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很简单,但是可能不是你想听的:绝大多数情况下,不行。一旦你在系统里点击了“确认提交”或者类似功能的按钮,你的志愿就被锁定了。这个操作是不可逆的。
我知道,这听起来很残酷。很多人在点击确认之后,过了一晚上,或者听了某个亲戚的“高见”,就开始后悔。心里想着:“我当时是不是太冲动了?”“那个学校是不是更好?”“我好像填错了一个代码。”这种焦虑我见得太多了。我朋友家的孩子去年就经历了这么一出,半夜打电话过来,声音都在抖,说自己把两个学校的顺序填反了,问还有没有救。
我只能告诉他实话:没有。
我们得先搞清楚,为什么规定得这么死。这背后不是哪个工作人员故意刁难你,而是为了保证整个招生过程的公平和稳定。
第一,为了公平。高考志愿填报,就像一场所有考生同时参与的博弈。规定一个截止时间,到点就收卷,所有人的信息都锁定。这样才能保证大家是在相同的信息和规则下做出的选择。你想想,如果允许一部分人随时更改,那对按时提交的人公平吗?万一有人在截止后通过某些渠道得到了内部消息,比如某个学校今年爆冷,然后他跑去改志愿,那不就乱套了吗?所以,“确认”这个动作,本质上是在签一份契约,你对你的选择负责,系统保证按你的选择去投档。
第二,为了系统能正常工作。每年处理上千万考生的数据,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在你点击确认后,你的数据就被打包、加密,然后进入一个等待投档的队列。各个省的教育考试院需要把这些准确无误的数据,在规定的时间点,分发给全国数千所高校。如果允许随意更改,数据链条就会断裂。今天你改A,明天他改B,数据一直处于变动状态,技术上就没法操作了。这会导致整个投档录取工作延期,甚至崩溃。所以,那个“确认”按钮,就像是生产线上的开关,一旦按下,产品就进入下一个流程了,不能再拉回来了。
那“确认”这个动作,在系统里到底意味着什么?它通常是填报志愿的最后一步。你填完所有学校和专业,系统会让你反复检查,很多系统还会弹出一个提示框,上面写着类似“提交后无法修改,是否确认?”这样的话。有些省份甚至需要你输入密码或者手机验证码来完成最终确认。这个设计本身,就是在提醒你:这是最后的机会,想清楚。一旦你走完这个流程,你的志愿数据状态就从“暂存”变成了“已确认”,正式生效,进入官方数据库。
说到这里,肯定有人会问,难道就没有任何一丁点的例外吗?
严格来说,因为你自己后悔、填错、听了别人的建议想改,这些理由,100%是不可能成为例外的。我从来没听说过因为这种个人原因,考试院会为你一个人破例打开系统。
但是,有两种特殊情况,我们必须分开说。
第一种情况,也是最常见的一种,叫做“征集志愿”。但这不算是“更改”志愿,而是“补充”机会。当一个批次的录取结束后,总会有一些大学因为生源不足,没有招满人。这时候,省考试院会把这些剩下的计划汇总起来,公布给还没有被录取的考生,让他们再填报一次。
这就是征集志愿。它的关键点在于:
1. 你必须是“自由可投”状态。也就是说,你在前面那个批次里滑档了,没有被任何大学录取。如果你已经被录取了,只是对学校不满意,那你没有资格参加征集志愿。
2. 征集志愿是一个全新的填报过程。你之前的志愿已经作废了,现在是看着剩下这些“空位”,重新做选择。
3. 机会有限,竞争可能更激烈。通常参加征集志愿的学校,要么是地理位置比较偏,要么是收费比较高的专业。当然,偶尔也会有不错的学校因为大小年的原因剩下名额,但那就是捡漏了,得靠运气。
所以,如果你对已经确认的志愿不满意,并且预感自己可能会滑档,那么你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立刻开始研究往年这个批次的征集志愿情况,提前做好准备。一旦征集志愿的通知出来,填报时间通常很短,可能只有几个小时,根本没时间让你慢慢想。
第二种情况,是极其罕见的,因为不可抗力或者系统错误导致的。比如,在填报截止前,系统服务器崩溃了,导致你无法完成确认操作。或者,有证据表明你的账号被盗,被别人恶意修改了志愿。这种情况,理论上是可以申诉的。你需要第一时间联系你所在地的招生办或者省教育考试院,提交书面证明材料。他们会去核查后台日志和操作记录。但是,我必须强调,这种情况的举证非常困难,而且成功率极低。 “我手滑点错了”这种理由,是不会被采纳的。因为系统设计了多重确认环节,就是为了防止你“手滑”。
既然改不了,那如果真的确认了一个自己极度不想去的学校,该怎么办?
首先,接受现实。这是最重要的一步。与其花时间去懊恼和钻牛角尖,不如往前看,想想怎么补救。
其次,分析你的处境。你的分数,你填报的学校和专业,被录取的可能性有多大?
如果录取希望很大,但你死活不想去。那你就要考虑“退档”的后果。注意,这里的“退我档案”,不是你主动申请的,而是你被录取后,选择不去报到。这种行为,在很多省份会被记入诚信档案。后果可能包括:下一年高考,你的选择范围会受限,比如只能填报专科批次,或者被投档的次序会靠后。每个省的政策不一样,你必须去查清楚你所在省份的具体规定。这是一个伤敌八百,自损一千的做法,除非你已经下定决心复读,并且能承受相应代价,否则绝对不要轻易尝试。
如果被录取的可能性不大,或者你本来就在冲刺一个高风险的学校,那心态就放平。把主要精力放在准备征集志愿上。
还有一个更积极的思路。就算你真的被那个不满意的学校或专业录取了,也不代表你的大学生涯就定型了。大学里还有很多变动的机会。最主要的就是“转专业”。
现在绝大多数大学都提供了转专业的机会。通常是在大一结束的时候,只要你的成绩达标(比如绩点排名在年级前10%或20%),没有挂科,就可以申请转到自己更喜欢的专业去。当然,热门专业竞争会很激烈,需要你从进大学第一天起就好好学习。但这至少是一条路,一条靠你自己的努力可以走通的路。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已经确认的志愿,改不了。这个事实我们必须接受。但填报志愿,只是人生长跑中的一个站点,它不能决定终点。如果你因为这个无法更改的选择而焦虑,记住下面几点:
第一,立刻停止内耗和自责。事情已经发生,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
第二,马上查询你所在省份的征集志愿政策和往年数据,做好两手准备。
第三,如果被不喜欢的专业录取,立刻去该校官网查询“转专业”的具体政策,把它当成你大学四年的第一个明确目标。
最后,给还没填报的同学提个醒。在点击那个“确认”按钮之前,请务必做到:
1. 自己检查至少三遍。学校代码、专业代码,不要有任何错漏。
2. 让父母或老师帮你再检查一遍。旁观者清。
3. 不要拖到最后几个小时才提交。网络可能会拥堵,人一着急就容易出错。
4. 最终的决定权,一定要握在自己手里。父母的建议要听,亲戚的意见可以参考,但最终上大学的是你。你得为自己的选择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