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聊聊暂估入账这事。这东西听起来有点专业,但其实逻辑很简单,就是为了让账更准。
会计上有个基本原则,叫“权责发生制”。简单说,就是这个月发生的费用,不管你付没付钱,都得记在这个月的账上。同样,这个月赚的钱,不管钱到没到手,也得记在这个月的收入里。
现实情况是,月底了,货都送到仓库了,但供应商的发票还没寄过来。或者,你请的顾问这个月干完活了,可他的账单要下个月才出。这时候怎么办?
如果你不处理,那这笔成本就记到下个月去了。这样一来,你这个月的利润就虚高了,下个月的利润又虚低了。报表就不准,没法真实反映经营情况。
所以,暂估入账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它允许你在没有收到正式发票的情况下,先根据手头的单据,比如采购合同、入库单,先估一个金额入账。
具体操作分三步,一步都不能少。
第一步:月底暂估
时间点:每个月的最后一天,结账前。
假设你公司采购了一批价值10万的原材料。12月31日,货已经验收入库了,入库单也签了。但是,供应商的发票要到1月才能开过来。
这时候,你就得做一笔暂估分录。
借:原材料 100,000
贷:应付账款—暂估 100,000
这里有几个关键点。
首先,借方的科目。如果是为了生产买的货,就记“原材料”或“库存商品”。如果是直接花的钱,比如一笔广告费,服务已经发生但发票没到,那就记“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这类成本费用科目。
其次,贷方的科目。一定要用“应付账款—暂估”这个明细科目。为什么?为了跟正常的、有发票的应付账款分开。这样账目才清晰,一眼就能看出哪些是估的,哪些是实的。我见过有新手直接记“应付账款—XX供应商”,结果下个月冲销的时候就乱了,账对不上。分开管理,绝对是个好习惯。
最后,金额怎么定?暂估不是瞎估。最靠谱的依据是采购合同或者订单上的金额。如果没有合同,可以看入库单上的数量,再去找采购部门问单价。总之,要有一个合理的依据,不能拍脑袋。因为这个金额会直接影响你当期的成本和利润。
做完这笔分录,这10万的成本就正确地记在了12月份。12月的资产负债表上会多出10万的存货和10万的负债,利润表上的成本也体现了,报表就准确了。
第二步:下月初红字冲回
时间点:下个月的第一天。
这一步是很多人会忽略,也是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暂估分录是一个临时措施,它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后,就必须被“干掉”。
怎么干掉?就是在下个月,比如1月1日,做一笔和暂估分录一模一样,但金额是负数的分录。这在会计上叫“红字冲销”。
借:原材料 -100,000
贷:应付账款—暂估 -100,000
为什么要这么做?
因为你不冲掉,那个“应付账款—暂估”的10万就一直挂在账上。等下个月供应商的正式发票来了,你再做一笔正常的采购分录,就会重复记账。
冲销之后,“原材料”和“应付账款—暂估”科目里,因为这笔暂估业务产生的余额都变回了零。就好像这事从没发生过一样。这样做,就把账给“洗干净”了,为下一步处理正式发票做好了准备。
记住,一定是下个月初就冲。我以前带实习生,他们总觉得发票来了再冲也一样。不一样。如果你等到1月中旬发票来了再冲,那你1月初到1月中旬这段时间的库存和负债数据就是不准的。养成月初第一天就冲销的习惯,能避免很多麻烦。
第三步:收到发票后正常入账
时间点:收到正式发票的时候。
现在是1月中旬,你终于收到了供应商寄来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发票上写着价款100,000元,增值税13,000元,价税合计113,000元。
因为你已经在月初把暂估的记录冲掉了,所以现在可以像处理一笔全新的业务一样,做正常的会计分录。
借:原材料 100,000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13,000
贷:应付账款—XX供应商 113,000
看,这不就是最标准的采购入账分录吗?
整个流程走下来,我们再捋一遍:
12月底,用暂估把成本记在了12月。
1月初,用红字冲销把暂估的痕迹抹掉。
1月中,收到发票,按正常流程记账。
这样操作,结果就是:成本费用准确地归属于它发生的月份(12月),而增值税进项税额的抵扣,则根据税法规定,在你拿到发票的月份(1月)进行。业务的归属期和税务的处理都符合规定,账目清晰,逻辑严密。
还有个常见问题,如果暂估的金额和发票上的金额不一样怎么办?
比如,你暂估了10万,结果发票来了是10.2万。
没关系。因为你月初已经把暂估的10万冲掉了,所以你直接按照发票上的10.2万正常入账就行。差额的2000元,会体现在你收到发票的那个月。只要差异不大,这就是正常的。但如果每次暂估都和实际差很多,那你就要去检查一下你的暂估依据是不是有问题了,比如是不是采购给你的价格不准。
总结一下,暂估入账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它就是一个保证账目准确性的工具。核心就三步:月底暂估、月初冲回、见票正常入账。只要把这个逻辑理顺了,操作起来就没什么难度。

技能提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