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问答中心分类: 其他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
1 回复
0
huajinqige 回复于 2025-10-14 之前

聊到学前教育,很多人脑子里可能马上会跳出几个词:认字、算术、英语启蒙。我们总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拼命想给他们塞东西。但是,一百多年前,有个人早就把这事想透了,他就是陈鹤琴。很多人叫他“中国幼教之父”,这个名头不夸张。他的思想,今天看来,不仅不过时,反而专治我们现在的各种教育焦虑。

他的核心思想就三个字:“活教育”。

这是什么意思呢?很简单,就是教育要跟生活接轨。他有句名言:“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别整天把孩子关在教室里,指着墙上的苹果图片告诉他“这是苹果”。你应该带他去菜市场,让他亲手摸一摸苹果,闻一闻香味,甚至可以让他看小贩怎么称重、付钱。这个过程里,他学到的不只是“苹果”这个词,还有触觉、嗅觉、重量的概念,甚至还有初步的商业交易知识。

你想想看,哪种方式学得更深刻?肯定是后者。因为这是真实的,是孩子能亲身体验的。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是别人的经验总结。而生活中的学习是活的,是孩子自己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

举个我身边的例子。我一个朋友,她儿子对鱼特别感兴趣。一开始,她也是买各种鱼类的绘本、卡片,指着跟儿子念:“这是带鱼,那是黄花鱼。” 效果一般,孩子记不住,也提不起大兴趣。后来她听了我的建议,直接带孩子去了水产市场。那里的场面一下子就把孩子镇住了。活蹦乱跳的虾,在水里吐泡泡的鱼,还有身上滑溜溜的泥鳅。孩子蹲在那看了半天,问了无数个“为什么”。回家之后,他再看绘本,那些鱼就都“活”了过来,他能清楚地告诉你哪种鱼的嘴巴尖,哪种鱼的鳞片大。这就是“活教育”的力量。它把抽象的符号和真实的世界联系在了一起。

陈鹤琴还强调一点:“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这句话说得太实在了。意思就是,别光说不练。知识不是靠听来的,是靠做来的。想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沉浮?别给他讲阿基米德原理,给他一盆水,再给他一堆小东西:石头、木块、塑料瓶盖、树叶。让他自己去试,自己去发现哪个会沉下去,哪个会浮起来。在这个过程中,他就在“做中学”。他可能还会发现,空瓶子是浮着的,但装满水就沉了。你看,他自己就得出了一个初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他自己探索出来的,比你灌输给他一百遍都管用。这种自己动手得来的知识,他一辈子都忘不了。

所以,他的教育思想,第一个核心就是把学习场景从教室搬到广阔的真实世界里去。

第二个核心,是“一切为儿童”。这句话听起来像句口号,但其实操作性很强。它的意思是,我们所有的教育活动,出发点都应该是孩子,而不是大人。我们要观察孩子,了解他们的兴趣和需求,然后顺着他们的兴趣去设计活动。

比如,你发现孩子最近对搭积木特别着迷。那你就别硬拉着他去练琴,说“练琴对你有好处”。你应该顺着他,给他提供更多不同形状、不同材质的积木。你可以在旁边观察他,看他是喜欢搭高楼,还是喜欢围一个院子。如果他搭的高楼老是倒,你可以引导他:“你看,是不是下面搭得宽一点,上面就更稳呢?” 你看,这就是“为儿童”。你不是在教他,你是在支持他,引导他。你保护了他的兴趣,同时又帮助他学到了新的知识(比如重心、结构稳定)。

这跟我们现在很多家长的做法是反的。我们总是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孩子。我们觉得学钢琴好,就逼他学;我们觉得学奥数有用,就给他报班。我们很少蹲下来问问孩子:“你喜欢什么?你想玩什么?” 陈鹤琴一百年前就在提醒我们,要以儿童为中心。因为只有发自内心的兴趣,才是最强大的学习动力。

为了让“活教育”和“为儿童”这些理念能落地,陈鹤琴还提出了一个特别具体的方法论,叫“五指活动”。他把孩子需要发展的五个方面,比作一只手的五根手指,缺一不可,要协同发展。

大拇指,是健康活动。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个最重要。所以要保证孩子有充足的睡眠、均衡的营养和大量的户外运动。别因为怕孩子弄脏衣服,就不让他去草地上打滚,不让他去玩沙子。跑、跳、爬、钻,这些都是在锻炼他的身体协调能力。

食指,是科学活动。就是探索世界,满足好奇心。孩子天生就是科学家,他们对什么都好奇。下雨了,地上的小水坑里为什么有倒影?肥皂泡为什么是彩色的?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的任务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供工具和环境,鼓励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比如,提供一个放大镜,让他们去观察蚂蚁搬家。这就是科学启蒙。

中指,是社会活动。孩子不是孤立存在的,他要学会和别人相处。所以要鼓励他分享玩具,学习轮流等待,和小伙伴一起合作完成一个游戏。比如,几个孩子一起搭一个大城堡,有的人负责找积木,有的人负责搭建,这就是在学习分工与合作。

无名指,是艺术活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美育。听音乐、画画、做手工。重点不是让孩子成为画家或者音乐家,而是培养他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给他一堆颜料和一张大白纸,让他随便涂鸦,他画出来的东西可能我们看不懂,但那是他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个过程本身就很有价值。

小拇指,是语言活动。就是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能力。注意,这里的“读写”不是指强制认字、写字,而是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多跟孩子聊天,给他讲故事,鼓励他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比如,今天在公园看到了什么,让他试着用自己的话讲出来。

你看,这“五指活动”就像一个清单,非常清晰。它提醒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全面,不能只盯着认字算术那点事。一个身体健康、对世界充满好奇、会社交、懂审美、能表达的孩子,才是我们真正想要培养的人。而且这五根手指是联动的,一个活动里可能包含了多个方面。比如,带孩子去户外写生,既是健康活动(户外),也是科学活动(观察植物),还是艺术活动(画画),如果和朋友一起,那还是社会活动。

总的来说,陈鹤琴的教育思想一点也不高深。核心就是两点:第一,把真实的生活还给孩子,让他在广阔的世界里学习。第二,把孩子当成一个真正的人,尊重他的兴趣和发展节奏。

我们现在总说教育内卷,大家都很焦虑。但回过头看看陈鹤琴这些朴素的道理,可能会发现,很多时候是我们自己把事情搞复杂了。教育的本质,可能就是陪着一个孩子,去真实地感受这个世界,支持他成为他自己。这比给他报再多的辅导班,都重要得多。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