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会试的考中者被称为什么

问答中心分类: 其他会试的考中者被称为什么
1 回复
0
沐染 回复于 2025-10-13 之前

会试考中的人,直接的答案是叫“贡士”。

但事情没这么简单。只知道一个“贡士”的名头,其实跟没说一样。因为这个词背后,是一整套残酷的筛选系统。想搞明白“贡士”到底是个什么分量,就得把整个科举考试的流程给捋一遍。

古代读书人想当官,路子基本就是科举。这条路跟打游戏升级一样,一关一关过。

第一关,是基础考试,叫童试。这关又分三小步:县试、府试、院试。你得像跑马拉松一样,一站一站地考。只有三场都过了,你才能拿到第一个正式的身份——“生员”。

“生员”这个词听着陌生,但它的俗称你肯定知道,就是“秀才”。

中了秀才,人生就有了点不一样。见了县官可以不下跪,自己和家里人可以免除徭役,也就是不用去干修城墙、挖河道之类的苦力活。虽然秀才还不是官,也没有工资,但已经算是有了“功名”的人,脱离了普通农民的阶层,进入了所谓的“士大夫”预备队。很多人一辈子就卡在秀才这一关了,比如《儒林外史》里的周进,考到胡子都白了还是个童生,最后哭得昏死过去。

秀才只是拿到了省级比赛的入场券。

下一关,叫“乡试”。这个“乡”不是指乡下,而是指一个省。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办一次,考上的,就叫“举人”。

从秀才到举人,那是一次真正的阶级跨越。范进中举的故事你肯定听过,他考上举人后,高兴得发了疯。为什么?因为举人已经是“老爷”了,有了做官的资格。虽然不一定马上就有官做,但你已经是候补官员,可以去吏部排队等位置了。而且举人走到哪里,地方官都要给几分面子。乡里的地主、富商都会来巴结你。所以范进一中举,他那个之前瞧不起他的老丈人,态度马上180度大转弯。

可以说,中了举人,这辈子基本就吃穿不愁,社会地位稳了。

但是,人的欲望是无穷的。既然已经摸到了官场的门槛,那肯定想往里走得更深。

于是,就有了下一关,也就是我们标题里说的“会试”。

全国的举人,在乡试之后的第二年春天,要从天南海北赶到京城,参加由礼部主持的考试。这场考试,就叫“会试”。你想想,能来参加会试的,都是各个省里杀出来的学霸,精英中的精英。考试的难度和竞争的激烈程度,比乡试又高了一个级别。

这场考试如果考中了,恭喜你,你的身份就变成了“贡士”。

“贡士”这个词很有意思。“贡”是进贡、贡献的意思。“贡士”就是指从各省选拔出来,贡献给皇帝的人才。这个名号,意味着你已经通过了国家最高级别的笔试,得到了中央的认可。

拿了个“贡士”的名头,基本上就等于一只脚已经踏进了进士的门槛。但注意,还差最后一步。

所有新考中的贡士,还要参加最后一场考试,叫“殿试”。

殿试是皇帝亲自主持的考试,在皇宫里举行。这场考试就很有意思了,它通常不刷人。你想想,这些人都是全国选上来的顶尖人才,礼部都已经认证过了。皇帝如果再把他们刷掉,那不是打礼部的脸,也是打自己的脸吗?说明你这个系统选拔出来的人不行。

所以殿试的主要目的,不是淘汰,而是排名。

皇帝会亲自出题,看看这些贡士的学识、见解,以及书法、样貌。然后根据成绩,给他们分个三六九等。这个排名,直接决定了你未来的官职起点。

殿试之后,贡士的身份就自动作废了,取而代de的是科举考试的最终身份——“进士”。

这才是真正的终点。一旦成为进士,你就是“天子门生”,是国家正式承认的官员。马上就会被授予官职,从此走上人生巅峰。

殿试的排名分“三甲”。

一甲只有三个人,就是我们常说的状元、榜眼、探花。他们会被直接授予翰林院的官职,比如修撰、编修,这是给皇帝当秘书、顾问的角色,是真正的近臣,前途不可限量。

二甲大概几十个人,被称为“进士及第”,也会被授予不错的官职,比如进翰林院当庶吉士,或者直接外放去当知县。

三甲人数最多,被称为“同进士出身”,一般会被派到中央各部委当主事,或者外放去当县丞、主簿这样低一点的官。

所以我们现在来总结一下这个流程:

  1. 你先在家乡通过童试,成为“秀才”。
  2. 然后去省城参加乡试,考中后成为“举人”。
  3. 再然后,你作为举人去京城参加会试,考中后成为“贡士”。
  4. 最后,你作为贡士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通过后,根据排名获得“进士”的身份,正式当官。

所以,“会试的考中者被称为什么?”
最直接的答案是“贡士”。
但这个“贡士”是一个很短暂的、过渡性的身份。它存在的时间,就是从会试放榜,到殿试结束这短短的一两个月。它更像是一个“准进士”或者“进士候选人”的资格认证。一旦殿试结束,贡士这个身份就会被进士取代。

所以,当别人问起这个问题时,如果你只回答“贡士”,其实只说对了一半。更准确的说法是,他们被称为“贡士”,然后参加殿试成为“进士”。这整个流程,才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画面。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