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听到会计,第一反应就是数学。他们会想,我数学那么差,肯定学不了会计。这个想法是错的。
我们得先分清楚两个概念:数学(Mathematics)和算术(Arithmetic)。
你在高中学的,让你头疼的,是数学。那些函数、微积分、解析几何,是数学。这些东西研究的是抽象的结构、变化、空间。它们需要很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但是,会计工作里99%的时间用的,是算术。也就是加、减、乘、除。对,就是小学水平的四则运算。
举个最直接的例子。一家公司这个月收入100万,成本60万,费用20万。作为会计,你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算出利润。怎么算?100 – 60 – 20 = 20万。这就是会计里最常见的“计算”。这个过程需要用到微积分吗?需要解方程吗?完全不需要。你只需要按对计算器就行。
而且,现在是2024年。没有任何一家正规公司是让会计用算盘或者笔头去算账的。我们有Excel,有金蝶、用友这样的专业财务软件,还有更高级的ERP系统。所有的计算工作,都是电脑完成的。你的工作不是去“算”,而是告诉电脑“怎么算”。
这就引出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如果会计的核心不是数学,那是什么?
是规则和逻辑。
你可以把会计想象成一门语言,或者一套极其严格的游戏规则。这套规则的名字叫“会计准则”(比如中国的CAS,国际上的IFRS)。它规定了什么东西可以被记为“资产”,什么东西是“负债”,一笔钱进来了,应该放在哪个科目下,一笔钱花出去了,又该怎么记录。
你的工作,就是理解这套规则,然后把它应用到公司的每一笔经济活动上。
比如,公司买了一台新电脑。这笔支出,是应该作为“固定资产”处理,还是作为“费用”直接冲掉?这就需要你根据会计准则来判断。这台电脑的价值是多少?预计能用几年?公司对固定资产的定义标准是什么?你看,整个过程没有复杂的计算,全是基于规则的判断和分类。这更考验你的逻辑能力、记忆力和细心程度,而不是数学能力。
我大学时有个同学,他高中的数学成绩一塌糊涂,尤其是立体几何,基本就是放弃状态。但他学会计就特别轻松,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为什么?因为他做事特别有条理,而且非常细心。他能把厚厚的会计准则书翻得滚瓜烂熟,对每一条规则的 Anwendung 都了如指掌。他处理分录(会计记录的基本单元)的时候,借方、贷方清清楚楚,一个小数点都不会错。
他后来跟我说,学会计就像在玩一个大型的分类游戏。每一笔交易都是一个需要归类的物品,你要做的就是根据说明书(会计准る),把它放到正确的盒子里。这个过程让他觉得很有趣,很有成就感。
所以,对会计专业来说,比数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以下几点:
第一,细心和耐心。会计工作是跟数字打交道,但不是算数字,是“对”数字。你要确保报表上的每一个数字都有来源,有依据,能跟原始凭证对得上。一个小数点错位,就可能导致整个报表失衡。查找这个错误的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如果你是一个粗心大意的人,那学会计会很痛苦。
第二,逻辑清晰。你需要理解会计准则背后的逻辑。为什么要有“权责发生制”?为什么资产等于负债加所有者权益?这些不是死记硬背的公式,而是构建整个会计体系的底层逻辑。逻辑好的人,能把这些概念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
第三,诚实和责任心。会计手里掌握的是公司的财务命脉。你做的每一份报表,都可能影响到管理层的决策、投资者的判断,甚至税务机关的审查。所以,这份工作要求你必须正直、诚实,有很强的责任感。做假账是违法的,后果很严重。
那么,如果你还是担心,可以做些什么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呢?
首先,问问自己:你讨厌的是抽象的数学,还是所有跟数字有关的东西?如果你连自己每个月花了多少钱,银行卡里有多少余额都懒得算,那你可能确实不适合。但如果你只是讨厌解数学题,但对自己日常的收支很清楚,喜欢把事情整理得井井有条,那你就具备了学会计的潜质。
其次,你可以试着去了解一些基础的会计知识。不用看书,现在网上有很多通俗易懂的视频,比如“5分钟看懂资产负债表”。你看完之后,如果觉得“哦,原来是这么回事,还挺有意思的”,而不是“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那说明你至少不排斥会计的思维方式。
最后,我想说,数学不好,真的不是学会计的障碍。真正的障碍是懒惰、粗心,以及缺乏逻辑思考的习惯。每年都有大量数学成绩平平的学生,在会计领域做得很好。同时,也有数学竞赛拿奖的学生,因为受不了会计的繁琐而转行。
所以,别让高中的数学成绩定义你。会计考验的,是另一套完全不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