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基础医学最好出路

问答中心分类: 其他基础医学最好出路
1 回复
0
chenping 回复于 2025-10-19 之前

很多人问我,基础医学是不是天坑?毕业了是不是就等于失业?说实话,这条路确实不好走,但把它说成“天坑”有点过了。问题不在于这个专业本身,而在于很多人从一开始就没想清楚自己要什么,以及这条路到底通向哪里。

所谓“最好”的出路,根本不存在。只存在“最适合你”的出路。你得先问问自己三个问题:你对科研有真实的、不掺水分的热情吗?你能接受多大的不确定性?你对赚钱有多渴望?想清楚这三个问题,你就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我们来把几条主流的路掰开揉碎了讲。

第一条路,也是最传统的一条:做科研,进高校或研究所。
这是大多数基础医学博士的默认路径。具体就是博士毕业后去做博士后,发几篇好文章,然后找个教职,从讲师、副教授一路往上爬。这条路听起来很清晰,但现实很残酷。

现在国内的教职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程度。一个普通985高校的讲师岗位,可能有几十个海外名校回来的博士后抢。没有几篇CNS(Cell, Nature, Science)或者子刊级别的文章,简历都过不了筛。而且,现在很多学校搞“非升即走”,给你几年时间,出不了成果、拿不到基金,就得走人。压力非常大。

我认识一个师兄,人很聪明也特别努力,在美国做了五年博后,发了一篇不错的文章,回来找工作,最后也只去了一个双非院校。他说,每天睁开眼就是想经费、想课题,头发掉得比谁都快。

所以,这条路适合什么样的人?第一,你得是真的热爱科研。是不管有没有回报,你都愿意在实验室里琢磨那个问题的人。第二,你要有超强的抗压能力和一点点运气。如果你只是觉得“读了博士就该去高校”,那我劝你早点放弃这个念头。

第二条路,去工业界,主要是药企和生物技术公司。
这是现在越来越多人选择的路,因为一个很直接的原因:钱多。一个刚毕业的博士,进外资药企做研发,起薪可能就是高校老师的好几倍。而且职业发展路径也比较清晰,从科学家到项目负责人,再到部门总监。

但是,去工业界也不是那么容易。公司和学校是完全不同的逻辑。在学校,你可能十年磨一剑,做一个很基础的课题。在公司,一切都为产品和利润服务。你的项目如果看不到商业前景,随时可能被砍掉。今天你还在带一个团队,明天项目没了,整个团队可能就地解散。这种不确定性比“非升即走”来得更直接。

想走这条路,你在读博期间就不能只埋头做实验。你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工业界思维”。
具体怎么做?
第一,多了解行业。你要知道现在哪些靶点热门,哪些技术是趋势。多去参加行业会议,不是为了旅游,是为了跟人聊,听听企业里的人在做什么,在想什么。
第二,实习。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去企业实习。哪怕是短期实习,也能让你知道真实的工作环境是怎样的,帮你建立人脉。
第三,学点“软技能”。比如项目管理、沟通表达能力。在公司里,怎么把你的想法清晰地讲给不同背景的人听,这比你发一篇高分文章重要得多。

除了纯研发,工业界还有一些很不错的岗位,比如MSL(医学科学联络官)。这个岗位主要负责跟临床医生沟通,传递最新的科研信息,也收集临床反馈。对学术能力要求高,沟通能力要求也高,收入很可观。

第三条路,转行,但不是彻底转行,而是利用你的专业背景。
这条路看起来有点“不务正业”,但走通了的人,发展得都很好。
比如去VC(风险投资)做投资经理。现在生物医药是投资热点,VC需要有专业背景的人来判断一个项目靠不靠谱。你的博士学位就是最好的敲门砖。但是,你得去学金融、学商业分析,这需要很强的学习能力。我有个同学博士毕业后就去了VC,头两年特别痛苦,每天都在学看财报、做尽职调查,但现在他看项目的眼光,比我们这些还在做科研的人要宏观得多。

再比如去做咨询。像麦肯锡、波士顿这些咨询公司都有医疗健康板块,他们非常欢迎有博士学位的专业人才。工作强度极大,但是成长速度也快,能让你在短时间内接触到行业里最顶尖的公司和项目。

还有一些选择,比如去律所做专利代理人,或者去药监局做审评。这些工作都需要你的专业知识,但又跳出了实验室那个小圈子。共同点是,都需要你主动去学习新东西,补上你在商业、法律或者政策法规方面的短板。

第四条路,进体制内,寻求稳定。
比如去疾控中心(CDC)、海关、或者医院的检验科。这些地方的工作内容可能和科研有点关系,但更多是重复性的检测工作。
优点是稳定,基本没有失业风险,工作压力相对小,有更多个人时间。
缺点也很明显,收入天花板低,工作内容可能比较枯一成不变,时间长了容易消磨掉锐气。
这条路适合那些对物质要求不是特别高,更看重工作生活平衡,追求安稳的人。

说了这么多,你会发现,没有一条路是完美的。
做科研,精神满足感强,但物质回报慢,压力大。
去工业界,钱多,但不稳定,商业导向强。
转行,天花板高,但需要你从头学起,挑战大。
进体制,安稳,但可能牺牲了职业上的更多可能性。

所以,别再问“最好的出路”是什么了。你应该问自己,以上哪种得失配比,是你最能接受的。

最后给一个最实在的建议:无论你将来想走哪条路,都不要把自己仅仅定义为一个“做实验的”。你的博士训练,带给你的不只是具体的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逻辑思维能力、信息检索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是通用的。

在实验室里,主动去找机会锻炼你的写作能力、演讲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一个课题,从立项、申请经费、推进、到最后发表,就是一个完整的项目管理过程。把这些经验总结好,写在你的简历上,这比多掌握一个实验技术要有用得多。

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是别人指出来的。想明白了自己要什么,然后朝着那个方向去积累经验和技能,这才是最靠谱的出路。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