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每年都有学弟学妹跑来问我,答案真的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字。如果有人直接告诉你“一个班有X个名额”,那他要么是不懂,要么就是在敷衍你。真实情况要复杂得多,但搞懂了,你就能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往哪个方向使劲。
咱们先把最主要的三类奖学金分开说,因为它们的来源、金额和名额分配逻辑完全不一样。
第一类,也是最顶尖的,是国家奖学金。
这个奖学金不是学校发的,是国家发的,含金量最高。金额是固定的,本科生每年8000元。名额怎么算?它不是按班级分的,而是按学校的总人数,然后由国家分配给每个学校一个大概的比例。这个比例非常非常低,全国每年奖励5万名本科生,听着很多,但分到几千万在校大学生头上,大概只有0.2%左右。
具体到你们班,可能一个名额都没有。通常是整个学院,甚至几个学院,根据学生人数和综合实力,分配到几个名额。然后,整个学院里最顶尖的那几个人去竞争。我们大学那会儿,一个三百多人的学院,每年也就两三个国家奖学金名额。所以,想拿国奖,你的目标不能是“班级第一”,你得是“学院第一”或者“专业第一”,而且是毫无争议的第一。成绩只是基础,你还得有科研成果、竞赛大奖、高水平论文之类的硬核东西。说白了,国奖是给“学神”准备的,普通学霸都很难够到。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个可以当成一个奋斗目标,但别把它当成主要指望。
第二类,覆盖面广一点的,是国家励志奖学金。
这个名字里带“励志”,关键词是两个:家庭经济困难 + 品学兼优。金额是每年5000元。这个奖学金的名额比国家奖学金多得多,全国每年奖励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3%左右。
它的分配逻辑是,学校会先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你得先在学校的“贫困生库”里,这是申请国家励志奖学金的门票。然后,在所有被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里,再按照成绩和综合表现来排名。所以,它的竞争范围不是全班同学,而是班里那些申请了贫困生认定的同学。
一个班到底有几个名额?这取决于两件事:班里有多少人被认定为贫困生,以及这些同学的成绩怎么样。如果一个班30个人,有10个是贫困生,并且这10个人成绩都很好,那么分到1-2个名额是很有可能的。但如果班里的贫困生数量少,或者成绩普遍不突出,那也可能一个名额都没有。名额会优先给那些既困难,成绩又排在前面的同学。这个奖学金的初衷就是“雪中送炭”,帮助那些家境不好但自己又很努力的学生。
第三类,也是我们绝大多数人能拿到的,是学校奖学金。
这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班级奖学金”。钱是学校自己出的,所以不同学校的政策、金额、名额比例都千差万别。985、211大学财大气粗,奖学金的覆盖面和金额通常会高一些。普通院校可能就少一些。
学校奖学金一般会分成好几个等级,比如一等、二等、三等奖学金,有的还有单项奖,比如学习优秀奖、社会活动奖等等。
名额比例是关键。这通常是学校或者学院早就规定好的。一个比较常见的比例是:
– 一等奖学金:覆盖率在3% – 5%左右。一个30人的班级,基本就是1个名额,最多2个。这通常是给班级综合测评排名前一两名的同学。
– 二等奖学金:覆盖率在8% – 15%左右。一个30人的班级,大概能有3-4个名额。
– 三等奖学金:覆盖率在15% – 25%左右。一个30人的班级,差不多能有5-7个名额。
把这些加起来,一个班能拿到学校奖学金的总人数,大概能占到班级总人数的25%到40%之间。也就是说,一个30人的班,差不多有8到12个人能拿到奖学金。这个数字,才是对大多数人有参考意义的。
但是,决定你能不能拿奖学金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成绩排名。这里要引入一个大学里最重要的概念:综合测评,简称“综测”。
你的最终排名,不是看你的卷面成绩,而是看你的综测分。综测分通常由几个部分构成:
1. 学习成绩(绩点):这是大头,一般占总分的60%到70%。你成绩不好,后面再怎么折腾都白搭。
2. 思想品德(德育分):这部分分数差距不大,只要你不犯错,不被通报批评,基本都是满分或者接近满分。
3. 文体活动与社会实践(加分项):这才是拉开差距的地方。参加学生会、当班干部、参加学科竞赛、发表论文、参加志愿者活动、运动会拿名次……这些都能加分。
举个例子。A同学成绩排名班级第3,但他参加了“挑战杯”竞赛拿了省级奖,还当了学习委员,他的综测加分就很高。B同学成绩排名班级第2,但他什么活动都不参加,就是个纯粹的学霸。最后算总分,A同学的综测排名很可能就超过了B同学。如果一等奖学金只有一个名额,那拿奖的就是A。
所以,大学里想拿奖学金,光学习好是不够的。你得从大一开始就规划好。
第一步,保证成绩是基本盘。成绩不好,一切免谈。至少要保证自己的成绩在班级前40%。
第二步,有选择地参加活动。不是让你什么都参加,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而是要看清楚哪些活动加分多,含金量高。比如,参加一次全国性的学科竞赛,拿个奖,比你参加十次学院内部的讲座加分要多得多。具体的加分规则,你们入学时发的《学生手册》里写得清清楚楚,一定要去读。
第三步,和你的辅导员保持良好沟通。辅导员在奖学金评定中扮演的角色比你想象的要重要。最终的名单通常需要他/她签字确认,有时候在名额有争议时,辅导员的意见能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不是让你去套近乎,而是要让辅导员了解你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知道你的努力,看到你的闪光点。
最后,还有一类特殊的奖学金,叫企业/个人捐赠奖学金。
比如“华为奖学金”、“丰田奖学金”或者某个杰出校友设立的奖学金。这类奖学金名额更少,要求也更奇特。有的可能只针对某个特定专业的学生,有的可能要求你有相关的实习经历,有的甚至会要求面试。这种信息通常会发布在学院的官网上,需要你自己主动去关注。名额非常零散,可能整个学院就一两个,能不能拿到,缘分和实力都很重要。
总结一下,一个班的奖学金名额不是固定的。国奖看缘分,励志奖学金看家庭情况和成绩,我们大多数人争取的,是覆盖面接近30%的学校奖学金。而能不能在这30%里脱颖而出,看的是你的综合测评排名,它=优异的成绩 + 有含金量的课外活动。别等到大二大三才想起来这回事,从你进大学的第一天起,就该把规则研究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