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一听“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脑子里就冒出两个词:数学、敲代码。觉得这专业肯定特别难,天天对着一堆看不懂的公式和代码,很枯燥。这么想,对,但也不全对。
这个专业的核心,不是让你当个数学家或者程序员。它的核心是:用数据,找到商业世界里问题的答案,然后帮公司赚更多的钱,或者省更多的钱。
就这么简单。
我们把这个专业拆开来看,你就能明白到底在学什么了。主要就是三大块:工具、思维、和商业知识。这三样东西,就像一个三角形,缺了任何一个角,你这个分析师都站不稳。
首先,是工具。这是硬技能,是你吃饭的家伙。
最基础的,Excel。别小看Excel,很多人工作了好几年,Excel水平还停留在做个简单的表格,算个加减法。这个专业会教你把Excel用到极致。比如VLOOKUP函数,让你能瞬间在两张大表里找到匹配的数据。再比如数据透视表(Pivot Table),几下拖拽就能把几十万行乱糟糟的销售记录,变成一张清晰的报表,哪个产品卖得好,哪个地区卖得差,一目了然。还有Power Query,能帮你自动处理那些每次下载下来格式都乱七八糟的数据。学好Excel,能解决你工作中80%的初级数据问题。
然后,是数据库语言,主要是SQL。SQL的全称是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说白了,就是你跟数据库说话的语言。公司的数据,不管是用户信息、订单记录还是产品库存,都不会存在Excel里,因为数据量太大了。它们都存在数据库里。你想拿到数据,就得跟数据库“沟通”。SQL就是这个沟通的语言。
学SQL就像学一门外语。比如你想知道“昨天所有上海地区的销售额是多少?” 你就要用SQL写一句类似这样的话:SELECT SUM(sales_amount) FROM orders WHERE city = '上海' AND order_date = '2023-10-26';
。数据库就会把结果告诉你。刚开始学可能会觉得语法有点烦,但一旦你掌握了,就等于拿到了打开公司数据宝库的钥匙。所有后续的分析,都建立在你能用SQL准确、快速地把数据取出来的基础上。
接下来,是编程语言,主要是Python或R。如果说Excel是手动挡,那Python和R就是自动挡,而且是带涡轮增压的。当数据量达到几百万、几千万行的时候,Excel直接就卡死罢工了。这时候就轮到Python出场了。
在Python里,你会学几个核心的库(你可以理解成工具包)。比如Pandas,专门用来处理和分析表格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格式、做计算,比Excel快得多,而且能自动化。还有NumPy,处理数值计算,是很多科学计算的基础。Matplotlib和Seaborn,用来画图,做数据可视化。把数据变成直观的图表,是数据分析师的基本功。因为老板没时间看你密密麻麻的数字,但他能看懂一张趋势图。
R语言在统计分析领域特别强,很多学术界和专业的统计师喜欢用。但在国内的互联网和商业公司,Python的通用性更强,因为它不光能做数据分析,还能写爬虫、做网站、搞机器学习,所以学Python的性价比更高一些。
除了这些,可能还会学一些数据可视化工具,比如Tableau或者Power BI。这类工具是拖拽式的,不需要写代码,就能做出非常漂亮、而且可以交互的图表和仪表盘(Dashboard)。这对于做业务报告、给管理层展示分析结果,用处很大。
讲完了工具,我们来说第二块,也是更重要的一块:思维。
很多人觉得,会用工具就是数据分析师了。这是最大的误解。工具只是刀,而思维,是怎么用刀。一个厨师和一个普通人,都拿着一把菜刀,切出来的东西能一样吗?
这部分主要学的是统计学知识和分析方法论。
统计学是数据分析的理论基础。它教你如何科学地看待数据。比如,你看到一个产品的销量这个月比上个月涨了10%,这是不是一个值得高兴的信号?学了统计学你就会想:这个增长是偶然的波动,还是一个真实的趋势?样本量够不够大?有没有可能是什么外部因素导致的?这就是统计思维,让你不会被表面的数字欺骗。你会学到假设检验、置信区间、回归分析这些概念。听起来很学术,但它们能帮你判断数据背后的真相。比如,公司做了一个广告投放,怎么判断这个广告到底有没有用?这就需要用到AB测试和假设检验。
然后是分析方法论。这套方法论,就是你解决一个商业问题的标准流程。比如经典的“用户行为分析”,你会学到AARRR模型(获取、激活、留存、收入、推荐),用来分析一个App从吸引用户到用户帮你传播的全过程,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再比如“用户画像”,就是通过数据给你的用户打上一系列标签,比如“高价值用户”、“潜在流失用户”、“价格敏感用户”,这样公司就能针对不同的人群,采取不同的运营策略。
这部分的核心,是培养你“把一个模糊的商业问题,翻译成一个可量化的数据问题”的能力。老板过来跟你说:“我们最近用户流失有点严重,你看看怎么回事?” 这就是一个模糊的商业问题。一个好的分析师会把它拆解成具体的数据问题:“‘流失’怎么定义?是30天没登录,还是90天?流失用户的共性是什么?他们是新用户还是老用户?他们在流失前有没有什么异常行为?比如频繁访问帮助中心?” 当你把问题拆解到这个程度,你才知道应该去数据库里取哪些数据,用什么工具来分析。
最后,是第三块:商业知识。
商务数据分析,重点在“商务”两个字。你不懂商业,数据就是一堆没有意义的数字。你必须知道这些数字在商业世界里代表什么。所以,你会学一些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供应链、运营管理的基础知识。
比如,分析一个电商App的数据。如果你不懂市场营销,你就不知道什么是“渠道转化率”、“用户生命周期价值(LTV)”、“客户获取成本(CAC)”。你算出来LTV是100块,CAC是120块,你看不出问题。但一个懂商业的人马上就知道,这生意是亏本的,每拉一个新用户进来,公司就亏20块。
再比如,分析零售店的销售数据。如果你不懂供应链,你就只看到某个商品卖得很好,建议加大备货。但你可能没考虑到仓储成本、物流周期和商品保质期。你的分析结果必须能落地,能被业务部门采纳。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就必须懂业务,能跟业务部门的人用同一种语言交流。
所以,这个专业学下来,你不会是一个纯粹的程序员,也不会是一个纯粹的营销或销售人员。你是一个“翻译官”。你把业务部门的需求,翻译成数据分析的任务;然后把数据分析的结果,翻译成业务部门能听懂的语言和能执行的行动方案。
总的来说,商务数据分析与应用这个专业,学的东西很杂,也很实用。它要求你既要有逻辑严谨的理科思维,去处理数据和代码;也要有对商业世界的好奇心和洞察力,去理解数字背后的商业逻辑。入门不难,但要做到顶尖,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实践。