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热力学三大定律内容及公式

问答中心分类: 其他热力学三大定律内容及公式
1 回复
0
删除回忆录 回复于 2025-09-28 之前

我们先聊聊一个听起来有点奇怪的“第零定律”。对,你没看错,是零,不是一。它之所以叫第零,是因为这个定律是在第一和第二定律被提出来之后才被正式确立的。但大家发现,它的逻辑地位其实在第一和第二定律之前,是它们的基础,所以就给了它一个“第零”的编号。

这个定律的内容很简单:如果两个系统分别与第三个系统处于热平衡状态,那么这两个系统也彼此处于热平衡状态。

说人话就是:如果物体A和物体B的温度一样,物体B和物体C的温度也一样,那么物体A和物体C的温度肯定也是一样的。

这听起来像是一句废话,但它其实是所有温度测量的基础。我们用的温度计,就是那个“第三个系统”。当你用温度计测你的体温,显示37℃,这说明你和温度计达到了热平衡。然后你用同一个温度计去测另一个人的体温,也显示37℃,说明那个人也和温度计达到了热平衡。根据第零定律,我们就能得出结论:你和那个人的体温是一样的。没有这个基本共识,温度计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热力学第零定律没有复杂的公式,它是一个基本公理,确保了“温度”这个概念是可以被准确、一致地测量的。

接下来是第一定律,这个就好理解多了。

热力学第一定律,本质上就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热现象中的具体表现。它说的是,能量不能被凭空创造,也不能被凭空消灭,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它的核心公式是:ΔU = Q + W

我们来拆解一下这个公式里的每个字母:

  • ΔU:代表系统内能的变化量。你可以把“内能”想象成一个系统内部所有微观粒子动能和势能的总和。简单说,就是系统内部储存的总能量。ΔU为正,表示内能增加;为负,表示内能减少。
  • Q:代表系统从外界吸收的热量。如果系统吸热,Q就是正值;如果系统放热,Q就是负值。比如你烧一壶水,水就是系统,你给它加热,Q就是正的。
  • W:代表外界对系统做的功。这一点需要特别注意,不同的教材或领域对W的定义可能相反。在物理学中,通常定义W为外界对系统做的功。如果外界对系统做功(比如你压缩一个气球),W就是正值,因为你把能量输入了系统。如果系统对外界做功(比如气球膨胀,推开了周围的空气),W就是负值,因为系统消耗了能量。

所以,这个公式的意思是:一个系统内能的增加量,等于它吸收的热量加上外界对它做的功。

举个例子。你饿了,吃了一碗饭。这碗饭的化学能就是你这个“系统”吸收的“热量”Q。然后你去跑步,你的身体消耗能量,对外界(比如地面)做了功,所以W是负值。你身体内储存的能量ΔU就发生了变化。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能量转化过程。第一定律保证了,你消耗的能量,加上你身体发出的热量,和你吃进去的能量,总量是守恒的。

然后,我们来看最重要,也最容易让人困惑的第二定律。

热力学第二定律指出了自然过程的方向性。第一定律只管能量守恒,但它没说能量会往哪个方向跑。比如,一杯热水放在房间里,它会自己变凉,热量从水传到空气中。这个过程符合第一定律。但你从来没见过一杯凉水放在房间里,自己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变成热水。虽然能量也守恒,但这事就是不会发生。第二定律就是用来解释“为什么不会发生”的。

第二定律有好几种表述方式,但它们都指向同一个核心概念:熵(S)。

熵,简单理解,就是系统混乱程度的度量。一个系统越混乱、越无序,它的熵就越高。反之,越有序,熵就越低。

第二定律的一个核心表述是: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总熵永不减少。也就是说,ΔS ≥ 0。

这意味着,任何自发进行的过程,都会朝着熵增加的方向发展。混乱是宇宙的大趋势。

为什么?这其实是个概率问题。一个整齐的房间(低熵状态)只有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排列方式。但一个混乱的房间(高熵状态)可以有无数种排列方式。从概率上讲,事物自然而然就会滑向可能性更多的那个状态,也就是混乱的状态。你的房间总是自己变乱,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在生活中的体现。你需要花费额外的能量(做功)去整理它,才能让它暂时回到低熵状态。但你整理房间这个行为本身,比如你身体新陈代谢、发热,又在更大的范围内(你和你房间组成的系统)增加了总的熵。

所以,第二定律告诉我们几件事:
1. 热量会自发地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这是因为热量均匀散开的状态,比集中在一点的状态,熵更高。
2. 不可能制造出一种“第二类永动机”。这种机器试图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并将这些热量完全转化为功,而不产生其他任何影响。这会造成熵的减少,所以是不可能的。汽车发动机需要一个高温热源(燃烧室)和一个低温热源(环境空气)才能工作,它无法把吸收的热量100%变成驱动车轮的功,总有一部分会以废热的形式排掉。

公式上,除了ΔS ≥ 0(孤立系统),还有一个具体的计算公式:ΔS = Q/T。它描述的是在可逆过程中,系统熵的改变等于吸收的热量Q除以当时的温度T。

最后是第三定律。

热力学第三定律是关于绝对零度的。绝对零度(0开尔文,约等于-273.15摄氏度)是温度的理论下限。

第三定律的内容是:绝对零度不可能达到。你可以无限接近,但永远无法抵达。

它的另一种表述是:当系统的温度趋近于绝对零度时,其熵也趋近于一个常数。对于一个完美的晶体,这个常数是零。

公式表达就是:当 T → 0 K 时, S → 0。

这怎么理解?我们知道,温度是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混乱,熵越高。当温度降到绝对零度时,理论上所有分子的运动都停止了(除了量子力学里的零点能),它们都被固定在了晶格的最完美、最有序的位置上。这时,系统的混乱度降到了最低,只有一种排列方式,所以熵为零。

第三定律说你永远到不了这个点,是因为你每次想给一个系统降温,都得从它身上抽走热量。但系统温度越低,就越难再从中抽出热量。就像挤一块湿毛巾,你总能挤出点水,但永远不可能把最后一个水分子也挤出来。所以,绝对零度是一个只能无限逼近的极限。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