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聊到哈工程的排名,很多人就有点懵。
你看校友会排名,它可能在30多名。再看软科,可能跑到50名开外了。你要是去看QS或者泰晤士这些世界排名,它的位置就更靠后了。到底信哪个?为什么差这么多?
这事儿得这么看。首先你得明白,这些排名机构都不是官方的,全是商业公司或者民间组织在做。它们各有各的“打分标准”。
简单说,就是尺子不一样。
有的排名,特别看重论文数量和引用率,尤其是那些在国际顶级期刊上发的。这种排名对综合性大学、偏理科的大学比较友好。
有的排名,会把校友捐款、富豪榜校友数量算作一个大权重。那清华北大复旦上交这些学校,校友资源广,排名自然就高。
还有的排名,很在意“国际声誉”,它们会给世界各地的学者发问卷,问他们觉得哪些大学好。这种方式,说白了,就是拼名气。建校历史长、在北京上海的学校,天然占便宜。
哈工程在这种评价体系里,就很吃亏。
它不是一个大而全的综合性大学,它的优势学科,比如船舶、水声、核能,都带点国防色彩,很多研究成果是不能随便发公开论文的,保密是第一位的。这就导致它在论文指标上,没法和那些纯民用的综合大学去比。
而且它的校友,毕业了大多都去了船舶集团、核工业集团、各大研究所或者海军。这些人都是国家栋梁,干的都是实事,但他们很少出现在富豪榜上,也不会到处去宣传母校,都是埋头干活的人。所以,在“校友财富”和“社会声”誉”这两个指标上,哈工程的分数也高不起来。
所以,如果你只盯着那些综合排名榜单,得出的结论就是:哈工程是个还不错的211,但好像离顶尖还差得远。
这个结论,对一半,也错一半。
说它对,是因为从“综合实力”这个大框架来看,它确实比不上那些顶级985。但说它错,是因为这种看法完全忽略了哈工程的真正价值。评价哈工程这种特色极其鲜明的大学,你必须换一把尺子。
什么尺子?就是专业排名,或者说行业认可度。
忘掉那些花里胡哨的综合榜单,我们来看点实在的。教育部自己搞过一个官方的“全国学科评估”,这个评估不看别的,就看你这个大学的某个专业在全国到底是个什么水平。这是目前国内最权威的参考。
在最近一轮的评估里,哈工程的“船舶与海洋工程”是A+。
A+是什么概念?就是全国最顶尖,独一档的存在。全国在这个专业上拿到A+的,只有两家:上海交通大学和哈工程。这就像打仗,你手里的王牌部队,是全国唯二的两个集团军之一。
它的“控制科学与工程”是A-。全国那么多985、211,能拿到A类学科的都不多。
还有像“水声工程”,这个专业在教育部评估里没有单列,但你要是问行业内的人,一提水声,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哈工程。国内这个领域的大牛、总师,很多都是从哈工程出来的。
哈工程的招牌,圈内人都知道,是“三海一核”:船舶工业、海军装备、海洋开发、核能应用。
你想想,如果你将来就想去造船,去设计航空母舰、核潜艇、LNG运输船,你是去一个综合排名全国前十,但船舶专业可能只有B+的大学,还是去一个综合排名没那么高,但船舶专业是全国第一(A+)的哈工程?
答案很明显。
对于想进入特定行业的考生来说,学校的行业地位,比那个模糊的综合排名重要得多。哈工程的毕业生,在“三海一核”这个圈子里,就是自己人。各大船舶集团、研究所、海军单位来校招,给的岗位和机会,是很多排名更高的综合性大学的学生拿不到的。
我认识一个朋友,他当年高考分数不低,完全可以去一个地理位置更好、综合排名高十几位的985读个普通工科。但他从小就是个军迷,铁了心要搞军工,最后就选了哈工程的核工程。毕业后直接进了中核集团的一个核心研究所,现在做的项目都是国家级的。他说,他们单位里,哈工程的校友几乎占了半壁江山,大家说起话来,做事风格都一样,融入得特别快。这就是行业认可度带来的优势。
所以,到底该怎么看哈工程?我给你个思路:
第一步,先问问你自己,你想学什么专业?你对未来的职业有什么规划?
第二步,如果你的目标是船舶、海洋、水声、核能这些领域,或者和它们相关的自动化、计算机、材料等专业。那哈工程绝对是你的重点考察对象。
第三步,去查教育部的官方学科评估结果。看看你心仪的专业,哈工程评到了什么等级。A类、B+的专业,都可以放心报。
第四步,不要只看排名,要去看看这个学校的就业质量报告。看看你想学的那个专业的毕业生,都去了哪些单位。如果那些单位的名字让你觉得兴奋,那这个学校就适合你。
总的来说,哈工程不是一个适合所有人的大学。如果你想体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想跨专业发展,或者毕业后想去互联网、金融这些热门行业,那北京上海的那些综合性大学可能更适合你。
但是,如果你目标明确,就想在某个特定的国防、重工领域里扎下根,想当一个工程师,造点实实在在的东西,那哈工程的价值,是那些综合排名数字完全无法体现的。它给你的,是一个极高的行业起点,和一个遍布全国相关领域的校友网络。这东西,比一个好看的排名数字,实在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