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挑一,字面意思很简单。就是一万里挑出一个。
这个词听起来特别厉害。但我们平时用的时候,很少有人真的去算那个概率。它更像是一种感觉,一种强调。
我们先说说数学上的“万里挑一”到底是什么概念。一万分之一,也就是 0.01%。这个概率很小。小到什么程度呢?我们来找几个参照物。
连续抛硬币,连续 13 次都是正面朝上的概率,大约是 8192 分之一。这已经很接近万里挑一了。如果你再抛一次,连续 14 次都是正面,概率就变成了 16384 分之一,比万里挑一还要难。你可以现在就试试,看看自己能连续抛出几次正面。大部分人可能两三次就断了。
再比如,你在路上随便找一个人,他和你同一天生日的概率是 365 分之一。但如果要求月份和日期都一样,年份也一样,那概率就小多了。假设年龄范围在 20 到 60 岁之间,也就是 40 个年份,那概率就是 365 乘以 40,等于 14600 分之一。这和万里挑一差不多。也就是说,你在街上随便抓一个陌生人,他和你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概率,就跟万里挑一差不多。
这么一看,万里挑一确实是个很小的概率。它代表着稀有、独特、出类拔萃。
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这个机会真是万里挑一”,或者“他这个人简直是万里挑一”,真的是在说数学概率吗?
其实不是。
我之前参与过一次招聘。一个岗位,我们收到了大概 300 份简历。经过筛选,喊了 20 个人来面试。面试了三轮,最后只录用了一个人。
我的老板在发录用通知的时候,特别感慨地说:“这小伙子真是百里挑一的人才。”后来在公司开会表扬的时候,这个说法升级了,变成了“这是我们千里挑一、甚至万里挑一选出来的人才”。
你看,从 300 个人里选一个,数学上是“三百里挑一”。但给人的感觉,尤其是对于那个最终被选中的人来说,这个过程的艰难和最终胜出的喜悦,让他感觉自己就是“万里挑一”的。
这就是关键所在:我们用“万里挑一”,描述的不是绝对的数学概率,而是相对的“胜出感”。
这个词的重点不在“一万”,而在“挑一”。它强调的是在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里,你是那个最终被选出来的唯一一个。至于那个环境到底有多大,是一百个人,还是一千个人,其实没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你是那个“一”。
当我们说一个东西是“万里挑一”的好,我们的意思是,在我们接触过的所有同类事物里,它是最好的那个。比如你吃过很多家牛肉面,今天吃到一家,味道好到让你惊艳。你可能会跟朋友说:“这家店的牛肉面,真是我吃过里面万里挑一的。”
你真的吃过一万家牛肉面吗?肯定没有。你可能就吃过几十家,上百家。但这家给你的感觉,就是超出了你之前所有的体验,所以你用了一个很夸张的词来形容它。
所以,“万里挑一”这个词,包含了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客观上的稀有。就像我们前面计算的概率,它确实很少见。
第二层,是主观上的最佳。它是在一个特定的“池子”里,经过比较和筛选后,被认为是最好的那一个。
搞清楚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很多人对这个词有误解,这种误解会带来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给被选中的人带来巨大的压力。
想象一下,你就是那个“万里挑一”被招进公司的员工。所有人都在看着你,觉得你无所不能,应该什么都懂,什么都做得又快又好。但实际上,你可能只是在面试的那个特定场景下,表现得比其他人更符合要求而已。你也会犯错,你也有不懂的东西。但“万里挑一”这个标签,会让你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你不敢问问题,怕别人觉得你“名不副实”。这就叫“光环效应”,一个优点被无限放大,掩盖了其他所有东西。
第二个问题,是让做选择的人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那个招聘的老板,他认为自己招来了一个“万里挑一”的人才,他就会期望这个人能解决所有问题,带来奇迹。一旦这个员工表现得像个普通人,他就会感到失望。但他忘了,这个人只是从 300 个候选人里选出来的最合适的,而不是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世界上不存在“完人”。
第三个问题,是让没被选上的人过度自我否定。
面试失败了,没被选上,是不是就意味着自己不够好?很多人会这么想。但事实是,你可能只是“不适合”,而不是“不好”。那家公司要找的是一个苹果,而你是一个橙子。橙子本身没有错。可能还有另一家公司正在找一个“万里挑一”的橙子。把一次筛选的结果,当成对自己价值的终极审判,这是最伤人的。
所以,我们应该怎么正确地看待“万里挑一”?
我的看法是,把它看作一个“匹配度”的指标,而不是一个“优秀度”的绝对值。
你之所以成为“万里挑一”,不是因为你本身在所有维度上都碾压了其余的 9999 个人。而是因为你的特质,正好和筛选者的需求,严丝合缝地对上了。
这就像找对象。世界上有几十亿人,你不可能去认识每一个人。你只会在你生活的城市、你的社交圈里去寻找。你找到了一个人,觉得他/她就是你的“万里挑一”。这并不是说他/她就是这个世界上最漂亮/最帅/最聪明的人。而是说,在你们相遇的那个时间点,那个环境下,他/她的性格、价值观、生活习惯,和你达到了最高的匹配度。你们是彼此的“最优解”。
所以,如果你想成为某个领域里“万里挑一”的人,该怎么做?
不是要去追求成为一个“六边形战士”,什么都强。那种人很少。
更有效的方法是,找到一个独特的组合。
第一步:搞清楚你的“池子”有多大。
你是在跟谁竞争?是你的同事?是你这个行业的从业者?还是全国、全世界的人?定义清楚这个范围,目标才不会那么空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池子就是你的公司、你的行业。
第二步:培养一个“稀有组合”。
单一技能很强的人很多。比如,会写代码的程序员很多,会画画的设计师也很多。但一个既会写代码,又懂设计美学,还能跟客户清晰沟通的程序员,就很少了。
这就是你的稀有组合:A 技能 + B 技能。
当你会 A 的时候,你可能只是“百里挑一”。
当你会 B 的时候,你也只是“百里挑一”。
但当你同时精通 A 和 B,并且能把它们结合起来解决一个具体问题时,你就可能成为“万里挑一”。因为你的竞争对手,从“所有会A的人”和“所有会B的人”这两个大群体,缩小到了“同时会A和B的人”这个小得多的群体。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会写文章的人很多。懂某个专业领域(比如金融、科技)的人也很多。但是,能用大白话把专业领域知识写得像聊天一样清楚明白的人,就没那么多了。这就是一个稀有组合。我不需要跟所有作家比文笔,也不需要跟所有专家比深度。我只需要在我这个交叉领域里,做到最好。
所以,别再把“万里挑一”当成一个遥不可及的神话。它不是让你成为一个完美的、没有缺点的人。
它只是在提醒你,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找到那个最适合你的位置。你的独特性,你身上那些技能的独特组合,就是你能够从一万个人里脱颖而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