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南京大学的排名,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到底排第几?有人说是前三,有人说是前五,还有人说已经掉到第七、第八了。这个事儿,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你不能只看一个数字,得知道这数字是怎么来的。
首先,我们得面对一个事实:没有任何一个大学排名是绝对客观的。每个排行榜背后都有一套自己的算法和逻辑,侧重点完全不一样。就像你评价一个厨师,是看他的刀工、火候,还是看他做的菜好不好吃?或者看他的餐厅有多少颗米其林星?角度不同,结果肯定不一样。
国内最常用的两个榜单,一个是软科(ShanghaiRanking),一个是校友会(CUAA)。
先说软科。这个榜单比较看重“硬指标”,说白了就是能数得出来、摸得着的东西。比如,学校发了多少顶级期刊论文(像《自然》和《科学》),有多少教授是院士或者拿了国际大奖,科研经费有多少。这些都是实打实的数据。按照这套标准,南京大学通常排在全国的第5到第7名之间。比如2023年,软科把它排在第7位。为什么是这个位置?因为南大的基础学科,像物理、化学、天文学这些,非常强,论文产出质量很高。但是,软科的算法对大学的“规模”很敏感。一个学校人多、学科全,在总分上就占便宜。
这就是南大排名的一个“痛点”。在上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全国高校有一波合并潮。很多大学通过合并医学院、工学院、农学院,体量瞬间变大,成了“巨无霸”大学。比如浙江大学,合并了四所学校,实力暴增。武汉大学也是合并的受益者。但南京大学在那波浪潮里,基本没怎么动,选择了一条“小而精”的路线。它没有合并一个大规模的医学院,工科体量也相对小一些。这就导致在计算论文总数、科研经费总额这类“总量”指标时,南大会有点吃亏。跟那些学生、教授数量是它两三倍的学校比总量,确实不占优势。所以,在软科榜单上,它很难冲到前三。
再来看校友会。这个榜单的评价体系就更多元化了。它不仅看学术,还看很多“软实力”。比如,培养了多少杰出政商界校友、社会声誉怎么样、校友捐款多不多。这些指标主观性就强一些。在校友会的榜单上,南京大学的排名通常会稍微高一点,有时候能进前五。这是因为南大历史悠久,人文社科底蕴深厚,培养出的文化界、学术界名人很多,社会声望一直很高。校友会的算法更青睐这种有历史积淀和人文影响力的学校。
所以你看,用软科的尺子量,南大可能显得“不够大”;用校友会的尺子量,南大的“声望”和“底蕴”又成了加分项。这就是排名差异的直接原因。
除了国内榜单,还有国际上的四大榜:QS、THE(泰晤士高等教育)、U.S. News和ARWU(也就是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
QS和THE这两个榜单,非常看重“声誉调查”。它们会向全世界成千上万的学者和雇主发问卷,问他们“你觉得哪些大学的学术水平最高?”“你最愿意雇佣哪些大学的毕业生?”。这种主观评价占了很大比重。南京大学在这种榜单上表现一直不错,基本稳在大陆高校的前十名。因为南大的国际声誉很好,尤其是在物理、化学、材料科学等领域,国际同行的认可度很高。
U.S. News和ARWU则更偏向于学术数据,和国内软科的逻辑有点像,看重论文引用、国际奖项这些硬核指标。南大在这些榜单上的表现也一直很稳定。
聊到这里,你可能会问,说了半天,南大到底行不行?排名波动是不是说明它在退步?
这就要说到问题的核心了。大学排名只是一个参考工具,而不是最终判决。一个学校的排名下降一两位,不一定代表它真的在退步,很可能是其他学校进步得更快,或者只是排行榜的算法微调了一下。
要真正理解南大的实力,你得看它的学科。中国的大学排名,很大程度上是看“学科评估”的结果。这是教育部官方组织的,最有权威性的评估。在最近一轮的学科评估中,南京大学表现非常好,有很多A类学科。特别是它的天文学、地质学、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这几个都是全国第一,是顶尖中的顶尖。它的物理、化学、中国语言文学、社会学等也都是国内最顶尖的水平。
这意味着什么?如果你想学的专业正好是南大的王牌专业,那对你来说,南大就是全国第一的选择。你管它综合排名是第五还是第七呢?你读的是专业,不是读一个大学的排名数字。比如你想学天文,那去南大,你接触到的就是国内最好的资源和最顶尖的教授。这个体验,是看综合排名看不出来的。
而且,南京大学自己也在变。它意识到了“小而精”路线在新时代竞争中的局限性,所以这几年动作很大。最明显的就是建设苏州校区。这不是简单地开个分校,而是把智能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软件工程这些最前沿、最热门的工科专业都放在了苏州。这就是在补齐短板。通过苏州校区,南大在扩大规模,也在优化它的学科布局,试图在保持传统文理优势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工科。这个战略如果成功,未来几年南大的各项排名指标,特别是那些看重规模和工科实力的,很可能会回升。
所以,我们该怎么看待南京大学的排名?我的建议是,分三步走。
第一步,看清各个榜单的性质。别把任何一个榜单当成圣经。看到一个排名,先想想它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是看重学术论文,还是看重社会声望?
第二步,从看“学校排名”转向看“学科排名”。这个对个人选择的参考价值大得多。用教育部的学科评估结果,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去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个。南大的文科和理科基础学科,实力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步,把排名当成一个动态观察的窗口,而不是一个静态的分数。观察南大这几年的排名变化,结合它建设苏州校区、发展新工科这些动作,你就能明白,这所大学正在努力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它不是在退步,而是在转型。
总的来说,南京大学依然是中国最顶尖的大学之一。它的排名之所以有争议,恰恰反映了它独特的历史和发展路径。它不像清华北大那样,在所有榜单上都毫无悬念地占据前两名;也不像那些合并后的“巨无霸”大学,在体量上占尽优势。它的实力更多体现在深厚的学术底蕴和顶尖的王牌专业上。对于真正懂行的人来说,南大的地位从来没有动摇过。而对于只看一个数字的人来说,可能会觉得它“忽高忽低”,看不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