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我们都经历过这种事。昨天刚学的东西,今天就想不起来了。开会时老板讲的重点,第二天就只剩个模糊的印象。这不是因为你笨,也不是因为你记性差。这只是我们大脑工作的方式,一个叫赫尔曼·艾宾浩斯的德国心理学家在一百多年前就把这事儿研究透了。他画了一条曲线,就是后来我们说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这条曲线讲的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我们忘记东西的速度,不是匀速的。刚学完一个新知识,遗忘的速度最快。然后,随着时间推移,忘记的速度会慢慢变缓。
给你看个具体点的数字,虽然不绝对精确,但能帮你理解这个过程。
* 刚学完20分钟,你可能就只记得60%了。
* 过了1小时,可能只剩下45%。
* 1天之后,大概就剩30%左右。
* 1周之后,可能连25%都不到。
你看,最陡峭的下降就发生在你学完之后的第一天,甚至是第一个小时。这就是为什么你临时抱佛脚,考前通宵背书,就算考得还行,考完试没几天,那些知识就好像从你脑子里被清空了一样。因为你只是把它们塞进了短期记忆,没有给大脑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巩固。
艾宾浩斯当年做这个实验,还挺有意思的。他为了确保测试的是纯粹的记忆,而不是靠联想或者逻辑推理,他自己发明了一堆没有意义的音节,比如“ZOF”、“KAQ”、“LIG”这种。然后他自己当小白鼠,去背这些东西,再在不同的时间点测试自己还记得多少。通过记录这些数据,他才画出了那条著名的曲线。
所以,这个曲线告诉我们的第一个事实就是:遗忘是正常的,而且忘得快,也是正常的。你的大脑每天要处理海量的信息,它必须有个机制来筛选哪些信息重要,哪些不重要。那些只出现一次,又不怎么用的信息,大脑就会默认它是垃圾信息,然后优先把它清理掉。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不然我们的大脑早就被各种无关紧要的细节给塞满了。
那么,关键问题来了。我们怎么告诉大脑,“嘿,这个知识点很重要,别给我删了”?
答案就在于对抗这条遗忘曲线。方法也很简单,就是在你快要忘记的时候,及时地提醒大脑一下。这个动作,就是“复习”。
但是,复习也是有讲究的。不是让你一天到晚抱着一本书反复看。那样效率太低了。真正有效的方法,叫“间隔重复”(Spaced Repetition)。
这个方法的逻辑是,每一次复习,都会把遗忘曲线的那个陡峭的坡度给拉平一点。也就是说,你复习一次之后,下一次忘记的速度就会变慢。你下一次复习的时间间隔就可以拉得更长。
我给你一个可以直接拿去用的间隔重复时间表。这只是个参考,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调整。
假设你今天学习了一个新东西。
第一次复习:学习结束后的10-20分钟。 这次复习非常快,可能只需要花5分钟。目的就是为了抵抗最开始那个最陡峭的遗忘。比如你刚上完一节课,下课别急着玩手机,花几分钟快速把笔记过一遍,回忆一下老师讲的重点。这个动作的效果非常好。
第二次复习:1天后。 也就是第二天。花10分钟左右,重新看看昨天的内容。这时候你可能会发现有些地方已经忘了,这很正常。重新捡起来,加深一下印象。
第三次复-习:1周后。 隔了一周,再把这些内容拿出来看看。这次复习可能会让你感觉有点陌生,但只要你看,记忆很快就会被唤醒。这次复习之后,这个知识点在你脑子里就能存留更久了。
第四次复习:1个月后。 隔一个月再看一次。到这一步,这个知识点基本上已经进入你的长期记忆了。
第五次复习:3-6个月后。 这时候的复习更像是一种检查和巩固,确保它牢牢地待在你的脑子里。
你看,整个过程的关键在于“间隔”在不断拉长。你不需要每天都花大量时间去重复同样的东西。你只需要在正确的时间点,给大脑一个“这个信息很重要”的信号。
我自己当年学编程的时候就用过这个方法。刚开始学一个新的函数或者算法,当天晚上睡前一定会花10分钟把白天的代码敲一遍,回忆一下逻辑。第二天早上再花5分钟看一遍。然后那个周末,会把这一周学过的所有新东西都拿出来,做一个小练习,把它们都用上。一开始感觉有点麻烦,但坚持下来之后,我发现我记住的东西比别人牢固得多。别人可能需要反复查资料,而我已经能直接上手写了。
现在有很多工具可以帮你自动管理这个间隔重复的过程。最有名的就是Anki,一个开源的卡片软件。你只需要把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做成一张张的“卡片”(正面是问题,反面是答案),然后每天打开软件,它就会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算法,自动推送给你当天需要复习的卡片。你只需要回答“记得”或“忘了”,软件就会自动安排下一次的复习时间。如果你觉得某个知识点很难,它就会更频繁地出现;如果你觉得很简单,它的复习间隔就会被拉得很长。
除了用Anki这样的软件,你也可以用最原始的方法。比如拿个小本子,把你每天要复习的内容写下来,做个计划表。或者用实体卡片,准备几个盒子,分别标记“每天复习”、“每周复习”、“每月复习”,根据你对卡片的掌握程度在不同盒子之间移动它们。方法不重要,重要的是背后的逻辑。
不过,还有两个点要特别强调一下,不然间隔重复的效果会打折扣。
第一个点是:复习的时候一定要“主动回忆”,而不是“被动阅读”。什么意思呢?就是看到问题后,不要马上去看答案。你要先停下来,自己在大脑里搜索答案。这个“搜索”的动作,就是对记忆最好的锻炼。就算想不起来,这个挣扎的过程本身也能加深你看到答案后的印象。只是单纯地看书、看笔记,眼睛扫过去,大脑其实没怎么动,效果很差。
第二个点是:理解比死记硬背重要得多。艾宾浩斯当年背的是无意义音节,所以只能靠重复。但我们学习的绝大多数知识都是有逻辑、有联系的。你在记忆一个新知识时,不要把它当成一个孤立的点。你要想办法把它和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比如,学一个历史事件,不光要记年份地点人物,还要去想它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对后来有什么影响?它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当你把这些点都联系起来,形成一张知识网络,记忆就会变得异常牢固。因为提取它的线索变多了,你忘了这个点,还能通过另外一个点把它想起来。
总的来说,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不是一个让你焦虑的东西。相反,它是一个工具。它告诉你,遗忘是天性,但记忆有方法。你不需要有超凡的记忆力,只需要用对的策略,在正确的时间点,做正确的事。那就是:学习新知,然后通过间隔重复和主动回忆,把它牢牢地刻在你的脑子里。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