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书法作品落款的正确格式

问答中心分类: 其他书法作品落款的正确格式
1 回复
0
蓝鲸小镇 回复于 2025-10-10 之前

很多人以为写完正文,一幅书法作品就算完成了,其实不是。落款是作品的一部分,甚至是点睛之笔。一个好的落款能让作品增色,一个糟糕的落款能毁掉所有努力。这事儿不复杂,但里面的规矩得懂。

我们先拆开看,一个完整的落款都包含什么。基本上是这几块:正文出处、创作时间、作者名字、创作地点,最后盖上印章。当然,不是每次都得写全,根据作品的尺寸和内容来定。

第一部分:正文出处和标题

如果你写的是一首唐诗,或者一段《兰亭序》,最好把出处写上。这既是尊重原作者,也方便看的人知道你写的是什么。通常写在正文的右上方,或者作为落款的一部分。比如,你可以写“录杜甫《春望》诗一首”。字体要比正文小,不能抢戏。如果你的作品本身就有标题,比如“厚德载物”,那这个标题就是作品的一部分,不是落款。

第二部分:创作时间

这是落款里最讲究的一环。我们现在习惯用公历,比如“2023年10月”,但在书法里,这么写就显得外行了。传统落款用的是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就是天干(甲、乙、丙、丁…)和地支(子、丑、寅、卯…)的组合。比如甲子、乙丑,六十年一个循环。你不需要背下来,每年是什么干支年,上网一查就有。比如今年是甲辰龙年,你就可以写“甲辰年”或者“岁在甲辰”。

除了年份,还有季节和月份。春天可以写“孟春”(一月)、“仲春”(二月)、“季春”(三月)。夏天就是“孟夏”、“仲夏”、“季夏”,以此类推。不想那么复杂,可以直接写季节,比如“甲辰之春”、“甲辰夏日”。也可以用一些雅称,比如夏天叫“荷月”,秋天叫“菊月”。

具体的日子一般不写,除非有特殊纪念意义。所以,一个标准的时间落款就是“干支纪年 + 季节/月份”。比如:“甲辰孟夏”。

第三部分:作者名字和谦称

写上你自己的名字。你可以用大名,也可以用字或号。比如王羲之,字逸少,他落款时可能会写“王羲之”或“王逸少”。如果你有自己的书斋名,也可以写上,比如“写于读雪斋”。

在名字后面,通常会跟一个谦称,表示这是我写的。最常用的是“书”、“敬书”、“沐手敬书”。“书”是最普通的用法。“敬书”表示尊敬,尤其是在给长辈或尊敬的人写作品时。“沐手”就是洗了手的意思,表示一种庄重、虔诚的态度,写经文或者特别重要的内容时会用。

所以,这部分连起来就是“张三 书”或者“李四敬书”。

第四部分:创作地点

这个比较随意,可写可不写。如果你在一个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创作,可以写上。比如“于北京”、“于古城书斋”。

把它们组合起来:单款与双款

落款有两种基本形式:单款和双款。

单款,就是只落作者自己的款。格式很简单,就是把时间、姓名、地点这些信息从上到下写一行。顺序一般是:时间 + 姓名 + 谦称。比如:“甲辰之秋,王五书”。如果纸面空间够,也可以写成两行,时间占一行,姓名占一行。

双款,就复杂一点。这是在送人的时候用的。它既有作者的信息(下款),也有受赠人的信息(上款)。

  • 上款:写在作品的右上方。格式是“受赠人姓名 + 称谓 + 谦词”。

    • 称谓:给长辈用“尊师”、“先生”;给平辈用“兄”、“道兄”、“先生”;给晚辈用“贤侄”、“学棣”。
    • 谦词:这是请对方指教的意思。常用“雅正”、“惠存”、“清赏”、“斧正”。“雅正”和“清赏”比较通用,“斧正”是请对方修改指正,用在平辈或前辈之间。“惠存”就是请你收下的意思。
    • 举个例子,送给一个叫“陈明”的朋友,可以写:“陈明先生雅正”。
  • 下款:就是作者自己的落款,和单款的格式一样,写在作品的左下方。

双款有个最重要的规矩:上款的位置一定要比下款高。这是表示对受赠人的尊重。上款的最后一个字,不能比下款的第一个字还低。而且,下款写的作者名字,字体要比上款的受赠人名字小一些。

第五部分:钤印(盖章)

盖章是最后一步,也是画龙点睛。印章不能乱盖。

首先,你需要至少两枚印章:一枚姓名印,一枚闲章。

  • 姓名印:刻的是你的名字。通常是方形的。盖在落款名字的下面。盖的时候要注意,印章的下边缘要和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基本对齐,或者稍微靠下一点,不能离得太远,也不能压住字。印章和名字之间,大概能容纳半个到一个字的空隙。
  • 闲章:内容比较自由,可以是你的座右铭、斋号,或者一句吉语,比如“墨趣”、“宁静致远”。闲章有两种主要用法:
    1. 引首章(起首章):盖在作品第一行的右上方。形状多为椭圆或长方形。它起到一个引出正文、平衡布局的作用。
    2. 押角章:盖在作品的右下角或左下角,用来平衡整个画面的构图。如果左下方的落款和印章显得比较重,就可以在右下角盖一个押角章来压住阵脚,让画面更稳。

盖印的注意事项:

  1. 印泥:必须用书画专用的印泥,颜色沉稳,不会渗油。千万别用办公用的那种原子印油,会把你的宣纸毁了。
  2. 位置:姓名印一定要盖在名字后面。如果落款是两行,印章就盖在最后一行名字的下面。
  3. 数量:一幅作品盖的印章数量最好是奇数,比如一、三、五。这是传统审美的一种习惯,认为奇数为阳,偶数为阴。当然这不是死规定,但初学者最好遵守。
  4. 风格:印章的篆刻风格要和你的书法风格相匹配。比如,你写的是雄浑的颜体,配一个娟秀的印章就不太协调。

一些常见的错误,千万要避免:

  • 落款字体比正文大:这是大忌。落款是附属部分,永远不能抢正文的风头。字体一般要比正文小一号或两号。
  • 印章盖得歪歪扭扭:盖章前先在废纸上试一下,找准位置,然后稳稳地盖下去,用力要均匀。
  • 印章颜色过于鲜艳:传统的朱砂印泥颜色是沉着厚重的红色,不是刺眼的大红色。
  • 落款位置不当:落款不能太靠近作品的边缘,也不能离正文太远。它和正文之间要留出适当的“气”,让整个布局看起来舒服。

总结一下一个简单的操作流程:
1. 写完正文后,先别急着落款。把作品挂起来,远看几步,构思一下落款的位置和内容。
2. 决定是写单款还是双款。如果是送人,把上款写好。
3. 用铅笔轻轻规划一下落款的位置,确保不会写歪,也不会写出纸外。
4. 用比正文小一号的字体,认真写下落款。
5. 拿出印章和印泥,在废纸上试盖,找到最佳效果。
6. 最后,在名字下方盖上姓名印。如果需要,再盖上引首章或押角章。

落款就像是给一篇文章写结尾,结尾写好了,整篇文章才算完整。多看古代名家的作品,看他们是怎么落款和用印的,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一开始可能会觉得规矩多,但练多了,自然就得心应手了。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