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新ces学法真的有用吗?

问答中心分类: 其他新ces学法真的有用吗?
1 回复
0
~啰嗦少年 回复于 2025-10-18 之前

最近很多人在聊那个“新CES学法”,问我到底有没有用。我的答案很简单:有用,但它不是什么魔法。

它就是一个把常识重新包装了一下,让你能按步骤操作的学习框架。如果你以前学习就很主动,喜欢自己琢磨,那你可能已经在不知不觉中用着类似的方法了。但如果你学习习惯不好,总是看书就困,听课走神,那CES这个框架,确实能给你一个清晰的路线图,告诉你“下一步该干嘛”。

我们先拆开看CES到底是什么。
C = Concept,概念。
E = Example,例子。
S = System,体系。

连起来就是,学一个新东西,先搞懂它的核心概念,然后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加深理解,最后把它放回整个知识体系里,看看它和其它知识点的关系。

听起来是不是很简单?对,它本来就不复杂。我们用一个具体的场景来走一遍。

比如,你今天想学一个编程里的概念,叫“API”。

第一步,C – 搞懂概念。
很多人学新东西,第一步就做错了。他们做的是“背诵概念”,而不是“理解概念”。他们会上网搜“什么是API”,然后看到一段定义:“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是一组定义、协议和工具,用于构建和集成应用程序软件。”
然后他们就觉得自己“学会”了。其实脑子一片空白。因为这段话里的每个词你都认识,但连在一起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CES方法里的C,要求你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概念重新说一遍。说不出来,就说明你没懂。
比如,我会这么跟自己解释:“OK,API就是一个‘插座’。我的电脑需要电,发电厂会发电,但我不能直接从发电厂拉根线过来,太危险也太麻烦。墙上的插座就是个标准接口,我不用管电是怎么来的,只要我的电器插头符合这个插座标准,我插进去就能用电。”
这个解释不完全精确,但对我自己来说,我懂了。API就是两个程序之间沟通的“插座”,一个程序不用管另一个程序内部是怎么运行的,只要按照API这个标准接口去请求数据,对方就会把数据给你。

你看,把一个抽象概念,用一个自己能理解的类比说出来,这就是C。

第二步,E – 找个例子。
光有类比还不够,你得看一个真实世界的例子。这会让概念彻底变得具体。
还是API的例子。我会去搜“天气预报API是怎么工作的”。
然后我发现,我的手机天气APP,它自己并不生产天气数据。它是通过调用一个天气数据公司的API来获取信息的。
具体流程是:
1. 我的手机APP向天气公司的服务器发送一个请求,这个请求就是按照API规定的格式写的,比如:“请给我北京今天的天气数据。”
2. 天气公司的服务器收到请求,验证一下,然后从它的数据库里找到数据。
3. 服务器把数据打包好,通过API这个“插座”,传回给我的手机APP。
4. 我的APP收到数据,再把它显示成我们看到的漂亮界面。

这个例子,让我彻底明白了C那一步的“插座”比喻。我的手机APP就是那个电器,天气公司就是那个发电厂,API就是那个标准化的插座和电流。这个例子,把抽象的概念和真实世界联系了起来。

这一步最关键的是,你不能只看别人给的例子。最好的方式是自己动手去用一下这个例子,或者尝试自己去造一个例子。比如,你可以真的去申请一个免费的天气API,用几行简单的代码去调用它一次,看看返回的是什么。当你亲手做一遍,这个知识才真的开始变成你自己的。

第三步,S – 融入体系。
这是很多人都会忽略的一步,也是区分学得好和学得一般的关键。
你学会了API,然后呢?这个知识点是孤零零地飘在你脑子里的吗?
S这一步,就是让你把它和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你要问自己几个问题:
* API和我以前学过的什么东西有关系?(比如,它和普通的网页链接有什么区别?它和函数库有什么联系?)
* 它解决了什么问题?(如果没有API,程序员想用别人的功能,是不是就得去看对方所有的源代码?那也太麻烦了。)
* 它在整个软件开发的大图景里,处在什么位置?(前端怎么调用后端API?API的设计需要考虑哪些原则?安全性怎么保证?)

通过问这些问题,你就不再是仅仅“知道”API是什么了。你开始理解它“为什么”存在,以及“如何”更好地使用它。你把“API”这个新节点,连接到了你原有的知识网络上。这样一来,知识就变得牢固了,不容易忘记,而且下次遇到相关问题时,你能很快地从脑子里调取出来。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CES学法真的有用吗?
它有用,因为它的每一步都在强迫你进行“深度加工”。
C强迫你主动思考和转述,而不是被动记忆。
E强迫你联系实际,把抽象变具体。
S强迫你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网络而不是孤岛。

这背后其实都是有认知科学依据的。比如,用自己的话解释,这叫“生成效应”(Generation Effect),自己生成出来的信息比单纯阅读的信息记得更牢。找例子和联系体系,这叫“精细化编码”(Elaboration),给新信息附加的背景和联系越多,它在大脑里的线索就越多,以后就越容易被回忆起来。

说白了,CES这个名字不重要,叫ABC或者别的什么都行。重要的是它背后代表的这种主动、深入、联想式的学习行为。

当然,这个方法也不是没有“缺点”。
它最大的缺点就是“慢”和“累”。
比起你躺在沙发上,被动地看一个两倍速的视频课程,CES的每一步都需要你动脑子,甚至动手。你要去查资料,要去思考,要去总结。这个过程肯定比单纯的“接收信息”要累得多。
很多人追求“快速学习”,希望一天能学完一本书。但那种“学完”,很可能只是“看完”。CES追求的是“学透”,速度不快,但学过的东西不容易忘,而且真的能用出来。

所以,如果你只是为了应付一场开卷考试,或者只是想对某个领域有个大概的了解,那可能没必要每个知识点都用CES过一遍。但如果你是真的想掌握一门技能,想把知识变成自己能力的一部分,那这个方法绝对值得你花时间去实践。它不是什么捷径,它就是一条看起来有点绕远,但实际上最稳固的上山路。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