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说答案吧,震旦大学已经没了。
不是改名,也不是搬迁,是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学,它在1952年就彻底消失了。但你要问它的血脉流传到了哪里,那故事就长了,而且很有意思。它就像一个大家族,虽然本家没了,但后代们个个都成了名门望族。
这事儿要从1952年说起。那年有个全国性的“院系调整”。简单说,就是把所有大学拆了,重新组合。当时的思路是学习苏联模式,把综合性大学拆分成专门的学院,比如独立的师范大学、政法大学、医学院等等。很多当时有名的私立大学、教会大学,都没逃过这个过程,震旦大学就是其中之一。
震旦大学当年在上海,那可是响当当的。1903年由法国耶稣会和中国学者马相伯一起创办,是国内顶尖的教会大学之一,尤其以医科和法科出名。所以,拆分的时候,它身上最值钱的这几块“肉”,自然是被分给了当时最需要加强或者新建的学校。
我们来一块一块地拆开看,震旦的“基因”都去哪了:
第一,也是最牛的一部分,就是它的医学院。
震旦的医学院,在当时是全国顶级的。1952年,震旦大学医学院、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和同德医学院这三家合并,成立了一个新的学校,叫“上海第二医学院”。这个名字你可能现在听着有点陌生,但它的附属医院你肯定听过,比如瑞金医院、仁济医院、新华医院、第九人民医院等等。这些医院的根基,很大一部分就来自老震旦的医学院。
后来,故事还没完。2005年,上海第二医学院又和上海交通大学合并了,成了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所以,你现在可以说,上海交大医学院是震旦大学最主要、最直接的继承者。如果你去重庆南路上海交大医学院的那个校区,看到的那些有历史感的欧式老建筑,很多就是原来震旦大学的校舍。那片地方,就是老震旦的根。
所以,下次你再看到上海交大医学院或者瑞金医院,就可以跟朋友说,这背后藏着一个叫“震旦大学”的牛校。
第二,它的文学院和理学院。
这部分主要被并入了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这逻辑也很清晰,复旦本身就是综合性大学,需要加强文理科基础。而华东师范大学是新建的师范类院校,也需要从老牌大学里吸收师资和学术力量。
说到复旦,其实它和震旦的关系很早就开始了。震旦大学的创始人之一马相伯先生,后来因为和法国教会的办学理念不合,愤而出走,在1905年创办了复旦公学,也就是复旦大学的前身。所以从源头上说,复旦和震旦算是“同父异母”的兄弟。1952年的院系调整,又把震旦的一部分文理科师生并入了复旦,也算是一种历史的回归。
第三,它的法学院。
震旦的法学院当年也是赫赫有名。这部分被拆出来后,和其他几所大学的法律、政治系一起,组建了“华东政法学院”,也就是今天的华东政法大学。所以,华政的校史里,也有震旦大学浓墨重彩的一笔。现在国内顶尖的法学院校,华东政法大学绝对是其中之一,它的根源里就有震旦的血液。
你看,这么一拆分,一个完整的震旦大学就被分解成了三个主要部分,分别融入了今天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华东政法大学。这几所学校,哪一个不是现在上海乃至全国的顶尖学府?所以说,震旦大学虽然消失了,但它的精神和学术传统,在这些新的学校里得到了延续和发扬。
这里还要澄清一个常见的误会。
现在上海有一个学校叫“上海震旦职业学院”。很多人一看名字,就以为它是老震旦大学的延续。其实不是。这个职业学院是1984年才成立的,它只是为了纪念和传承老震旦的教育精神,所以取了这个名字。它和1952年被拆分的老震旦大学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算是一种精神上的致敬吧。
所以,总结一下就是:
- 震旦大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大学,已经在1952年不复存在。
- 它的医学院是核心遗产,现在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主要组成部分。
- 它的文理学院并入了复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
- 它的法学院并入了华东政法大学。
- 现在的上海震旦职业学院,只是名字上的致敬,不是法律或历史上的继承者。
所以,震旦大学现在是什么学校?它不是任何一所学校,但它又存在于上海好几所最好的大学之中。它像一个种子库,把自己的优良基因,播撒给了好几片土壤,然后各自长成了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