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问答中心分类: 其他中科院海洋研究所
1 回复
0
时光机 回复于 2025-10-15 之前

很多人一提到青岛,想到的就是啤酒、沙滩和红瓦绿树。但其实在汇泉湾旁边,有个地方比这些游客景点要硬核得多,那就是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这地方名字听起来就挺严肃的,实际上它确实是中国海洋科学研究的“老大哥”之一,1950年就成立了,算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海洋研究机构。

说白了,它的任务就是搞明白关于海洋的一切。这个“一切”范围可就大了,所以他们内部分了好多方向。

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是海洋生物。这不只是研究海里有多少种鱼那么简单。我们平时吃的很多海鲜,比如对虾、扇贝、海带,背后都有他们的功劳。几十年前,中国的对虾养殖业因为病害差点全军覆覆,就是海洋所的科学家们通过选育抗病能力强的新品种,才把这个产业救了回来。这不是简单地在实验室里做实验,他们是真的要去海边的养殖场,跟养殖户一起泡在水里,一点点地解决问题。所以,你下次吃烤扇贝的时候,可以想想这背后有科学家的工作。他们还研究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比如深海里的生物。那些几千米深的海底,又黑又冷,压力巨大,但还是有生物活着。研究这些生物怎么生存,不仅能让我们了解生命的极限,有时候还能发现一些有用的基因或者化学物质,可能未来能用到医药上。

还有一个方向叫物理海洋。这个听起来可能有点抽象,其实跟你我生活关系也很大。它主要研究海水是怎么运动的,比如洋流、潮汐和海浪。黑潮,这个你可能在地理课上听过,就是一条影响东亚气候的强大暖流。海洋所的科学家们会坐着科考船,带着各种设备去追踪这些洋流。他们把一些像漂流瓶一样的设备扔进海里,这些设备会随着洋流漂,并把数据实时传回来。搞清楚洋流的规律,一方面能帮助天气预报更准确,因为海洋和大气的关系太密切了,台风的生成和走向就和海水温度直接相关。另一方面,也能帮远洋货轮规划更省油的航线。

再就是海洋地质。简单说就是研究海底长什么样,海底下面有什么。海底可不是平的,有山脉、有峡谷,还有火山。研究这些能帮我们理解地球的板块运动,甚至预测地震和海啸。当然,还有一个更实际的目的,就是找资源。海底下面有石油、天然气,还有一种叫“可燃冰”的新能源。海洋所的科考船上有一种叫“多波束测深系统”的设备,可以像做B超一样,把海底的地形图精细地画出来,哪里可能藏着资源,就能有个大概的判断。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科考船出海一次就是几十天,船上的生活很枯燥,而且海上风浪大,对人的身体和意志都是考验。

当然,还有海洋化学。这个方向现在越来越关注一个问题:海洋污染。比如石油泄漏了,污染物会怎么扩散?再比如我们生活中产生的塑料垃圾,最后很多都流进了海里,变成了微塑料。这些微塑料被鱼虾吃了,最后会不会回到我们自己的餐桌上?海洋化学家们就是要通过采集海水样本,分析里面的化学成分,来回答这些问题。他们的研究结果,是国家制定海洋保护政策的重要依据。

要干这些活,光有人不行,还得有趁手的工具。海洋所最厉害的工具就是他们的科考船队。你可能听说过“科学”号系列科考船,这就是他们的主力。这些船可不是普通的船,它们是移动的海上实验室。船上装满了各种探测设备,可以直接从海里取水、捞海底的泥巴、捕捉深海的生物。

船上还有一样很关键的东西,叫无人遥控潜水器(ROV),比如“发现”号。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拴着缆绳的深海机器人,上面有摄像头和机械手。科学家在船上的控制室里,看着屏幕,就像打游戏一样操作它在几千米深的海底工作。它可以近距离拍摄海底火山喷口,还能用机械手精确地抓取一块岩石或者一个深海生物样本。没有这些设备,很多深海研究根本没法做。

我听在里面读过书的朋友说,在海洋所当学生,压力真的很大。周围都是顶尖的聪明人,导师的要求也高。最特别的经历就是出海。对于学海洋科学的人来说,出海是家常便饭。一次任务短则十几天,长则一两个月。在船上,手机基本没信号,生活空间就那么大,每天除了工作就是睡觉。遇上风浪大的时候,晕船晕到吐是常事,但实验任务一点都不能耽误。这种经历很辛苦,但也确实锻炼人。当你在颠簸的船上,亲手从深海里取上有研究价值的样本时,那种成就感是在办公室里体会不到的。

所以,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这个地方,它不是一个孤立在象牙塔里的学术机构。它的研究,一头连着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比如地球气候变化、生命起源;另一头又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关系到我们吃的海鲜、用的能源,甚至是国家的海疆安全。它就像一个安静但强大的引擎,一直在推动我们对那片蓝色世界的认知。下次你去青岛,在海边散步的时候,如果看到汇泉湾畔那栋建筑,可以知道,里面有一群人正在为我们探索那片占地球面积71%的未知世界。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