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说答案:大连理工大学,我们一般叫它“大工”,是985,也是211。
很多人会搞混,觉得一个学校要么是985,要么是211。其实这个想法不对。你可以这么理解:985和211不是两个并列的选项,而是一个包含关系。
这么说吧,211工程是个大圈,先进这个圈的学校,都是国家当时觉得还不错的。后来,国家觉得光有一个大圈还不够,得在这些不错的学校里,再挑一批尖子生,给他们更多的资源,让他们去冲击世界一流。这批尖子生,就组成了985工程这个小圈。
所以,逻辑很简单:一个学校如果是985,那它必然首先是211。就像你如果进了校队,那你肯定是这个学校的学生一样。全国一共有39所985大学,这39所,无一例外,全都是211大学。而211大学总共有一百多所,刨去那39所,剩下的就只是211,不是985。
大连理工大学就是那39所之一,所以它既是985,也是211。
我们来稍微聊聊这两个词到底怎么来的,你就彻底明白了。
“211工程”这个名字,听起来像个代号,其实意思很简单,就是“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这是1995年提出来的。当时的目标是,在新世纪到来之前,集中力量把国内一批高校和学科搞上去。大连理工大学是第一批就进入211工程名单的学校,实力在那摆着。
然后到了1998年5月,当时的领导在北京大学校庆上讲话,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个讲话的时间点很重要,98年5月,所以后来这个计划就叫“985工程”。你看,这个工程的目标比211又高了一层,不只是“国内重点”,而是要“世界一流”。能进这个名单的,都是211里优中选优的。大连理工大学同样也是第一批就入选了985工程。
所以你看,从时间线上就能看出来,211在前,985在后。985是对211的一次“提纯”和“升级”。
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家还老是把这两个词并列着问呢?比如找工作的时候,很多公司的招聘要求会写“985、211院校毕业生优先”。
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认知。在人们心里,“985”和“211”就代表了两个不同层次的“好大学”标签。985是顶尖,211是优秀。招聘单位这么写,其实是为了扩大筛选范围,同时又突出重点。他的意思是,211的我们就要,但985的我们更想要。这就给很多人造成了一种错觉,以为这是两个独立的标签。
说回大连理工大学本身。它为什么能同时进入这两个名单?因为它底子硬。
大工的前身是大连大学工学院,建校的时候就请了很多国内外的专家。后来院系调整,它成了当时的“四大工学院”之一。另外三个是华中工学院(现在的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工学院(现在的东南大学)和华南工学院(现在的华南理工大学)。这几所学校,现在全都是顶尖的985高校。所以,大工的工科实力是刻在骨子里的。
尤其是它的化学、化工、水利、机械、力学这些专业,在国内都是排得上号的。你去问行业内的人,提到大工的这些专业,大家都会竖大拇指。这种硬核实力,是它能成为985、211的根本原因。它不是靠政策照顾,是靠自己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学术声誉和人才培养质量。
不过,现在还有个新情况你需要知道。
就是“985工程”和“211工程”这两个说法,官方已经不再提了。2019年的时候,教育部发了文件,明确说这两个项目都已经被统筹到新的“双一流”建设里了。
“双一流”是什么?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这是现在国家扶持高等教育的新方式。你可以把它理解成985和211的3.0版本。
这个“双一流”分为两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大连理工大学入选的是第一类,也就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A类一共36所,基本就是原来985高校里最核心的那一批。所以,从这个新身份来看,大工的地位不仅没有变,反而在新的评价体系里依然是顶尖水平。
这对现在的考生或者求职者意味着什么呢?
第一,社会上,尤其是在企业招聘和大众认知里,“985”、“211”这两个标签的惯性还很强,至少在未来5到10年内,它们依然是评价一个毕业生教育背景的重要参考。所以,大工的985/211身份,含金量十足。
第二,从更长远和更官方的角度看,“双一流”建设高校的身份,代表了学校未来的发展潜力和国家的支持力度。大工是A类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意味着它能持续获得国家顶级的资源投入,这对在校生做科研、搞项目、未来发展都是直接的利好。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
1. 大连理工大学既是985,也是211。
2. 所有985大学都是211大学。
3. 这两个称呼现在已经被新的“双一流”建设所取代。
4. 在大连理工大学的“双一流”身份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这证明了它在国内高校金字塔中的顶尖位置。
搞清楚这些,你下次再看到类似的问题,或者需要向别人解释,就不会再糊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