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聊OKR,但大部分人都没说到点子上。他们把它说得像个什么神奇的管理工具,一套上公司就能飞起来。其实不是。OKR就是个框框,一个帮你把想法说清楚、把力气用对地方的框框。它本身不产生任何动力,动力还是得靠人。
我们先拆开看,O 和 KR 分别是什么。
O,就是 Objectives,目标。是你未来一段时间想干成的一件大事。这个目标必须是定性的,是鼓舞人心的,是让你早上愿意爬起来去上班的那种东西。它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数字。
比如,“让我们的新用户爽到飞起”,这就是个不错的O。它有感情,有方向。但如果你说“完成新用户引导模块的开发”,这就不是O,这是个任务。
KR,就是 Key Results,关键结果。这是OKR的精髓。它用来回答一个问题:“我怎么知道我到没到O那个地方?” 所以,KR必须是定量的,是可以测量的,是具体的数字。它就像你开车去一个地方,路边上的里程碑。看到一个,你就知道自己走对了,走多远了。
我们接着用上面那个O来配KR:
O:让我们的新用户爽到飞起。
KR1:新用户在注册后7天内,完成核心操作的比例从30%提高到60%。
KR2:用户在新手引导流程中的跳出率,从50%降低到25%。
KR3:客服收到关于“这个功能怎么用”的工单数量,减少40%。
你看,这三个KR,每一个都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数字。它们完成了,就代表你那个“让用户爽”的目标大概率是实现了。你不需要去猜,也不需要去感觉,数据会告诉你答案。
所以,OKR最核心的逻辑就是:用定性的、鼓舞人心的目标(O)来指明方向,再用定量的、可衡量的关键结果(KR)来刻画这个目标,确保你知道自己走到了哪里。
但是,很多人在用的时候会掉进几个坑里。这些坑几乎毁掉了OKR的全部价值。
第一个大坑,把OKR当成绩效考核(KPI)。
这是最致命的错误。OKR是地图和指南针,告诉你去哪里,怎么走。KPI是计分板,告诉你得了多少分。如果你把OKR和奖金、升职直接挂钩,会发生什么?
很简单,没人敢定有挑战性的目标了。大家都会定那种自己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甚至不用跳就能够着的KR。因为定高了完不成,要扣钱。这样一来,OKR那个“鼓舞人心、有挑战性”的O就彻底废了,变成了“KPI换个壳”。
真正的OKR文化里,完成60%-70%就算成功。如果你每次都能100%完成,说明你的目标定得太低了,根本没有挑战。OKR鼓励你去尝试那些看起来有点难的事,就算最后没完全做到,这个过程本身也能让你比以前走得更远。
第二个坑,把KR写成了任务清单(To-do list)。
这个也很常见。比如一个团队的OKR是这样的:
O:成功发布3.0版本。
KR1:完成后端架构升级。
KR2:完成前端页面重构。
KR3:完成100个测试用例。
这整个都是错的。这个O本身就是个任务,KR也全都是任务。你把这些事都干完了,然后呢?对用户有什么价值?对业务有什么影响?不知道。你只是完成了一堆工作,像是把清单上的每一项划掉,但这不叫“结果”。
结果是什么?结果是你的行为给外界带来的变化。你应该这么想:我发布3.e0版本,是为了什么?可能是为了提高用户活跃度。那KR就应该是:
KR1:日活跃用户数(DAU)提升20%。
KR2:用户平均使用时长从15分钟增加到20分钟。
KR3:应用商店评分从4.0分提高到4.5分。
看到了吗?这才是结果。为了实现这些结果,你可能需要去做“后端升级”、“前端重构”这些任务。任务是过程,结果是目的。OKR关心的是目的,而不是过程。
第三个坑,定太多OKR,没有焦点。
有些公司或者团队,一下子定七八个O,每个O下面还有五六个KR。这等于没有目标。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季度就三个月,你能干成一两件大事就很了不起了。
OKR强制你做选择。它问你:“在未来三个月里,什么事是最重要的?重要到其他事都可以为它让路?” 如果你什么都想做,最后的结果就是什么都做不好。
通常,一个季度,一个团队,有2-3个O就顶天了。每个O下面,有2-4个KR就足够了。少即是多。
那么,具体怎么写一个靠谱的OKR?
第一步,先定O。
团队坐在一起,不要先想细节。就开诚布公地讨论一个问题:未来三个月,如果我们只能做成一件事,那件事应该是什么?这件事要能让大家兴奋,要能对公司的总目标有帮助。把所有想法写出来,然后投票、讨论,最后选出一两个最重要的。O的语言要简单、直接、口语化。
第二步,给O配KR。
定了O之后,再问第二个问题:如果我们真的实现了这个O,哪些数字会发生变化?是用户数?收入?还是用户满意度?把这些能想到的衡量指标都列出来。
然后,从这些指标里选出最重要的两三个,给它们设定一个具体的、有挑战性的数字。比如,不是“提高用户留存率”,而是“次月留存率从25%提高到35%”。这个数字不是拍脑袋定的,需要基于历史数据和对业务的判断。它得是那种“我们得拼一把才有可能做到”的水平。
第三步,公开和对齐。
OKR不是领导自己关在屋里写的。公司的OKR写好后,要对全员公开。然后,每个部门、每个团队,根据公司的OKR,来写自己的OKR。
比如,公司的O是“成为行业内最受用户推荐的产品”。
那市场部的O可能是“让目标用户都知道我们是最好的选择”。
产品部的O可能是“打造一个让用户忍不住分享的功能”。
这样一层层下来,大家的目标就对齐了。你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也知道你做的事情如何支撑了公司的整体目标。这种透明度很重要,它能让每个人都看到全局。
第四步,持续跟进和复盘。
OKR不是写完就扔在那里的。它是一个动态管理工具。每周都需要开个短会,快速过一下每个人的OKR进度。
这个会不是批评大会,而是同步会。每个人就说三件事:
1. 上周我为我的KR做了什么?
2. 这周我打算做什么来推进KR?
3. 我遇到了什么困难,需要谁的帮助?
这个过程能确保大家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也能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
到了季度末,要开一个复盘会。大家一起回顾这个季度的OKR完成情况。重点不是打分,而是讨论:我们学到了什么?为什么那个KR没完成?是因为目标太难,还是我们的方法不对?哪些经验可以带到下个季度?
OKR用好了,它就是一个沟通工具,一个聚焦工具,一个对齐工具。它逼着你思考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事,逼着你用结果而不是用任务来衡量自己的工作,逼着团队成员之间保持透明和同步。它不复杂,但实践起来需要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