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但很多人都会卡住。特别是在填一些重要表格的时候,比如银行贷款、签证申请或者跳槽的简历,一个“职称”栏能让人纠结半天。普通员工,没个一官半职,到底该怎么填?
这事不能一概而论,得分情况。你得先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份表格是给谁看的?用途是什么?搞清楚这个,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我们分几种常见情况来说。
第一种:公司内部填表。
比如报销单、内部系统申请、HR信息登记。这种情况最简单,也是最严格的:必须照实填。你的劳动合同上写的岗位名称是什么,就填什么。公司内部系统里你的title是什么,就写什么。
千万别自己“优化”。比如你明明是“行政专员”,为了好听点,自己写个“行政主管”。这不仅没必要,还可能带来麻烦。财务审批、流程流转都是跟着职级和岗位走的,你一改,流程可能就卡住了。万一被HR发现,还可能觉得你不诚实,没事找事。
记住,对内,真实是第一原则。一个字都别改。
第二种:对外填表,但不太重要。
比如办个商场会员卡、注册一个APP、参加一个线上活动。对方要你填公司和职称,主要是为了做个用户画像,了解下他们的客户都是什么人群。
这时候,你可以稍微“模糊”和“通用”一点。
很多公司的内部职称都特别奇葩,或者说太具体了,外人根本看不懂。我之前待过一家互联网公司,给运营岗位起了个名叫“用户心智养成专员”,你说这填出去谁看得懂?
所以,你可以把它翻译成一个“社会通用”的职称。
“用户心智养成专员”可以填“运营专员”或“产品运营”。
“内容生态创作者关系维护”可以填“内容运营”。
“电商直播抓手策划”可以填“电商运营”或“活动策划”。
核心原则是:让外行能一眼看明白你是干什么的。你不用精确到具体负责哪个螺丝钉,只要告诉他你大概在哪个领域工作就行。比如你是程序员,可以填“软件工程师”;你是做设计的,可以填“设计师”;你是做销售的,可以填“销售代表”。这些都是很安全、很通用的填法。
第三种:对外填表,而且很重要。
这才是重头戏。比如申请信用卡、银行贷款、出国签证,或者写简历找工作。这时候,你的职称不仅代表你的工作内容,还代表你的专业性、稳定性和社会信用。
这时候填职称,有两个原则:
1. 绝对不能造假。
2. 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美化。
“造假”和“美化”的区别在哪?
造假是无中生有。比如你是个“专员”,你填“经理”。你手下一个人都不管,却说自己是“主管”。这是绝对的红线,一旦背景调查被查出来,后果很严重。贷款可能被拒,工作机会直接泡汤,甚至影响个人征信。
美化是在你实际工作职责范围内,选择一个听起来更专业、更规范、含金量更高的词。
举几个例子,你就明白了。
如果你在一家小公司,老板让你啥都干,名片上印的职位是“文员”,但你实际上除了打杂,还负责公司的招聘、算薪酬、做简单的宣传图。
- 在申请和“行政/人事”相关的工作时,你的简历上可以写“行政人事专员”。
- 在申请和“设计/市场”沾边的工作时,你可以写“市场助理”或“运营助理”。
这不算撒谎,因为你确实干了这些活。你只是把你繁杂的工作内容,归纳提炼成了一个更精准的岗位名称,方便对方理解你的能力。
如果你是个程序员,公司内部叫“开发”,或者直接按技术等级“T5工程师”。
- 对外,统一写“软件工程师”或“软件开发工程师”就很好。如果再具体点,可以写“Java开发工程师”、“前端开发工程师”。这比干巴巴的“开发”听起来专业得多。
如果你是新媒体小编,每天就是写稿、排版、发公众号。
- 对外可以写“新媒体运营”或“内容编辑”。“运营”这个词,比“小编”听起来范围更广,感觉你不仅会写,还懂用户增长和数据分析。当然,前提是你真的也看数据、关心涨粉这些事,而不是只写稿子。
具体怎么操作呢?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步:把你每天的工作内容,用最简单的动词列出来。
比如:写文章、处理图片、回复用户留言、看后台数据、联系KOL、整理报表……
第二步:看这些工作内容主要偏向哪个职能领域。
是偏向内容创作?还是偏向用户沟通?还是偏-向数据分析?还是偏向商务沟通?
第三步:根据这个领域,去找一个行业内通用的、听起来不错的职称。
你可以去招聘网站上搜,看看你想去的公司,类似岗位都叫什么名字。
比如你发现,很多公司把写文章、做内容的人叫做“内容运营”或“内容策略专员”,那你就可以参考着用。
这样做的好处是,你的职称能立刻对上招聘方的“关键词”,简历更容易被筛选出来。在申请贷款或签证时,一个听起来稳定、专业的职称,比如“软件工程师”、“市场分析师”,会比“小编”、“助理”这种听起来临时性、技术含量不高的词,更能给审核人员带来信心。
第四种:社交场合,比如印名片、自我介绍。
这种情况和第三种类似,但更侧重于“身份标识”和“建立连接”。
你的职称要能快速告诉别人:我是谁?我能提供什么价值?我们之间有没有合作的可能?
所以,职称最好能体现出你的“领域”和“专长”。
比如,不要只写“运营”,可以写“电商运营”或者“社区运营”。
不要只写“销售”,可以写“大客户销售”或者“解决方案销售”。
加上限定词,能让你的形象更清晰。别人一听,就知道“哦,你是做电商的,我们公司正好想开网店,可以聊聊”,或者“你是做大客户的,我们公司需要采购,说不定能合作”。这就为后续的交流铺平了道路。
总的来说,这事不复杂。
对内,老老实实。
对外,分清场合。不重要的场合,用通用词汇,让人听得懂。重要的场合,在自己实际工作内容的基础上,找一个更专业、更规范的词来定义自己。
核心就是,你可以给自己的工作内容换个好听的“包装”,但“包装”里的东西必须是货真价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