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国内大学qs排名

问答中心分类: 学校&机构相关问答国内大学qs排名
1 回复
0
孤风 回复于 2025-10-11 之前

又到了一年一度看各种大学排名的时候,特别是QS排名,每次一放榜,朋友圈和各种群里都炸开锅。有的学校进了前100,校友们奔走相告;有的学校掉了几名,就有人唉声叹气。说实话,这东西,就像个游戏榜单,但很多人却把它当成了唯一的真理。

今天就聊聊这个QS排名,尤其是国内大学的部分,到底该怎么看。

首先,你得知道QS是个啥。它不是什么官方的、权威的教育部门出的东西。QS,全称叫Quacquarelli Symonds,是一家英国的私营公司,做教育和就业咨询的。他们搞这个排名,本质上是一门生意。排名越有影响力,他们的品牌就越值钱,咨询生意就越好做。明白这一点,你就不会对它顶礼膜拜了。

那这个排名是怎么排出来的?我们得看看它的指标,这才是关键。QS的排名标准每年会微调,但核心的几个大块基本不变。我给你拆开看看:

  1. 学术声誉 (Academic Reputation) – 占30%
    这是占比最大的一项。听着很厉害,但它是怎么来的?QS会向全球各地的学者、教授发调查问卷,让他们提名自己领域里最好的大学。听明白了吗?这就是一个基于“印象”和“名声”的投票。一个在欧洲的教授,可能只知道中国的清华、北大,所以投票的时候就只会填这两个。这导致强者恒强,名气大的学校占尽优势。而且,这里面操作空间很大,学校完全可以发动自己的合作学者去投票。所以,这项指标反映的是“名气”,不完全是“实力”。

  2. 雇主声誉 (Employer Reputation) – 占15%
    这个和上面那个类似,也是发问卷,不过是发给全球各大公司的HR。问他们,你最愿意招哪个学校的毕业生?这同样是个印象分。大公司的HR当然知道清北复交,但对于一些行业特色鲜明、但在大众视野里名气没那么响的学校,比如一些顶尖的财经、政法、邮电类大学,他们可能就不那么了解了。这个指标对综合性大学友好,对那些专业性强的大学就不太公平。

你看,光这两项加起来就占了45%。一半的分数都来自于这种主观性很强的问卷调查。这就决定了QS排名本质上更像一个“声望榜”,而不是一个客观的“实力榜”。

我们再看剩下的指标:

  1. 师生比 (Faculty/Student Ratio) – 占10%
    这个指标是看一个老师要带多少个学生。理论上,老师少学生多,每个学生能得到的关注就少。这个指标看起来很客观。但是,国内大学普遍学生数量庞大,在这个指标上,跟国外那种动不动就小班教学的文理学院比,天生就吃亏。

  2. 单位教员论文引用数 (Citations per Faculty) – 占20%
    这个是硬核指标,看教授们的研究成果有多大影响力。简单说,就是教授们发的论文被别人引用的次数。这个指标相对客观,能反映一个学校的科研水平。但是,它偏向于理工科和医学,因为这些学科的论文发表和引用数量远高于人文学科。一个历史系的顶级教授,十年磨一剑写一本专著,在引用数上可能还不如一个生物学博士发一篇热门论文。

  3. 国际教师比例 (International Faculty Ratio) 和 国际学生比例 (International Student Ratio) – 各占5%
    这两个指标加起来占10%。就是看学校里有多少外国老师和外国学生。QS认为这代表了大学的“国际化”水平。对于国内大部分学生来说,毕业后主要还是在国内发展,这个指标的实际意义有多大,需要打个问号。而且,有些学校为了提高排名,会刻意招收一些“水”的国际生,或者聘请一些挂名的国际教员,这反而可能挤占了本国学生的资源。

  4. 新增的三项指标 – 各占5%
    从2024年的排名开始,QS又加了三个新东西:国际研究网络、就业成果和可持续性。

    • 国际研究网络 (International Research Network):看学校的国际科研合作广不广。
    • 就业成果 (Employment Outcomes):看毕业生的就业率和校友影响力。
    • 可持续性 (Sustainability):看学校在环境和社会影响方面的贡献。
      这些指标的加入,让排名看起来更全面了,但同样,很多数据的统计和权重分配依然有争议。

好了,了解了这些指标,你就会发现一个问题:QS排名高的大学,不一定在所有方面都适合你。它可能名气大,国际化程度高,科研数据好看。但是,它本科生的教学质量怎么样?食堂的饭好不好吃?宿舍有没有空调?你所在的那个专业是不是这个学校的王牌?这些与你大学四年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QS排名是完全体现不出来的。

我之前有个朋友的小孩,高考分数很高,本来稳上一个国内排名顶尖的985大学的王牌专业,比如同济的土木,或者北航的航空航天。但他爸妈就迷信QS排名,看到另一所综合性大学的QS排名更高,就逼着孩子报了那所大学,结果被调剂到一个很普通的管理类专业。进去后才发现,那个学校的强项是理科,管理类专业非常一般,同学的学习氛围也不浓,孩子学得特别痛苦。这就是典型被排名给坑了的例子。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用这个排名?

第一步,把它当成一个“初筛”工具,而不是“最终决策”工具。
你可以用QS排名,给自己画一个大致的范围。比如,你想找国内前30的学校,那就把榜单拉出来,把这些学校列个清单。这就完成了它的第一个使命,帮你从几百所大学里划定了一个备选池。到此为止,它的作用就完成了一大半。

第二步,忘掉综合排名,去看“专业排名”。
QS自己也出分专业的排名。这个比综合排名靠谱得多。一所大学的综合排名可能在全国20名开外,但它的某个专业,比如法学或者小语种,可能是全国前三。如果你对某个专业有明确的目标,专业排名比综合排名重要100倍。你需要的是在一个强势专业里成为专家,而不是在一个名气大的学校里读一个边缘专业。

第三步,结合其他排名交叉验证。
世界上不止QS一个大学排名。国内大家比较认的还有软科(ARWU)和泰晤士(THE)。
* 软科(ARWU):上海交通大学团队搞的,非常看重科研,特别是诺贝尔奖、菲尔兹奖得主数量和顶级期刊论文发表数。所以这个排名里,理工科强校优势巨大。
* 泰晤士(THE):也是英国的,指标跟QS有点像,但更侧重教学和研究的权重,声誉调查的占比相对低一些。
你可以把这几个排名放在一起看。如果一所学校在几个不同的排名体系里,位置都比较靠前,那说明它的综合实力确实比较稳。如果一所学校在QS里很高,但在软科里很低,那你就要去研究一下,是不是它在科研硬实力上有短板,主要靠声誉和国际化撑着。

第四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回归现实,研究具体学校和专业。
选大学,最终是为你的未来铺路。这时候你需要做一些更细致的工作:
* 看地理位置:你未来想在哪个城市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在当地上大学,能帮你提前积累人脉,获得更多的实习机会。一个在上海排名第5的学校,对于想在上海就业的学生来说,价值可能比一个在北京排名第3的学校还要大。
* 看培养方案:去学校的官网上,找到你想读的那个学院,仔细看看他们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他们都开哪些课?有哪些教授?有没有和国外大学的交换项目?有没有和知名企业的合作实习基地?这些信息才是实打实的。
* 看就业报告:现在绝大多数大学都会发布自己当年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去官网找来看。你的学长学姐们,毕业后都去了哪里?是去了互联网大厂,还是进了国企、事业单位?深造的比例有多高?出国的多么?这是最直接反映一个专业出口好坏的数据。
* 找校友聊:想办法通过社交网络或者熟人,找到正在这个学校这个专业就读的学长学姐,或者刚毕业的校友。问问他们最真实的就读体验。上课水不水?老师负不负责?学校官僚气息重不重?真实的口碑,比任何冷冰冰的排名都重要。

排名是死的,人是活的。大学四年,是你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你专业能力养成的黄金时期。选择一个适合你的环境,一个能让你学到真本事的专业,远比选择一个在榜单上排名好看的校名重要。你的未来,最终是你自己一步步走出来的,不是一个商业公司的榜单决定的。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