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会直接说1977年。这个答案没错,但只说年份,就太可惜了。因为“恢复高考”这四个字背后,是一整代人命运的转折,也是一个国家走上另一条路的开始。
要说清楚这件事,得先回到高考为什么会停。从1966年开始,因为文化大革命,高考就停了。整整十年。这十年里,上大学不靠考试,靠推荐。当时的说法叫“工农兵学员”。就是说,你是工人、农民或者士兵,表现好,由组织推荐,就能去上大学。听起来好像给了普通人机会,但实际操作起来问题很多。很多人不是因为有知识,而是因为关系硬才被推荐上去。这导致大学的教学质量严重下滑,也让很多真正有才华、想学习的年轻人被堵在了门外。
时间到了1977年。那年夏天,邓小平刚刚复出,主动要求分管科技和教育。他心里清楚,一个国家要发展,靠推荐几个“根正苗红”的人上大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靠真才实学。
机会很快就来了。1977年8月,邓小平在北京主持召开了一个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参会的都是当时顶尖的科学家和教授。会议开了好几天,大家一开始还有点拘谨,不太敢说话。后来,武汉大学的一位教授查全性,实在忍不住了,站起来“放炮”。他直接说,现在的招生制度问题太大了,推荐上来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很多人连初中知识都不具备,必须马上改!他建议,立即恢复高考,凭分数录取。
这段话在当时是石破天惊的。因为“考试”在那个年代被认为是“资产阶级”的东西。查全性说完,会场一片寂静。所有人都看着邓小平,等他表态。邓小平听完,沉默了一会儿,然后问在场的其他人:“大家对这件事有什么看法?” 很多人都表示同意。最后,邓小平当场拍板:“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今年就恢复高考。”
这个决定是8月份做出的。但是,当年的高考招生计划和通知其实在几个月前就已经发出去了,还是按照推荐制来的。现在要临时改成全国统一考试,时间非常紧。教育部门的人都觉得,今年肯定来不及了,最早也得等到第二年。但邓小平态度很坚决,他说,今年就办,推迟半年也行。
就这样,一个巨大的机器开始疯狂运转。
消息在10月21日通过广播和报纸正式公布。一瞬间,整个中国都沸腾了。无数在农村插队的知识青年、在工厂做工的年轻工人、甚至是一些已经成家立业的中年人,都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他们扔下锄头、放下扳手,开始找一切能找到的书本复习。
那是什么样的场景?十年没书读了,教材根本不够用。很多人只能看手抄本的复习资料,一本破破烂烂的数理化小册子,可能被几十个人传阅。晚上没有电灯,就在煤油灯下看书,熏得满脸都是黑灰。很多考生已经三十多岁了,孩子都好几个了,白天要上班、下地干活,晚上才能挤出一点时间学习。他们的记忆力不如年轻人,但那种拼劲是现在的人无法想象的。因为他们知道,这可能是这辈子唯一一次跳出原有生活的机会。
考试定在了冬天,12月。这是高考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冬天举行的考试。全国有570万考生走进了考场,他们的年龄从十几岁到三十六七岁不等,很多人都是拖家带口来考试。
那年的考题,现在看来其实很简单。比如,语文作文题,北京卷是《我在这战斗的一年里》。数学题很多都只是初中水平。但是,对于那些丢掉课本十年的人来说,能答上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考试结果出来后,更加残酷。570万人参加考试,最终只录取了27.3万人。录取率不到5%。这是中国高考历史上竞争最激烈的一次。
虽然绝大多数人都落榜了,但这件事的意义远不止于录取了多少人。恢复高考,它向整个社会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号:知识再次变得重要了,靠本事吃饭的时代要回来了。它让人们相信,只要你努力,就有可能通过公平的竞争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不是一切都由出身和关系决定。
被录取的这27.3万人,后来被称为“77级”。他们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也是后来中国各行各业的中坚力量。他们对学习的机会格外珍惜,在大学里几乎是拼了命地读书。
所以,当有人问起“那一年恢复高考?”,答案是1977年。但这个年份不只是一个数字。它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和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它背后,是邓小平的远见和魄力,是一位教授的仗义执言,是570万考生的不眠之夜,更是一整个国家重新尊重知识、拥抱人才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