技能”,而在于训练你的思维方式、阅读和写作能力。这种能力是通用的。我认识的学中文、学历史的朋友,后来去做记者、编辑、文案策划、公务员的特别多。他们的文字功底和分析问题的深度,在工作中很有优势。如果你真的喜欢阅读和思考,对人类的文化和思想感兴趣,选这些专业,大学生活会过得很充实。
第四大类,法学。
除了法学本身,社会学、政治学也常常被归到这个大类里。学法学,最直接的出路是通过司法考试,当律师、法官、检察官。这条路很明确,但也挺难的,司考通过率不高。而且,好的法学院资源非常重要。除了当律师,考公务员也是一个主要方向,很多政府部门的岗位都要求法学背景。社会学和政治学相对来说更偏理论一些,研究社会结构和政治运作,毕业后去政策研究机构、媒体、或者政府部门的也很多。
第五大类,医学。
这个专业很特殊。学制长,通常是五年起步,本硕连读八年的也很常见。学习过程非常辛苦,要背的东西多如牛毛,考试周像打仗一样。而且,一旦选了医学,基本上职业道路就锁定了,就是当医生。这是一个需要巨大奉献精神的专业。好处是,职业非常稳定,社会地位高,而且越老越吃香。如果你有救死扶伤的情怀,也不怕吃苦,那学医是一个很崇高的选择。
第六大Dà类,艺术和设计。
音乐、美术、舞蹈、设计(比如视觉传达、环境设计)。这类专业,光靠努力学习还不够,天赋很重要。报考之前通常都需要有长期的功底,还要参加艺考。学习成本也比较高,买画材、乐器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毕业后的工作,自由度很高,可以去设计公司、游戏公司,也可以当独立艺术家或者自由职业者。收入波动会比较大,上限很高,下限也可能很低,这很现实。
第七大类,教育学。
目标很明确,就是培养老师。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心理学(师范方向)等等。如果你喜欢和孩子打交道,有耐心,想当一名老师,那这个选择就很好。教师是个很稳定的职业,还有寒暑假。但现在当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很多好学校都要求硕士学历了。
好了,大类都清楚了。那具体怎么选呢?给你三个实际的建议。
第一步,问自己两个问题:我擅长什么?我喜欢什么?
擅长什么,就是看你高中各科的成绩。哪个学得轻松,哪个分数高,这骗不了人。你数学不好,就别硬着头皮去选计算机。你物理一窍不通,就别去报机械工程。这不叫放弃,这叫实事求是。
喜欢什么,更重要。你想想,撇开考试,你愿意花时间去了解的东西是什么?是喜欢看历史纪录片,还是喜欢拆装电子产品?大学四年,你要天天跟你选的专业打交道,如果没有一点兴趣,会非常痛苦。
第二步,去查课程设置。
这是最关键的一步,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不要只看专业名字,一定要去你想报考的学校的官网,找到教务处或者学院的网站,去查这个专业的“本科培养方案”或者“课程列表”。看看他们大一到大四具体要上哪些课。比如,你以为“新闻学”就是写写文章、拍拍照片,结果一看课程表,里面有《新闻统计学》、《传播学研究方法》,要学数据分析,你可能就头大了。反过来,你可能发现“会计学”不只是算账,还要学很多经济法、公司战略的课,可能一下就觉得有意思了。看课程表,能让你对一个专业有最直观、最真实的了解。
第三步,找人聊聊。
去找正在读这个专业的学长学姐,或者已经毕业的过来人。怎么找?通过你的老师、亲戚朋友,或者在知乎、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上,都能找到。别问“这个专业好不好”这种空泛的问题。要问具体的问题,比如:
“你们专业平时作业多吗?主要是写论文还是做项目?”
“最难的课是哪一门?讲什么的?”
“毕业后,班上的同学大多都去干什么了?”
他们给你的信息,比任何官方介绍都真实。
最后想说一句,专业没那么神圣,也没法决定你一辈子。它只是你大学四年的一个起点。很多人最后做的工作,都和本科专业关系不大。大学里学到的思考问题的方式、自学的能力,比具体的知识点重要得多。所以,选的时候认真,但也不用过度焦虑,把它当成一次重要的探索就行了。

技能提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